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2024:为“TA们”筑牢权益保障网

原标题:

回望2024:为“TA们”筑牢权益保障网

·“银发族”·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老年人权益保障问题受到全社会广泛关注。

◆一年来,关注该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们,深入了解老年人在养老服务、再就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通过撰写提案、协商议政、开展调研活动等多种形式,全方位为老年人权益保障筑牢根基,助力更多老人拥有幸福且有尊严的晚年生活。

让“银发族”乐享幸福“夕阳红”

【关键词】“银发族”再就业

让“银龄”生活有乐有为

再次见到记者时,北京“老太太”马俊青刚跳完广场舞回到家中。

此前因为退休再就业,马俊青接受过记者采访。如今的她信心满满:“在药店的工作做得挺好,身边很多同事都是年轻人,学会了不少新鲜事。”

问及对新一年的期盼,她的语气轻快,“好好工作,再学学跳舞,感觉日子特有奔头。”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办公厅主任吕国泉在调研中了解到,像马俊青这样有着旺盛再就业需求的“年轻老人”不在少数。民政部、全国老龄办等今年10月联合发布的抽样调查数据结果显示,我国19%的老年人从事有收入的工作。

“在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老年人群是巨大的社会资源。”吕国泉说,“低龄老年人大多身体状况尚好,且具有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优势,仍然可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大龄灵活就业者、农民工等群体一直是吕国泉重点关注的对象。“他们的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就业意愿最为强烈。但随着年龄增长、劳动能力衰退,他们面临不少门槛和问题。”

“多数大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低,接受培训机会较少,难以适应当前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再就业更易受到限制甚至歧视,需要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和关爱。”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吕国泉就此问题向大会提交提案,很快收到了相关部门的答复。

不久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民工服务保障工作的意见》,进一步促进农民工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农民工市民化高质量发展。

“一年来,全国各地纷纷举办针对大龄农民工等困难就业群体的专场招聘会,江苏等多地还探索建立互助养老点,打开了一条农村老人‘再就业’的好路子,让老人生活更有盼头。”吕国泉说,期待未来推动政策加快落地见效,让更多“银龄”生活有乐有为。

【关键词】数字权益

与老年人一起拥抱数字时代

打开微信“银发守护助手”小程序,“风险防范站”“风险知识站”“银发服务站”3个功能模块简洁明了。一旁,闪动的“长辈无忧热线”的图标格外醒目,一键拨打过去,热线可以随时为60岁以上的老人解答支付中遇到的问题。

操作着这个小程序,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王璞连连称赞。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针对老人智能手机“用机难”问题,王璞提交了相关提案。“老人日常活动范围主要聚焦于居住社区,使用智能手机等产品也基于社区生活场景。”王璞在调研中发现,不少老人由于缺乏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信息辨别能力较弱,更易陷入虚假信息陷阱,或被诱导不合理消费。

在王璞看来,让老人在信息化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建立长期性、系统化的社区支持体系至关重要。

近日,由中国社区发展协会等主办的全国“社区智慧助老行动”启动,将全面展开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共享智慧生活的相关工作。

在王璞看来,开展“社区智慧助老行动”等活动,能够有效激发社会对老年人“数字困境”的关注。“要为社区提供适当资金支持,为参与老年人数字培训的公益组织保障资源和精力投入的可持续性;创建‘智慧助老’先行示范社区,加强对优秀案例的总结、交流、宣传及表彰,切实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王璞说。

王璞表示,新的一年,期待有更多优秀创新的探索实践,更多人与“银发族”一起,拥抱数字时代。

【关键词】书香“夕阳”

让“银龄”生活充满书香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群已成为阅读人群的主体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剧协副主席沈铁梅表示,加强针对老年人的阅读服务,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在调研走访中,沈铁梅高兴地看到,如今,不少社区为老年居民搭建读书看报平台,开辟“享老”阅读场景;在老年大学开展读书分享会,老年人间互相交流阅读心得;“银龄书院”等公益组织引导老年人下载和使用听书软件,让阅读不再受困于视力障碍……

“阅读,真正成了老年生活的温馨时刻。”沈铁梅说,“推进老年阅读工作,既是保障老年人基本阅读权益、开展全民阅读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的必要举措。”

她注意到,不久前,民政部等14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老年阅读工作的指导意见》,首次在全国层面专门对推进老年阅读工作作出系统性部署。丰富读书活动、扩大老年读物供给、加强数字资源建设、优化老年阅读环境,有助于满足老年人精神需求,助力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可以说,老年阅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充实、丰富、精彩。”沈铁梅注意到,“《指导意见》还提出,要打造老年人阅读、休闲、养生、会友的多业态叠加复合空间,让广大老年人拥有专属的阅读和交流空间。”

“这些举措进一步贴近了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的多元化需求,让阅读更易‘扎根’在老年人的寻常生活里。”沈铁梅介绍说,全国多地已经在探索中不断扩展阅读的边界,“希望在政策的推动下,探索创造更多的老年人‘阅读﹢’,让老年人阅读权益得到更加充分的保障,让‘银龄’生活充满书香。”

·“她”·

◆这一年,妇女权益保障的制度和机制在实践中不断焕发出勃勃生机,保障妇女权益的法治屏障更加坚实,妇女享有的各项权益更加广泛充分。全国政协委员们围绕就业性别歧视、生育支持政策、女性身心健康等“她”问题,深入基层一线,倾听所需所盼,推动了一项项工作落地见效,急难愁盼得以解决。

守护“她”权益 呵护“她”成长

【关键词】“妈妈岗”

“妈妈岗”,“位”来不止于此

近日,山东省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首批“妈妈岗”用人目录;上海市印发《关于开展“生育友好岗”就业模式试点工作的通知》,支持用人单位将工作时间弹性安排、工作方式灵活、工作环境友好的岗位设置为“生育友好岗”。

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出台,让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妇联原副主席吴海鹰高兴不已,“今年以来,北京、广东、山东、安徽等多地在支持女性灵活就业等方面都作出了有益探索。”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吴海鹰提交了《关于采取积极措施支持“全职妈妈”再就业的提案》,提出要鼓励用人单位在车间、生产线、管理岗位等设立“妈妈岗”,同时在社区公益项目中设立“妈妈岗”,为全职妈妈们更好地兼顾工作与家庭提供服务。

“提案‘落地有声’,是作为政协委员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吴海鹰说,“更重要的是,让更多女性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今年6月26日至30日,参加全国政协“树立正确婚恋观,赋能育龄妇女创就业,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专题调研期间,吴海鹰高兴地看到,不少全职妈妈因为重回职场而变得更加开朗自信。

10月31日,围绕“保障生育妇女就业权益 营造生育友好社会环境”,全国政协举行妇联界别协商座谈会,多位长期关注妇女权益保护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再次提出对“妈妈岗”的关注和肯定。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妈妈岗’的推广和实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吴海鹰表示,确保岗位的质量和数量、平衡企业的成本和效益、进一步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等,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长远来看,推行‘妈妈岗’是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切实举措,对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深远影响。”吴海鹰表示,相信“妈妈岗”的“位”来不止于此,“新的一年,期待有更多‘妈妈岗’式的创新范例涌现,多措并举助力女性就业。”

【关键词】数字赋能

数字时代,绽放“她”价值

“一路奔跑,勇敢迎接挑战,在磨砺中收获成长。”近日,在接受记者回访时,陕西榆林清涧县数字就业中心AI标注培训师李阿倩这样总结即将过去的这一年。如今,数字就业为这个县城的众多女性青年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为了让数字技术赋能更多女性,今年1月,全国总工会印发《女职工数字技能提升方案》,从构建女职工数字技能学习培训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女职工数字工作技能等5个方面作出了具体工作安排。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总工会副主席马璐一直很关注女性发展。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她提交了《关于推动女职工数字技能提升的提案》。

“数字技术发展所催生的远程办公等灵活就业模式,让很多女性的工作与生活平衡成为可能,也让她们找到了人生出彩的新舞台。”马璐提出,通过构建多元化女职工数字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营造“政府主导﹢单位支持﹢社会参与”的女职工数字技能提升友好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提升女职工数字创新创造的体制机制等措施,能够进一步消除性别数字鸿沟,推动女职工数字技能提升。

调研路上,马璐高兴地看到,不断完善的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掷地有声。

“一年来,全国总工会围绕数字技能培训,进行了诸多的探索和实践,如开展巾帼劳模工匠数字技能培训班,推动建设女性数字工匠学院、女职工数字赋能创新工作室等平台。”马璐表示,全国各地也通过开展培训班、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为女职工应对数字经济浪潮“保驾护航”。

“相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女性将成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参与者、数字中国建设的推动者。”马璐说。

【关键词】反家暴

“反家暴不再是‘家务事’”

今年全国两会,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在最高法工作报告中表示:“家暴不是‘家务事’,反家暴是国家、社会和每个家庭的共同责任。”

这句话,说出了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主任彭静的心声。作为连任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彭静10余年来一直坚持为反家暴、维护妇女权益呼吁奔走、撰写提案。

“30多年前刚做律师时,去农村地区宣传反家暴,她们中不少人会惊讶,觉得这只是家事。”8年前,彭静见证并推动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慢慢地,更多女性开始有意识地寻求法律帮助。”

“从反家庭暴力法出台到妇女权益保障法重新修订,我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治体系不断完善,广大女性有了更多为自己合法权益发声的底气。”彭静说,“反家暴不再是‘家务事’。”

近年来,在履职调研中,彭静发现,经济控制、遗弃、语言暴力等容易被忽视的家暴形式也值得关注。

“对于这些隐匿性更强的家暴形式,认定、举证、人身安全保护令执行等都更加艰难。”在彭静看来,反家暴不仅是法律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要尽快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提升家暴处理效率,防止暴力再次发生。”彭静说。

除关注夫妻间存在的家暴外,彭静也一直呼吁立法保护遭遇、目睹家暴的未成年人。

“对于孩子来说,自己亲身遭受或者目睹家暴,都是极大的精神伤害。未来,孩子们也会长大成人、变成父母,但是儿时被家暴的阴影会深深影响着他们对于下一代的教育。”在彭静看来,在调解纠纷过程中,集合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家庭教育指导、心理疏导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公安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家庭暴力告诫制度贯彻实施的意见》,“反家暴,再次向前推进了一步。”彭静期待,新征程上,全社会能够合力筑牢反家暴“防护网”,共绘和谐稳定“同心圆”。

·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一直以来,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都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众多政协委员也积极为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建言献策,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撑起一片“晴空”。

撑起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一片“晴空”

【关键词】安全保障

系牢未成年人“安全扣”

寒假即将来临,“孩子们如何安置”成了不少双职工家庭忧心的难题。

“每年寒暑假,都是青少年意外事故的高发期。”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工商学院董事长李孝轩介绍说,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每年有近5万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而失去生命。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始终是李孝轩的牵挂。

“青少年安全教育应该是一门必修课。不仅要学习安全常识,还需要有演练科目和专业老师,让学生甚至监护人熟练掌握相关技能。”一年来,调研路上,李孝轩欣喜地看到,全国多地通过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校园安全教育系列活动,增强了孩子们在紧急情况下的救助能力。

“校园欺凌,同样是严重侵害未成年人权益和身心健康的社会问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李孝轩提出,防治学生欺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包括司法机关在内的各方力量齐心协力加以防治。

除了生命安全,近年来,电竞酒店、剧本杀、密室逃脱等新兴业态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挑战,也引起了李孝轩的关注。他在全国两会上建议,将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公共产品纳入立法、修法监管范围,建立前置审查、限制性分级机制,及时跟踪监测,支持打造益智类、法律推理类、主旋律类娱乐产品。

李孝轩还注意到,这一年,很多中小学以“疏”代“堵”,把剧本杀搬进了学校、图书馆、法庭等,“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加了对中华传统文化、法律等知识的了解,这不失为一种‘巧解’。”

“新的一年,我还会继续关注青少年触网安全、游戏防沉迷等问题。”李孝轩说,希望捧出更多带着“泥土”的履职“作业”,为他们系好“安全扣”,助力他们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心”问题

守护青少年的“心”世界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得到了多方面的健全完善,但学生们心理健康问题高发、多发、低龄化的态势还未根本扭转。”接受记者采访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蒋毅如是说。

2024年全国两会上,“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被列入2024年工作任务之一。

一个月后,4月8日至12日,蒋毅跟随全国政协调研组来到湖北,专题调研“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青少年成长”。

黄石市大冶滨湖学校,一位哽咽的心理老师给蒋毅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这位老师给我们介绍了一位孩子的画作,从毫无章法的凌乱线条到画纸上开始有了颜色和内容,能真切感受到老师半年来的付出。”蒋毅告诉记者。

回京后,蒋毅再次跟随全国政协调研组参与了两次相同主题的京内调研活动,他发现,心理辅导师资力量短缺问题不容忽视。“只有少数学校配备了专职心理教师,他们中也有一些没有相应的心理辅导理论知识。”蒋毅说。

10月18日,全国政协聚焦“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守护青少年成长”议题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蒋毅结合本职工作及调研见闻,提出加大对心理与脑认知前沿技术研发投入及心理和认知科学科普力度的建议,“同时基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筛查结果,应及时关注重点问题人群,做好及时、精准干预。”

通过参与一系列的协商议政活动,蒋毅对青少年“心”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见证了人民政协在助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中的责任担当。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专业性特点的系统工程,相信在政府和全社会广泛重视、各方面齐心多维发力下,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之路,守护好孩子们的‘心’世界。”蒋毅语气坚定地说。

【关键词】天下无“拐”

“让收买、拐卖儿童行为无处遁形”

12月19日,余华英拐卖儿童案重审二审宣判,驳回余华英上诉,维持一审死刑判决。

这个判决结果,让长年关注妇女儿童权益保护的全国政协委员、温州大学人文学院研究员蒋胜男拍手称快,“这一判决结果,再次向全社会传递了拐卖儿童必将受到严惩的强烈信号。”

“我国刑法对‘拐卖’罪行的惩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轻判向严惩的演进。”蒋胜男注意到,自3月18日起至12月31日,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专项行动。

“一年来,多起备受关注的拐卖儿童积案被侦破,因拐卖而分离的家庭重新团聚的故事频见报端。”蒋胜男说。

“我国对拐卖儿童犯罪的零容忍态度,体现了立法对儿童的特殊、优先保护。”在调研中,蒋胜男曾经见过因孩子被拐而支离破碎的家庭,“在寻亲过程中的痛苦和创伤,其他人无法真正感同身受。”

近年来,蒋胜男将目光聚焦到重聚家庭。“即使生活回不到原点,也要帮助被拐妇女儿童家庭有个新起点。”她建议,要建立打拐行动后续联动机制。

“比如,受害者原户籍、学籍等因受害失踪而被注销的,应予绿色通道尽快恢复。受害者回归家庭后,所在地社区、社会组织等应定期回访,及时关注他们的身心需求,避免受到二次伤害。”蒋胜男说。

蒋胜男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欠发达地区“重男轻女”等思想仍较为严重,她认为,这也是拐卖儿童无法彻底铲除的原因之一。

“应把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罪的判例作为普法宣讲素材,通过网络、媒体等进行广泛宣传。”蒋胜男表示,要普及民众反拐卖意识、加强法治宣传,让“全民打拐”入脑入心,让收买、拐卖儿童行为无处遁形。“相信终有一日,我们能够实现‘天下无拐’的愿望。”

来源:人民政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