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载 只为这座山
在神秘的北纬30°线上,皖浙两省交界处,有一座海拔1787.4米的清凉峰,那里障山巍峨、溪水潺潺、物种繁多,是浙西皖南重要的生态屏障。36年前,18岁的王山青从父亲手里接过守山的重任,常年坚守在大山深处,精心守护着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4万亩山林。从青葱年少到两鬓染霜,王山青只愿这片家园青山常在,绿水常流。
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歙县管理站站长王山青:“这里是试验区,再往前面走,这一段就进入缓冲区了。按照保护区的总规划分,保护区有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就是保护区最重点的一些东西,缓冲区(在)实验区中间是一个隔离带,实验区就是保护区的外围。”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7811.2公顷。其中,歙县境内2761.2公顷,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40多座,境内的四条河流是新安江水系的重要源头。说起王山青与清凉峰的缘分,要从上一辈人开始。1982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第一批省级自然保护区,歙县清凉峰自然保护区位列其中,王山青的父亲成了第一批护林员。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歙县管理站站长王山青:“我父亲他从参加工作一直在林业上。组建清凉峰保护区的时候,他就作为第一代(护林员)组建了清凉峰保护区。父亲组在建清凉峰(护林队)的时候,我还小,暑假里我时不时会过来,他们有时候巡山我也跟在他们后面走走看看,自己也喜欢上这座大山了。”
1988年,父亲退休。18岁的王山青带着父亲的嘱托,来到清凉峰最偏远的上坦观测站,成为站里唯一的护林员。王山青:“我是他最小的儿子,从他的(角度)来想,希望我能继承他(守护)林业的担子,想把林业干好,另外把国家的生态保护好。”记者:“这个房子干嘛的?”护林员姚呈根:“这个房子原来我们住在这里。那个时候道路也不通,水也没有,也没电,没电的时候点煤油灯。那时候是辛苦,也不知道站长怎么坚持下来的。”当时,自然保护区没有水电,也没有信号,观测站只有几间简陋的土坯房,夜晚四周漆黑一片,陪伴王山青的只有不停歇的四季山风和动物的低吼。面对如此艰苦的环境,王山青没有退缩,在上坦观测站一待就是9年。王山青:“我从父亲手上接过守护清凉峰这面旗,父亲也郑重地说,这座大山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把它守好。我当时也就是这个初心和理念:这座山我一定要保护好。一直以来也是这个信念和理念支撑着我。”巡山工作中的王山青
“守山哪能不进山?”清凉峰是天目山系的最高峰,也是安徽省第二高峰。从山脚爬到山顶,脚程最快也要6到7个小时。王山青每天都穿梭在群山里,别人没走过的路,他偏要去走一走,前人没下过的深谷,他都要去探一探。久而久之,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活地图”。王山青:“他们讲山上哪个地方哪个地方,我马上大脑里面就有印象,这一块那一块怎么去弄(走)。山没有摸透,你坐在办公室你是不踏实的。山是你的根啊,清凉峰的山上有一个梦笔生花,我当时讲,要像梦笔生花一样扎根悬崖、扎根基层,把事干好。”复杂的地形地势,古老的地质地层,造就了清凉峰境内巍峨壮美的地貌景观。分明的四季、良好的生态、垂直分布的气候,也让这里成为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生息繁衍的“天堂”。王山青:“这是豹猫,晚上在走,比豹子个体小一点,花纹是跟豹子一样的。你看,这些物种都是我们自己拍到的……”在这里,王山青带领同事们利用红外相机首次监测到了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华南梅花鹿、黑麂……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短尾猴、中华鬣羚……对于珍稀野生动植物来说,这里是快乐的。可是对于常人来说,却是艰苦和孤独的。36年的护林生涯,王山青的脚磨出了厚茧,鞋子穿坏了上百双。他的足迹踏遍了清凉峰保护区的每一个山头、每一道山沟、每一片林地。外人眼里看起来一模一样的沟壑,他都能准确叫出名字。哪里的树被风刮倒、哪里的树有了病虫害、哪里经常有野生动物出没……他在巡护日记里记得清清楚楚。山高林密,危险重重,对于各种突发状况,他早就习以为常。王山青:“(当时)我在树上鉴定一个物种,那个物种比较高,我就把它扒下来看,其实树的中部有一条竹叶青蛇。(边上人说)站长有一条蛇。我只看到树,哪里有蛇?就在你胸部,我低头一看,是有一条蛇,就在我(身上)了。我们都不要紧,我们看到蛇,我们就追着它拍(摄)。”清凉峰物种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管理站经常与中科院、浙江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联合开展两栖动物、鸟类、兽类、种质资源等生物多样性调查保护工作。王山青:“慢点,你讲的这个肥螈,在我们这个海拔800多米的情况下正常看见的,而且往上走还有。”王苏盆:“800多米都有啊?那我们得上去找找……”今年夏天,王山青又在海拔800多米的山里疑似发现了一个新物种——陈氏肥螈,他赶紧与安师大的教授王苏盆联系,邀请他们到清凉峰实地勘察。 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苏盆:“以我们的专业角度看,(肥螈一般)只能在低海拔有,不可能在高海拔有。在高海拔就发现了,我们就觉得这个物种是不是与众不同?就带回实验室(研究)。说明这里的环境特别特别好,要不然就没有了。”从守护好清凉峰,到发掘好、发展好清凉峰,王山青从未停下脚步。为了提升知识技能,他向课堂学,脱产两年申请去林校进修;向大山学,每天穿梭在密林深处观察记录;向年轻人学,摸索学习用现代科技手段巡护大山。他首创的“区域+数字”标记法,也为快速定位、开展山林救援开辟了新思路。 2016年的一天凌晨,一名外地“驴友”在山崖下迷失方向,王山青接到紧急求助后,根据附近的序号点位,迅速锁定了“驴友”的位置。王山青:“打开地图进去输入,哪个位置一画,半夜三点钟的时候,我就把护林员召集起来。我把图打印出来,告知他们沿着哪个路线走,哪条沟上去,你们跑到哪个位置就叫。结果护林员找上去了,发现浙江好几十个特警带着狼狗,找不到人。我们这边几个护林员按照我的路线往上走,走上去就叫,结果那个人答应了,护林员就讲站长是有水平的。”守护好清凉峰,要群策群力。在王山青的带动下,周边的村民们也成了护林的好帮手。2008年,一位村民与王山青交谈中提及,曾在山里看到过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长序榆。要知道这种珍稀植物只存在于清凉峰的相关记载,数十年来始终无人得见。凭借村民提供的点滴线索,王山青开展地毯式搜寻,终于锁定了长序榆的所在方位。为了扩大种群,王山青尝试开展长序榆人工繁育,经过数十次反复实验,成功繁育出了450余株长序榆种苗,一举填补了安徽省在长序榆人工育苗方面的空白。王山青:“树高的(有)十几米,再讲它的种子都是很小的,很轻的,一成熟刮风就飘走了。我就采取遮阴的那种太阳网,把那些树底下都铺遍,(种子)落下来以后,我们再把垃圾清理掉,把种子拿出来,当天就种。经过多少次实验以后,我们现在有一个长序榆基地了,从基因保护上来讲是种群扩大了。”在王山青的带领下,保护区内新发现了3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野生银杏树的小群落和1处野生红豆杉种群。今年又在海拔一千多米的山上发现了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黄山梅种群……连续36年来,保护区内未发生一起森林火灾;连续18年无一起盗挖植物和偷猎动物案件;当地村民也从生态保护的破坏者、旁观者成为参与者、受益者。2011年4月,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清凉峰保护区进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管理行列。当地村民郑世义:“现在是好了,对子孙后代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那些曾经只出现在传言里、书籍中的珍稀动植物陆续出现在了王山青的日记里、相机里、手机里。每一株珍稀植物、每一个保护物种都建立起完备的生物档案……2018年,王山青倡导建立了清凉峰生物多样性科技馆,并一举捐出了自己30年来的60余本日志,百余个视频和千余张照片。这些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成为记录清凉峰发展和展示物种多样性的核心素材。科技馆建成至今,已接待参观人数超2万人次,成为当地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实践的重要基地。歙县新安小学学生吴家锐:“感觉特别地有趣,也特别神奇。在王伯伯的带领下,我了解了许多与野生动植物(相关的)知识和保护它们的办法,我以后也要像王伯伯一样当森林的守护者。”常年与山林为伍、与动植物为伴,王山青的精神无比富足,但险恶的艰苦环境也给他的身体造成了不可逆的损伤。2019年6月,王山青在一次巡护途中突遇大雨,不慎摔伤,导致左膝关节半月板撕裂,每逢阴雨天便疼痛难忍。2024年,他因过度劳累晕倒在岗位上,被确诊为胰腺炎,体重骤减10多斤。如今的他,身体大不如前,思考更多的是如何让站里的年轻人留下来,爱上这座大山,接续守护好清凉峰。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歙县管理站副站长柯胜兵:“每次跟着站长出来巡山,特别辛苦、特别累,开始总想着要放弃。看着站长这么大年纪,这么坚持,这么拼命,我们就没有理由退缩。”管理站副站长柯胜兵2011年来到站里,是站里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这几年,站里年轻人越来越多,管护队伍从最初的3人发展到如今的8人,平均年龄35岁,有98年的小伙子,有人才引进的博士生。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歙县管理站工作人员洪鑫:“这是鹰抓枫,这个是扇脉芍楠。它的叶子就跟扇子一样,它开花的样子就像一个仙子在跳舞。”看着站里的小伙子没事就往山里钻,逢人便拿出手机展示拍到的“宝贝”,王山青无比欣慰。从他们的身上,王山青似乎看到了年轻的自己,更看到了希望。安徽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歙县管理站工作人员洪鑫:“王站是很支持我们年轻人多去巡山巡护的。经常去基层去山上巡护,也能更多地掌握保护区的动态。把清凉峰保护很好,这份工作还是很有意义的。”
与山林为伴,听林涛当歌,同鸟兽相守……36年,王山青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清凉峰。他用最深沉的爱,守住了父辈的希冀,守住了大山的美丽,守住了生态文明的延续。王山青:“这辈子我也就干这一件事,就是守护好清凉峰的一草一木。就像我父亲给我取的名字“山青”一样,冥冥之中注定了我与清凉峰这座山的缘分。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还要做这座大山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