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历史文化记忆,推动文物保护活化利用,打造小微展馆、精品院落,坐落于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的市级文保单位——杨坤如祖居,经前期调研铺排,现已启动布展,届时,杨坤如祖居将以新面貌与公众见面。
此次布展由中共惠州市惠城区委宣传部指导,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人民政府主办,羊城晚报惠州全媒体传播中心承办,将通过文化提炼、设计赋能、设施优化等,营造出一个内涵深、亮点多、特色足的新型乡村文化空间,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推动“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提质增效。
加入会党,响应起义
杨坤如,字达波,1884年,出生于惠州市惠城区汝湖镇东亚村,其一生荣辱与近代东江发展史息息相关。
东江流域是商品集散地,船只来往频繁。清末民初,清廷腐败,百姓生活苦不堪言。是时,东江会党活跃在东江两岸,拦截过往船只,率领民众反抗清政府。1899年,受形势所驱,15岁的杨坤如毅然加入东江会党,行走于东江两岸,扶危济困。
史载,东江会党发轫于明末清初之际,蓬勃于雍正、宣统之间,终清一朝,二百多年来从未间断,其晚期活动强调内部经济互助。晚清惠州淡水人欧榘甲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所撰《观戏记》中所曰:“东江有会党而无绿林……然而於当今万国竞争自存优胜劣败之际,求其有军国民之性质,武刚烈之气象……以为吾东江人少有近于是也。”
《孙中山全集》第一卷记载,孙中山之所以把推翻满清的武装起义放在广东,是因为当时惠、嘉、潮三府“其人民十之八九已加入反清复明之会,其人亦最强悍,官府不敢追究之”“一月之内必可集山林剽悍之徒三四十万”……孙中山在其“十大起义”中,依靠会党先后发动了广州新军起义、惠州三洲田起义和七女湖起义。
1907年,七女湖起义爆发。时年23岁的杨坤如积极响应,加入数百义军队伍,与清军激战于东江两岸十余日。七女湖起义虽因粮绝弹尽而失败,却坚定了革命志士彻底推翻清皇朝的信心和决心,也是杨坤如人生的一大重要转折点。
英勇将领,协办党派
1917年,杨坤如的绿林武装被收编,在省府警卫部队任营长。1918年,为扩充革命武装力量,孙中山在省防警卫军20营的基础上,成立了援闽粤军,并任陈炯明为总司令,许崇智(国民党早期主要军事领导人之一)为第二支队司令。杨坤如在第三路军中担任营长,随军前往福建。
同年,援闽战争全面爆发。在第一阶段进攻期间,杨坤如一营前去增援许崇智,合力向永定城进攻,经过一天一夜的激战,最终攻克了永定城。因杨坤如缴获枪械400支,陈炯明擢升其为统领。
经过近两年的奋战,援闽战争宣布胜利。1920年,根据孙中山指示,陈炯明率粤军反攻广东,驱逐桂系军阀莫荣新。时任援闽粤军第十七统领的杨坤如,率兵击败桂军卓桂廷部,并收编东江民军武装,10月在东莞石龙又收编桂军统领李易标部。战后,杨坤如升任第一司令部少将司令。
1921年,为彻底打败陆荣廷(旧桂系军阀领袖),陈炯明率兵进攻广西,杨坤如为第五师师长,从肇庆出发,占领梧州,后又攻下浔州,并率兵驻守。
1922年4月,因对广西的处理方式和“联省自治,粤人治粤”政治主张相左,陈炯明与孙中山分道扬镳,退居惠州。杨坤如在陈炯明阵营,驻守大本营惠州,经历“四守惠州城”后,杨坤如于1925年携家人出走香港。
1923年10月至1925年10月,杨坤如协助陈炯明在三合会中分支成立了“洪门致公堂”,后将“洪门致公堂”转型为“中国致公党”,于1925年10月宣布正式成立。1926年2月,杨坤如任致公俱乐部主任。1936年,杨坤如在香港因病去世,归葬于惠州西湖的鳄湖边上,与位于紫薇山的陈炯明墓相邻守望,时年52岁。
杨坤如在世期间,协助致公党事宜,推动致公党逐渐走上正轨。《中国致公党·广东简史》载,到1933年,除美洲原有组织外,致公党还在大洋洲、南洋群岛及香港等地建立了新的地方组织。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把致公堂(党)列入中国“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之中,而后,致公党发挥自己的力量,积极支援抗日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致公党坚持和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积极履行参政党职能,充分发挥“侨”“海”特色,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动改革开放和祖国统一大业贡献力量。
统筹策划|陈骁鹏
文、图|记者 林海生 通讯员 汝湖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