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向公众开放,层层推进“问月”探索

自古以来,人类对月球的发问从未停止。月亮究竟是什么?月球上隐藏着什么未知?未来我们又如何开发和利用这颗神秘的天体?2020年12月,嫦娥五号成功从月球带回月壤样品,月球样品科研工作随之展开。

12月28日下午,“问月——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展”在北京天文馆B馆一层展厅拉开帷幕,此次展览由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主办,北京天文馆承办。

中国探月工程是我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航天强国梦想的关键一步。随着国家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攀升,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带回月球样品的国家,实现了我国及人类探月史上里程碑式的跨越,公众得以近距离接触由我国自主带回的月球样品。因此,本次展览不仅是对中国探月工程辉煌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与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实践。

“问月”展将以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为核心,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展示手法,带领公众走进月球的神秘世界,深度解读月壤中的科学奥秘,探寻这颗天体的真实面貌。

图片问月——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展

层层推进的“问答式”探索之旅

本次展览运用精心构建的科学逻辑框架,结合10个引导性问题,分为“说月”、“揽月”和“踏月”三个章节,层层递进、循序渐进。展览从过去到未来,从宏观到微观,带领公众一步步揭开嫦娥五号月壤的神秘面纱。

不同形式的月壤样品与珍贵的月岩月陨

展览的核心展品是不同粒径的嫦娥五号月球样品。通过多创新、多样化、多层次的展示手段,从宏观到微观多种维度地展示稀缺月壤样本,让公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月壤观察互动体验。

展览展示共计0.6克嫦娥五号月球样品,涵盖了月壤的各种形态。除了嫦娥五号的月壤样品外,展览还展示了阿波罗17号采回的月岩、西北非月球陨石等极为珍贵的月球样本。这些来自不同获取时间和获取方式的月球物质,为科学家们提供了研究月球形成与演化规律的不同视角。

创新技术的引入与互动体验的加持

除了展览的主题和内容,展览的形式也充满创意。展览通过精密的机械臂、大直径半球透镜、体视显微镜、XCT扫描和三维数字重建技术展示月壤,公众可通过肉眼及显微镜“零距离”观看月壤,探寻月壤的真实状态。

通过增强现实(AR)技术,公众可以沉浸式体验嫦娥一号、嫦娥四号和嫦娥六号 “绕月”“落月”和“采样返回”过程,切身感受中国探月工程的“绕”“ 落”“ 回”三步探月过程。公众还可以通过手机录屏和拍照的方式记录、分享深空探索的震撼和魅力。

图片增强现实(AR)技术沉浸式体验

展示月球最新科学成果

展览结合各式月壤模拟物和相关资料,展示中国在月球研究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通过矿物结构图和嫦娥石理想晶体结构图,介绍嫦娥五号月球样品中发现并命名的新矿物——嫦娥石。这是中国科学家发现的首个月球新矿物,也是人类发现的第六个月球新矿物。中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在月球发现新矿物的国家。

展览展示了欧阳自远院士团队编制的《月球全月地质图》,这一重要成果为全球科学界提供了宝贵的月球研究资料。同时,通过模拟月壤以及月壤砖等多种展示材料,公众将有机会深入了解模拟月壤与月壤原位利用技术的最新进展。这些展品不仅揭示了未来月球基地建设的可行性,还展示了月球原位资源利用的潜在方案,为人类探索和开发月球资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问月”展不仅是一次科学成果及科学知识的展示,更是一次探索人类与月球关系、激发宇宙奥秘好奇心的科普活动。展览通过丰富多彩的展品和创新的科技手段,多维度展示月壤特性,深入介绍月球样品所承载的科学价值。月亮的神秘和科学的严谨交相呼应,新技术与新成果相互融合,共同打造出发问、探秘、解密的沉浸式展览氛围。

在推出展览的同时,北京天文馆还将不定期举办以“月壤”为主题的公众科普讲座。展览开幕当天,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秋立以“探月工程返回样品解密月球持久活力”为主题作科普公众讲座。讲座围绕“月球上是否存在更年轻的火山活动?”开展讲述,介绍科学家如何通过研究嫦娥五号、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推断月球火山活动时间,让公众在参观展览的同时,更加深入地了解月壤的科研价值,讲述月球样品背后的科学故事,弘扬以“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要内涵的科学家精神,弘扬“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的探月精神,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点燃对科学和宇宙探索的热爱,增强公众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