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时间“余额”清零在即。此刻的成都,拼经济的冲锋号声不断。
这一年,一个又一个百亿级项目在成都“官宣”——11月28日,总投资100亿元的清陶固态电池西南产业基地项目正式启动,将建成成都首条半固态电池生产线。这是继去年2月该项目签约落地成都后,跑出了落地转化、投产达效的加速度。
世界500强企业一再增资、扩产,“小巨人”接续落地、合作项目频频签约,头部企业投资成都、重大项目落地开工……这一年,成都始终保持着高频节奏。
1月,BOE(京东方)投资630亿元,将在成都建设全国首条、全球第二条第8.6代AMOLED显示器件生产线;
5月,成都高新区与吉利控股集团、吉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宣布旗下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及生产制造基地项目正式落地成都高新区未来科技城;
10月,日本石化巨头出光兴产宣布与瑞联新材达成合作,增资2.4亿元人民币升级成都生产基地;同月,英特尔宣布增资3亿美元扩容成都封装测试基地;
11月,世界500强林德公司再次锁定成都,持续“增资”扩产……
今年1—11月,成都市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397个,总投资5471.41亿元。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的国内外产业链“链主”企业在成都加速聚集。其中,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270个,总投资4468.78亿元,占比81.68%。全市“3+22+N”产业园区共引进项目339个,总投资5189.88亿元。
这一年,成都招大引强的“磁吸效应”不断增强,营商环境金字招牌不断擦亮。
投资热
“新伙伴”坚定落子,“老朋友”相继加码
历时183天,9月25日,BOE(京东方)在成都投建的国内首条第8.6代AMOLED生产线全面封顶。这是四川省迄今投资体量最大的单体工业项目,标志着成都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建圈强链迎来了“新伙伴”。
此前,京东方科技集团董事长陈炎顺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大学、人才资源丰富,这些都是企业投资的关键因素。“在人才方面,我们和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合作,一起促进新型显示产业发展。”
▲成都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京东方项目为何不断加码和上新?很大程度上,这源于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建圈强链的硬实力。从规模看,成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最大,达到万亿级。其中,成都重点打造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智能终端三条重点产业链。换句话说,在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之下,成都正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思路招引项目,锻造出更具有竞争力的招商引资体系。
从数据看,今年1—11月,成都市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397个,总投资5471.41亿元。其中,引进先进制造业项目270个,总投资4468.78亿元,占比81.68%。全市“3+22+N”产业园区共引进项目339个,总投资5189.88亿元。
▲兴隆湖畔的西部(成都)科学城
这些项目中,不乏“老朋友”加码,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企业,而贯穿其中的核心关键词无疑是“增资”“扩产”。
例如,在蓉扎根20余年的英特尔,10月宣布将扩容其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封装测试基地,对英特尔产品(成都)有限公司增加3亿美元的注册资本;另一边,赴蓉10余年,林德气体今年持续加码投资成都,新建两个面向半导体产业的气体供应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林德在成都及其周边地区的供气模式和气体产品供应。
▲成都高新西区英特尔成都公司
增资考量何在?英特尔公司高级副总裁、英特尔中国区董事长王锐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中国不断推进的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英特尔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此次成都基地扩容将使英特尔更聚焦本土需求,整合资源,更快地响应中国客户的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为可持续发展的数字经济注入新动能。作为带动西部高质量发展的中心城市,成都具有一流的营商环境,我们期待成都基地的扩容成为英特尔与业界深化合作的崭新的里程碑。”
而在世界500强林德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易岷看来,成都持续优化发展环境的举措,包括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更高效对接国际市场等,吸引了更多国内外的优质企业来到这里投资发展。
“新伙伴”“老朋友”齐聚,成都的产业“朋友圈”不断扩大,产业建圈强链动能澎湃、热力无限。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成都持续围绕重点产业链“补空白、强弱项、国产自主化”推进精准招商,已携手京东方、百度、华为、亿华通、核动力院等链主企业举办12场“圈链融合”活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到成都集聚发展。
这一年,成都不仅跑出了上扬的增长曲线,也跑出了招商引资的“加速度”——相关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已有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平均每天有2家外资企业来蓉投资。
潜力大
围绕“链主”聚“链属”,企业城市双向奔赴
强化薄弱环节、填补领域空缺,招商引资成为地方推动经济发展、壮大产业体系的有力举措,而“怎样实施”与“聚焦何处”则体现了一座城市在经济发展上的洞察力与前瞻性。那些加速聚集的头部企业与重大项目,到底给成都带来了什么?
百亿级项目,因其后续的驱动力和影响力,被视为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引擎”。从长远视角审视,其后续释放的强增长动能将远超一时的增长。
已封顶的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项目,预计2026年10月实现量产,2029年满产。项目投产后,成都将成为全国最大柔性面板生产基地,“成都造”柔性面板全球市场占有率有望提升至20%。
▲成都京东方柔性屏
这场双向奔赴,于成都而言,还有更加不可估量的收益。
回望过去,京东方等企业在成都高新区落地,在这些链主企业的加持下,近年来,该区聚焦柔性显示、Micro-LED两大细分赛道,已聚集上下游规上企业40余家,涵盖玻璃基板、光掩模版、测试设备等核心配套环节,形成中光电、梅塞尔、路维光电、华兴源创、沃格光电等链属企业扎根本土的完整产业生态。
企业得发展、城市得产业,这是一场共赢。亮眼的成绩单就是最好的证明。今年12月19日,《中国新型显示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数(2024年)》正式发布,从指数整体评估看,成都依托产业规模、产业链布局、技术创新等优势,位居高质量发展十大城市前三位。
另一个例子是对低空经济领域的布局。以沃飞长空为例,今年,沃飞长空全球总部基地项目在成都落地,这是企业在完成关键技术攻关后,开始进入AE200等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产品生产制造冲刺阶段的重要里程碑。
▲AE200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验证机 王勤 摄
沃飞长空首席市场官CMO费岚此前在采访中告诉记者,随着市场对低空经济的需求爆发,沃飞长空作为“链主”企业,还将不断联动上下游企业进行商业化探索。“在产业链中,沃飞长空属于‘中游’。从上游的零部件等供应商,到下游的运营商,我们将实现‘链主招商’,牵引更多上下游供应商在成都落地及生产,推动整个低空经济业态的成熟、发展。”她表示,按照其设定的时间表,企业将于2026年取证后开启商业化,从而让eVTOL“飞”入寻常百姓家。
成都吸引“链主”企业纷纷落户的动作,不断加速头部企业与重大项目的聚集,这也将进一步强化薄弱环节、填补领域空缺。
实现“零的突破”——在成都市2024年第三季度招商引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活动中,26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现场签约投资总额达530.5亿元。其中,上海犀重汽车新能源商用车整车及盘毂动力先进电机制造基地项目(简称“整车项目”)投资总额达80亿元。整车项目落地后,将实现总部在蓉的新能源商用整车项目“零的突破”。
不断向上的研发制造能力——外资企业的经济带动效应更为直接。2011年,西门子在成都建立了全球范围的第二家数字化工厂和第三个工业自动化产品研发中心,如今,成都工厂已经成长为年产值超过70亿元、日均缴税超过200万元的“灯塔工厂”。去年,西门子再次追加投资11亿元人民币,启动建设西门子工业自动化产品中国智造基地建设,2025年建成后,将提升成都在自动化数字化领域研发制造能力。
在CBRE世邦魏理仕华西区战略顾问部负责人邹丽娟看来,在产业发展模式上,正是成都市的建圈强链,持续推动了产业的扩容升级。从成都产业建圈强链的长期谋划来看,类似京东方、英特尔这一类“链主”企业的招引,正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成都建圈强链“朋友圈”由此扩容,“链主”带动起一条千亿产业的崛起,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这就是成都围绕“链主”聚“链属”不断提质扩容的发展逻辑。
引力强
扩权赋能激发活力,营商环境提升“魅力值”
优化营商环境,是成都的大事。营商环境不是一个“风口”,而是为所有风口助力的“发动机”,环境越优,企业动力越强。
在成都,改革的力度更大、举措也越来越活。今年以来,成都深入实施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迭代升级营商环境建设6.0版政策,全面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为企业纾困解难,出台20条举措打造吸引外资“强磁场”……
一个案例是,就在今年夏天,成都高温天气持续,企业用电紧张。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专程调研多家企业的高温电网负荷超载问题。例如在巨石集团,调研组了解到企业自主研发的分布式光伏发电为企业的午高峰时段降低了负荷。
▲金融城双塔
短短数日之后,《2024年成都市迎峰度夏电力供应保障十条措施》正式出炉,“对工业企业自发电给予补贴”“鼓励工业企业压减电量”等多项创新举措让企业眼前一亮。“又细、又实,又恰逢其时”,川开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军说,更重要的是,细节之处见创新。
需要市场的企业迎来了行业专场的供需对接;需要扩大产能的企业得到了可行的方案;需要融资的企业加上了创投机构的微信;需要出海的企业得到了求之不得的海外资源……收获实效的同时,一组组数据直观地回应了这项工作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1日全市共走访服务企业4.6万户,线上线下联动收集急难愁盼问题和诉求建议1.8万个,办结1.7万个、办结率达93.4%,企业给出“靠谱”的评价。
▲成都市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现场,企业代表发言
除了不断升级的营商环境政策体系,成都还创新打造服务平台。新成立的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自11月启用以来,紧锣密鼓地开展了10余场资源对接类活动,惠及企业近500家,累足成步,这背后展示出成都持续提升政务服务质效的决心——要走“新”,更要走“心”。
成都已连续16年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背后,离不开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一组数据是,在成都,38个大类、184个行业细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完备健全,2个万亿级和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厚积成势,“成都造”笔记本电脑占全球的四分之一、高端柔性屏占全球的一半,近3年成都企业3次刷新中国ADC药物出海授权交易新纪录。
数据背后,映射出成都营商环境的不断升级。这既增强了企业的坚定信念,也让这片投资沃土焕发勃勃生机、充满无限魅力。持续提升城市经济影响力与竞争力,将为企业创造更多元化的发展机遇与更优质的营商生态。
红星新闻记者 赵雨欣
编辑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