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上的非遗
从“指尖技艺”到“指尖经济”
在巴彦淖尔,乌拉特铜银器与乌拉特刺绣宛如指尖上的明珠,闪耀着非遗魅力。如今,这些精湛的“指尖技艺”正逐步转化为蓬勃发展的“指尖经济”,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精髓,更在市场中开辟出一片新天地,焕发出全新活力与无限商机。
在乌拉特草原上,格日乐的故事如同一幅精美的刺绣画卷,徐徐展开。格日乐出生于乌拉特后旗一个牧民家庭,从小便与手工刺绣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些由姥姥和妈妈刺绣在手工服饰上的栩栩如生的图案,是她童年最喜爱的风景。
随着时代发展,机器逐渐取代手工艺,姥姥和妈妈的精美刺绣品被尘封在柜底。一次偶然的机会,格日乐结识了89岁高龄仍坚持刺绣的乌拉特刺绣传承人查干达日,她的作品被珍藏在河套文化博物院。查干达日老师的作品和耐心讲解,重新点燃了格日乐心中对刺绣的热爱之火,也让她毅然踏上传承之路。此后,她又幸运地师从孟和其其格、阿拉腾花,在她们的引领下,格日乐的刺绣技艺得到了长足进步。
格日乐告诉记者,乌拉特刺绣有着300多年历史,是蒙古族民间手工艺之一,是一项集手工、绘画、刺染等工艺为一体的非遗项目,遵循针法是“萨玛纳吉哈特古呼”,汉语称为梳子针法,使用的绣线是手工捻制,绣出的作品花纹立体感十足,肌理根根分明,图案生动鲜活。
“大家注意了,捻线一定要正捻70下,反捻70下……”在格日乐的工作室,格日乐为学员们讲解着乌拉特刺绣的构图、捻线、配色、针法等细节,并一对一手把手地教授。学员们边听边看边做,学得非常认真。“我手中的是蒙古扁桃,它生长在悬崖峭壁的缝隙中,耐寒耐旱、生命力强,寓意着不屈不挠、勇毅前行。”在绣蒙古扁桃花时,格日乐边讲解蒙古扁桃的花形和生长特点,边演示着不同的针法。在她看来,一针一线都是思绪的延伸,不同的针法更能展现出花的立体感与坚韧不拔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