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锦 |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81-984场)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81场

 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作坊 

图片
图片

主讲人:

关大博(清华大学基础科学讲席教授)

讲座主题:

中国碳核算数据库(CEADs)的开发与应用

主持人:

季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讲座内容:

关大博指出,气候变化对个人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全球高温记录连破的背景下,关于气候变化科学的认知度也不断提升,各国在《巴黎协定》下作出不同程度的碳中和承诺。他介绍了如何核算全球“碳的帐”,包括升温2°C允许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已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空间以及全球剩余二氧化碳排放空间(约7200亿吨)。就全球“碳空间”划分问题,关大博指出,按照当前趋势外推,在不紧的约束下,美国、欧盟与英国、中国与印度四个主要经济体二氧化碳排放刚好限制在2100年升温2°C以内的排放空间。同时他表示,区别于其他发达经济体,中国的碳达峰是变革式的。

关大博介绍了团队打造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打破西方国家垄断的气候变化数据话语权的中国碳核算数据库,包括全球重点工业点源碳排放数据库,中国重点工业点源碳排放数据集、中国长时间序列碳排放数据集、中国省级和地级市碳排放数据集等。与全球数据库相比,关大博团队调研收集中国燃料原样,测算中国燃料排放因子,使得数据库更精准地核算了中国碳排放。他进一步结合数据库将地级市分为已达峰、平台期、未达峰城市,分析了典型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耦合变化特征。

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是,通过何种方式让高耗能行业减碳同时实现经济发展。靶向策略和组合使用多种脱碳技术,是实现大规模碳减排的必要途径。关大博指出,CEADs数据库提供了全球主要高耗能行业设施级碳排放数据库,区分了不同国家、不同工艺流程导致的排放模式的显著差异,为后续减排潜力、脱碳路径分析等研究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撑。团队基于研发的全球电厂、钢铁厂、水泥厂和炼油厂超百万个设备排放清单,进一步结合遥感技术和设备参数实时监测碳排放,为识别、解析重要碳排放源及其特征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82场

 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 

主讲人:

范剑勇(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主持人:

莫家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

Persistent Effects of Universities on Local Industrial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a's Policy-induced College Relocation in the 1950s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杨汝岱教授、田巍长聘副教授、刘政文助理教授、吴群锋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王歆助理教授、徐铭梽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薛思帆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范剑勇利用1985、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微观数据以及2004年全国经济普查微观数据,研究了1952年大学院系调整对当地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他发现,从长期来看,与迁入学科相关的行业的就业规模、企业数量和生产率更高。范剑勇通过机制分析发现,院系调整促使那些从高校学科优势中受益的小微企业进入高校所在的地区。最后,他将以院系调整为代表的人力资本导向型政策与以物质资本投资的为主的传统区域性政策的效果进行了比较。范剑勇指出,与计划经济时期物质资本投资的影响相反,院系调整的影响仅在实施市场化改革后才变得显著,这表明市场力量对于利用本地高校学科优势十分关键。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83场

 宏观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易昱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

Bank Expertise and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银行专业知识和结构转型)

主持人:

韩晗(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陈仪副教授、李博长聘副教授、李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赵波长聘副教授、余昌华长聘副教授、李明浩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易昱研究了银行家识别具有生产力的项目的专业能力如何影响经济结构。他将20世纪80年代美国州际银行业放松管制作为准自然实验,考察放松管制后各州非金融部门的结构转型。那些放松管制的州,其经济结构变得更加接近,因为银行家将他们的专业知识带到州际间以寻找高生产力的项目。易昱建立了一个包含两个州和两个部门的搜寻匹配模型,在该模型中,银行家的专业能力决定了银行家与生产者之间部门特定的匹配效率。放松管制使银行家的专业能力更容易跨州获得,从而导致各州间的经济结构逐步趋同,尤其是在企业依赖外部融资的情况下。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84场

 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作坊 

图片
图片

主讲人:

赵敏娟(西安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讲座主题:

制度变革、技术进步与科研:以农业资源管理为例

主持人:

季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讲座内容:

在数据信息不断丰富、研究手段不断迭代更新的今天,制度变革和技术进步都深刻影响着经济学学术研究。赵敏娟以农业资源管理的话题为切入点,从制度变革与选题、技术进步与方法、人工智能在农林经管领域的应用三个方面作了分享。

首先,赵敏娟介绍了中国面向未来的多目标发展愿景,她指出中国的产业目标、生态目标、社会目标等多目标发展愿景依赖于经济社会的转型,而新质生产力则是这一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动力源泉。随后,赵敏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政策、农业绿色发展政策、退耕还林政策等中国农业资源管理代表性政策为例,展示了这些政策发展进程中相应的学术发文量变化,她指出,科研选题应当关注具体的制度变革。由于科研问题的多重影响因素与不确定场景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科研选题也会表现出敏感和多依赖性;另外,由于问题的区域性与阶段局限性,解决方案之间的可借鉴性也会下降。

除了制度变革,人工智能也是今天科研的重要影响因素。赵敏娟表示,人工智能是未来竞争力的核心,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刻不容缓。她引用前沿研究,阐述了人工智能手段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的用武之地,例如:以地理数据生成、文本分析、图像分析、音频分析为主的数据处理功能,因果推断与机器学习,以及预测功能。最后,赵敏娟以农林经济管理的研究为例,详细展示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学术科研中的应用。她同时表达了对年轻学者的鼓励,希望未来的经济学研究可以勇敢拥抱技术进步,以更加坚实的理论和学理基础促进科研的持续性和前瞻性。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2022年下半学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合力打造了“经院-全健院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2023年9月新增“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工作坊”,10月新增“数字经济工作坊”,目前学院共有12个工作坊开展活动。    


截止2023年底,工作坊共举办了811场活动,其中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2020年举办了82场活动,2021年举办了204场活动,2022年举办了173场活动,2023年举办了225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