西宁:筚路蓝缕守安澜 栉风沐雨续华章

七十载青海气象精神薪火相传、七十载青海气象征程接力奋进,七十载拼搏铸就传奇篇章、七十载创造挥洒奋斗豪情!

七十载峥嵘岁月栉风沐雨,年轻的西宁市气象局在青海省气象局、西宁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带领全体干部职工全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进程,坚持服务地方、服务人民,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统一思想、创新理念、聚焦重点、补齐短板、凝心聚力、狠抓落实、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市气象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及服务能力实现突破,实现了“监测站网布局合理,基础设施满足需求,人才队伍保持稳定,防灾减灾作用明显”的发展目标。西宁气象正如同璀璨明珠在新时代闪耀着耀眼的光芒,展现出波澜壮阔的发展画卷。

继往开来奋楫扬帆启航西宁气象新征程

正是一代代青海气象工作者前赴后继、担当奉献,以躬身实践把青海气象工作更好地转化为服务青海人民、服务地方建设、服务国家发展的效能,推动了青海气象事业的与时俱进、继往开来,而生逢伟大时代的我们更是亲历者和见证者。

图片

图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城关镇)气象站原貌(西宁市气象局供图)

因为见证,所以坚信;因为见证,所以热爱。2001年5月8日中国气象局正式批复西宁市气象局成立。西宁气象站、大通、湟源、湟中国气象局划归西宁市气象局管辖,一代代气象人披荆斩棘、扎实耕耘、接续奋进、建设硕果累累,为西宁气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年轻的西宁气象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底蕴。2008年5月,西宁市气象局正式告别在城中区四处租用办公场地的历史,正式迁入城北生物园区经二路20-2号,西宁气象人有了家的归属,同时也开启了西宁气象斗志昂扬,奋发图强的广阔天地。

70年砥砺前行,70年薪火相传。西宁市所辖各台站成立之初,大多数都没有自己的场地。1954年西宁气象站成立,地点位于小桥农业试验站内;1956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气候所成立,在当时城关镇东关郊外;1956年湟源巴燕气候站成立,地点位于湟源县巴燕农场;1958年湟中鲁沙尔气候站成立,借用农场用房办公。各个台站在十分简陋和艰苦的条件下认真完成探测工作,积累原始气象资料。一代代朝气蓬勃的气象青年工作者全力服务工作大局,从目力及定性观察到气象要素完全自动化观测,从地面人工观测到空天地一体化自动观测,从利用无线电莫尔斯电报编发天气报业务到实现分钟级气象数据传输,从利用CZ-80传真机接收欧洲中心形势和云图的传真资料到分辨率达1公里级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西宁气象完成了从“一穷二白”到实现气象现代化的蜕变。

图片

图为1995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气象站业务人员集体观测(西宁市气象局供图)

党的二十大以来西宁气象高质量发展步入快车道

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气象工作、对青海工作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西宁气象实践新征程上,我们全面落实青海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凝心聚力、奋发进取,不负韶华、再启新程!

省会西宁,总面积7660平方公里,人口248万人,占全省人口46%,是青藏高原唯一人口超百万的城市,是“三江之源”和“中华水塔”——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服务基地和大后方。西宁气象凭借省会城市的资源禀赋,在防灾减灾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任务艰巨,努力在气象高质量发展方面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上“走在前,作表率”,西宁市气象局荣获西宁市委2023年度目标考核优秀。

图片

图为2022年西宁气象站新址(西宁市气象局供图)

踔厉奋发,夯实气象业务基础,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有成果有效率

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4个、高空站1个、区域自动站160个、土壤水分站9个、农业气象站4个、交通气象站4个、卫星地面接收站2个,水汽监测站4个、大气成分环境监测站2个,负氧离子监测设备15套,内涝积水监测站13个,各项气象观测装备业务可用性均达99%以上,乡镇自动站覆盖率达100%。主城区气象自动站间距达3公里,县区自动站间距达7公里。2023年由市政府投资2000万元,建设大通新一代双偏振多普勒雷达,将极大地弥补观测盲区,进一步提升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P波段风廓线雷达正在建设,毫米波测云仪,气溶胶激光雷达等垂直遥感设备也将陆续建设,当下西宁气象空天地一体的立体观测网络已初具规模。

不断强化科研与业务的深度融合。开展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致洪暴雨致灾危险性分析、三维制图等技术研究,持续开展灾害性天气发生机理、影响预报、风险预警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完成西宁市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空间溢出效益测算与热点图谱特征研究,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与兰州大学青海理工大学共建大气科学专业实训基地。成功申报地方标准《青海省设施农业(温棚)雪灾预警等级》。成功应对极端天气,2022年“大通8.18山洪灾害”,8月17日夜间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出现短时暴雨,引发重大山洪灾害。市气象台严密监测,细致大胆研判强降水落区,根据天气演变及时与各区县局加密会商,滚动预报,强化预警,果断指导县局发布暴雨红色预警信号。在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2022年西宁市气象局先后获得“大通山洪灾害气象预报精准集体”“重大气象服务优秀集体”,两次被中国气象局通报表扬。西宁气象台荣获青海省气象局8月强降水过程期间表现突出集体和2022年度全省气象部门先进单位,1人获中国气象局通报表扬、2人获全国气象部门预报员联盟通报表扬,4人获青海省气象局通报表扬。

守正创新,高位推动西宁气象高质量发展有层次有内涵

西宁市气象局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党政领导、气象牵头、部门协同,资源统筹”的西宁气象高质量发展理念,形成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为责任主体、气象部门为执行主体同向发力、高效运行的发展大格局。西宁先后被确定为国省两级三个试点示范:全国中小流域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基地和减灾类方向试点、全省气象高质量发展暨应对城乡极端天气防御先行试点,并列入全国40个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估第一方阵。西宁市政府办公室印发《西宁市气象高质量发展规划》,西宁市政府与省气象局联合印发《推进西宁气象高质量发展暨应对城乡极端天气防御先行试点工作方案》,省市纵向发力共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格局已形成。

图片

图为2023年西宁市气象局与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签订合作协议(西宁市气象局供图)

全神贯注,奋力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有担当有作为。

应急联动响应机制日益完善。市政府印发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应急联动机制实施方案,联合市安委会印发《西宁市应对极端天气灾害(低温雨雪冰冻)“五停”工作指引》,修订《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进一步完善“13131”工作机制和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标准及流程。

深度融入应急管理指挥体系。与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指挥部建立全天候实时联动机制。联合应急、城市运行指挥中心以桌面推演方式开展应对极端暴雨灾害应急演练。在全市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风险形势调度及汛情会商会中首位发言。

防灾减灾“消息树”作用日渐凸显。2023年西宁预警信息发布零差错,预警信号从强天气落区精细到街道,指导县区气象台发布精细到乡镇的预警信号。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6%,2023年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86.7%,暴雪预警信号准确率100%,强对流天气预警信息发布提前量平均为25.9分钟,暴雨有效性评分名列全省第一,暴雨(雪)预警信号提前量全省排名第二,雷暴大风有效性评分名列全省第三。

心无旁骛,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推进社会服务现代化有深度有广度

大力开展“气象+”赋能行动。2023年助力西宁再次入选“避暑旅游十佳城市”,城西区获全省首个国家气候标志“避暑旅游目的地”品牌。2024年西宁草莓成功入选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认证的“气候好产品”。西宁草莓和冷凉蔬菜成功入选2024年“中国天气”品牌赋能乡村振兴发展行动计划的立秋和处暑节气名优特产品名录。以大城市气象服务为重点,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时段,先后开展生态环境、能源保供、旅游等专业服务。开展城市积水、森林防火、沙尘等天气服务。

大力发展专业化服务。探索路警气企联席会商及研判模式,开展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气象监测及精细化气象服务。做好农畜产品输出地气象保障服务,牵头编制设施农业、露天蔬菜、食用菌种植为主要内容的气候可行性和生态适应性可研报告,为延长种植业产业链提供技术支撑。做好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为环湖赛、青洽会、城洽会、马拉松赛等重大活动提供气象保障服务。不断完善能源保供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以精细预报服务助力科学弹性供热供暖。与西川监狱合作,打造平安监狱建设,气象预警信息终端植入监狱应急管理平台。

回首过去,我们思绪纷飞,感慨万千;立足今日,我们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展望未来,我们胸有成竹,信心百倍。追风系雨的西宁气象人,将继续在工作岗位上保持锐意进取、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以势如破竹、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围绕市委、市政府“五个中心城市”“五个首位责任”的建设目标加快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奋力谱写气象高质量发展西宁新篇章,为西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气象智慧和气象力量。(青海省气象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