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回首蜷缩的“大雁”,一条欢快遨游的“小鱼”,一匹昂首挺胸的“骏马”……谁能想到,这些竟然都是古人用来饮酒的杯子?
12月28日,“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正式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开展。众多精美的文物在小讲解员的介绍下,向观者展示了古人关于杯子的“花样玩法”,让人忍不住惊叹“原来杯子还有这个造型”!
“来通”也叫“Rhyton”,起源于希腊,其本质是一种角状杯,多为山羊、牛、马、鹿等草原动物的头部造型,液体从上端流进,从下端动物细小的口中流出,部分还在出口处有管状的注子。在早期,来通杯主要用在礼仪和祭祀活动中。
兽首形来通
马首形来通(复制品)
虽然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有类似形制的器物,但造型别致、制作精美的来通杯还是受到了唐朝人的欢迎。唐人对西域文化进行吸收借鉴,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和审美习惯,使得来通杯逐渐与中国本土的酒文化和审美情趣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来通杯文化,在皇室和贵族中广泛流行,成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起源于波斯、流传于古希腊,在南北朝时期从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来通”,不仅是商品,更是文化的传承者,见证了中国与世界的历史交流。
早上9点多,虽是刚刚开馆,但已经有不少市民慕名前来参观。博物馆内热闹非凡,观众们或三五成群,或独自一人,穿梭于各个展柜之间,目光在琳琅满目的文物间流转。在珍贵的文物前,人们纷纷停下脚步,听着小讲解员的介绍,有的贴近展柜仔细观赏,有的则拿出手机拍照记录。
其中,最亮眼的应该是这些身着黄色马甲、系着红领巾的小讲解员们。他们分布在展厅的各个点位,热情地为观众详细介绍文物的前世今生。
据金水区黄河路第二小学的邵志萍老师介绍,本次担任小讲解员的都是三至六年级的小学生,共有22名。“我们学校与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合作已经有两三年了,会不定期地举办这样的志愿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让观众更详细地了解文物的信息,对孩子本身也是一种锻炼。让文物活起来,走到孩子们中去,也让孩子对我们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感悟。” 邵志萍笑着说。
据了解,此次展览精选希腊、罗马、意大利、阿富汗等国外来通,及唐代杯子近百件,包括金、银、铜、陶、瓷、玻璃等多种材质;兽形、靴形、角形、鱼鸟形等造型各异,为观众展现精美绝伦的来通和中西融合、大气磅礴的唐代杯子,多件展品是国内首次亮相,非常值得期待。
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何飞看来,此次展览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实物,为大众厘清来通杯的真实用途。以三彩雁形杯为例,这件展品曾引起不少争议,有人认为是油灯,有人则认为是茶具。但经过专家们的深入研讨,最终确定了其作为酒具的身份。此外,何飞还指出,来通杯作为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珍贵文物,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更是民族融合、文化融合的具体体现。此次展览希望通过展示来通杯,让观众能够亲身感受到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巩固丝绸之路的文化成果。
三彩雁形杯
三彩鱼形花口杯
三彩龙形杯
同时,何飞透露,他们在研究过来通杯的造型之后,将把研究重点转向杯子的纹路。通过对纹路的深入研究,他们希望为来通杯的整理归纳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为学术界和爱好者提供更为详尽的资料。
据悉,“丝路融合之美——西域来通大唐杯专题展”展览时间为2024年12月28日至2025年6月28日,欢迎广大观众前来一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造型、不同材质“杯子”的风采。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