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国家大剧院近日举办公众开放日艺术节,为观众带来15场演出和50场活动,打造多元文化体验。
02活动包括舞蹈快闪、云南非遗歌舞表演、手风琴五重奏等精品演出,以及与图书市集、文创市集、非遗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相映成趣。
03今年艺术节还策划了“艺术+科技”深度体验活动,如360环拍、AI作曲、AR动画体验等科技体验项目。
042024年,国家大剧院将开启“一院三址”新格局,演出规模再创新高,全年预计举办1200场演出。
05此外,众多艺术团体和剧院纷纷推出品类丰富的文化演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聆听交响音乐会、参与非遗手工体验及互动表演,在国家大剧院近日举办的公众开放日艺术节中,15场演出、50场活动为观众带来多元文化体验,打造沉浸式艺术之旅。
一大早,来自全国各地的文艺爱好者就赶到国家大剧院,大家一起逛市集、看演出。舞蹈快闪、云南非遗歌舞表演、手风琴五重奏等精品演出在剧场各个角落接连上演,与图书市集、文创市集、非遗传统技艺展示等活动相映成趣。
国家大剧院副院长 朱敬:我们还将策划举办工作坊、爵士乐演出这些活动,探访舞台幕后的一些惊喜,等待着大家去探索和打卡。
今年艺术节还特别策划了“艺术+科技”深度体验活动,360环拍、AI作曲、AR动画体验等科技体验项目让观众可以沉浸式感受艺术创作背后的科技力量。
国家大剧院策展人 盛磊:像我们今年推出的“人人都是指挥家”项目,通过体感识别技术、音乐映射技术,通过人工智能的表现,让普通观众也能走上指挥台,亲身体验一次做指挥的感受。
据悉,2024年国家大剧院“一院三址”新格局全面开启,演出规模再创新高,11个剧场、1.3万座席成就全年1200场演出。成立17年来,国家大剧院共制作创作112部剧目,1420余万人次观众曾走进国家大剧院观看演出。
新年临近,众多艺术团体和剧院纷纷推出品类丰富的文化演出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随处堆放的书本、一张床、一张桌,一位作家略显凌乱的书房被“复原”在舞台上。
昨晚,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为观众带来新排跨年大戏话剧《迷幻》,这部改编自法国作家埃里克-埃马纽埃尔·施米特1996年作品的剧作,剧中只有两个角色,两个人物不断地交流、交锋,反复追问一个“你是谁”的问题,答案层层反转,在剧终时分才得以揭晓。演出的过程,就是演员陪着观众一起解谜的过程。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 冯远征:他内心当中的几个层面,如何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剥开。前半部分我们演得相对稍微慢一点,是因为想把台词和意思传达得清晰一些,让观众能够记住一些关键点,后面再进行反转。而且每一次反转,其实作为演员来说,我都就觉得挺惊讶的,怎么能会出现这样的反转。要是喜欢这个戏的人,一定要看两遍到三遍,才能觉得有意思。
日前,中央宣传部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名单公布,在优秀戏剧作品中,《天山雪》《先声》两部杂技剧榜上有名。近年来,一大批兼具惊、险、奇、绝的杂技技艺,不断给观众带来惊喜,让古老技艺焕发出全新光彩。
由上海杂技团创排的杂技剧《天山雪》聚焦沪疆两地三代人在不同时期共同建设新疆的故事,草帽、空竹和蹬鼓呈现棉花田里播种和劳动场景,吊环顶技则幻化为如诗如幻的壁画飞天,21个高难度杂技节目与戏剧、舞蹈等相结合,串联起一幅跨越70多年的援疆、文化润疆的历史长卷。
杂技剧《天山雪》导演 李春燕:《天山雪》当中用到了新疆传统杂技表演“达瓦孜”,在舞台上呈现修建中巴公路、架设桥梁。经过对舞台装置的研发,最后成功地在一个镜框舞台上完成了这段叙事。
同样获得“五个一工程”奖的杂技剧《先声》,以沈阳普通的一家人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历史境遇为主线,舞狮、高跷、腾空飞杠、车技等30余个杂技与魔术节目打碎重组,加上多媒体技术和电影手法的加持,展现了东北人民英勇不屈抗击侵略的故事。
国家京剧院原院长 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副主席 宋官林:把谍战、侦探等等和悬念融入在其中,用杂技的表现手段和剧情的发展进行有机的勾连。
20年来,《战上海》《我们的美好生活》《化·蝶》等300多部题材丰富、风格多样的杂技剧相继问世,以杂技语言讲述故事、塑造人物和表达感情,加上3D投影、全息影像、冰屏等技术,让杂技变得更好听、好玩、好看。
中国杂技家协会副主席 杂技剧《天鹅湖》女主角 吴正丹:杂技有3000多年的历史,我们也要把杂技的魅力要继承下来,同时在创新方向也必须向其他艺术门类学习。
(总台央视记者 俞悦 纪乐乐 尹一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