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四十年来风雨兼程,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从蕉林滩涂到现代化新城,从开创全国经开区立法先河到勇当营商环境的改革先锋,从单一经济功能区到产城融合深度发展,这里以改革为帆、开放为桨,始终与时代发展同向而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开发区智慧”和“开发区力量”。
若探寻广州开发区40年来的发展轨迹,有4条主线深植血脉、贯穿其中——勇当改革试验田、开放桥头堡、制造业尖兵、营商环境优等生。时代的风浪越大,越是勇立潮头,不惑之年“二次创业”再出发,依旧底气十足,必将在改革开放中开辟广阔前景。
广州科学城高新技术企业林立。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杨耀烨 通讯员李剑锋 摄
改革试验田——体制机制创新不停步
1984年,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神州大地,广州开发区作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应运而生。面对未知与挑战,唯有“摸着石头过河”,敢于在“中流”之处击水,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敢为人先,务实进取”,成为最鲜明的性格底色。为了让外商放心在开发区投资办厂,在开发区挂牌半年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暂行条例》就以市政府的名义发布实施,开全国经济功能区立法先河。这部开发区的“基本法”,为进一步改革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法治建设、管理体制、市场环境等方面的探索与进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广州开发区持续探索管理体制的创新,尤其是在经济功能区整合,以及与行政区的深度融合上,在全国范围内屡尝“头啖汤”,躬身作示范。从全国独一无二的“四区合一”到“五区合一”,以改革打破功能区和行政区的分割,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高效利用。20世纪90年代后,广州开发区的年度发展增速一度超过30%,力证改革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源泉。
跨入千禧年,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广州开发区紧抓机遇,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从2004年投建广州科技创新基地,打造开发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重要聚集区,到重点引入一批国内外知名研发机构入驻广州科学城,逐步形成了外向型和内源型经济并重“双轨”发展的模式。
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核心战略。广州开发区以奋斗之姿爬坡过坎,创造了一个开发区效益奇迹——不仅保持年均20%的高速增长,而且单位土地面积生产总值在全国国家级开发区中位居前列。
摆脱“成长的烦恼”,改革是制胜的法宝。2014年,随着新黄埔区的设立,以及与广州开发区的深度融合,新的发展机遇到来。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营商环境改革、产业政策创新……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改革举措紧锣密鼓,“市场无形的手”和“政府服务的手”紧紧相握,更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与创造力。
2018年10月,“中小企业能办大事”的重要论断响彻全中国。作为这一重要论断的诞生之地——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更是不断优化5万家民营中小企业的成长土壤,助力办大事、成大事。2021年10月,全国首个“中小企业能办大事”创新示范区在这里正式落户。
全区的中小企业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纷纷走上“专精特新”高质量发展道路。近几年,广州开发区围绕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打造“三城一岛”重大发展平台,为区域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回顾40年的来时路,广州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杀出一条血路”,就是一条充满探索与超越的壮丽征途。
2025年即将到来,在这个“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的承上启下之年,广州开发区深化改革的步伐更加坚定。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开发区坚持问题导向,勇于自我革新,以更大的勇气、更实的举措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和舞台,让改革创新的成果惠及更广泛的人群。
开放桥头堡——走在国际合作最前沿
从初生之时的9.6平方公里出发,广州开发区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使命,成为改革开放浪潮中的璀璨明珠,扮演着“桥头堡”与“第一线”的关键角色,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改革”与“开放”的深刻内涵,以开阔的胸襟海纳全球产业机遇、汇聚发展要素、吸引创新人才,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对外开放史诗。
自20世纪80年代全球第三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崛起,广州开发区便一跃站在了时代的潮头。
作为外资“登陆”广东的最早地区之一,这里积极主动、不等不靠,在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中勇拔头筹,率先赴港招商,翻开了引进外资的崭新篇章。从最初的港资项目到后来的世界500强企业宝洁、安利等纷纷落户,广州开发区不仅吸引了大量外来资金的涌入,更引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本土产业的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从被动引进到主动挑选,在这一进程中,广州开发区成功实现华丽转身,彰显了其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敏锐洞察力和战略定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发区的对外开放不仅仅局限于“引进来”,更在于“走出去”。汽车产业的蝶变是这一转变的生动写照。从2003年本田汽车出口轿车生产基地的奠基,到如今新能源汽车“新势力”小鹏汽车开启全球化战略,再到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的海外上市,落户广州开发区的汽车企业正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舞台。
这背后,是广州开发区搭建的国际合作桥梁和提供的全方位服务,如中新、中沙、中欧等多个成熟的国际合作,不仅促进了区内企业与海外市场的深度对接,更为企业“出海”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和保障。
科研人员集聚广州开发区。广州开发区、黄埔区供图
在“走出去”的同时,广州开发区深刻认识到知识产权保护对于海外拓展的重要性。面对出海企业在海外遭遇的知识产权挑战,开发区知识产权局创新性地实施了知识产权护航出海工程,通过海外知识产权专题培训、海外保险等一系列举措,为企业出海保驾护航。特别是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险的推出,作为全国首创,不仅有效降低了企业海外运营的风险,还增强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这里的对外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更在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开发区不断探索与国际接轨的新路径,通过举办官洲国际生物论坛、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年会等国际性活动,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朋友圈”。
中新广州知识城的升级合作、中沙吉赞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以及与欧洲多国在技术创新、产业合作上的深度对接,都是广州开发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与世界对话、开展合作的生动实践。
如今,中新知识城的发展速度日新月异、与沙特阿拉伯的合作园区建设如火如荼,不仅促进了国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更为广州开发区乃至整个广州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外资企业在广州开发区累计设立机构超5000家,2023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30亿美元,占广州实际使用外资的44.4%,连续5年位居国家级经开区之首。经过四十年的不懈努力,广州开发区破茧成蝶,从一片蕉林滩涂蜕变为生机勃勃的热土。
制造业尖兵——探索中国工业现代化道路
广州开发区之强,强在工业“硬支撑”,挺起发展“硬脊梁”。
全区拥有33个工业大类、133个工业中类、295个工业小类,形成了汽车制造、新型显示、绿色能源、新材料、美妆大健康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生物科技、高端装备、集成电路三大百亿级产业集群……历经40年砥砺前行,广州开发区成功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1984年,刚诞生的广州开发区面对资金、技术、人才的全面短缺,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在简陋的平房里开启了“洋务”新篇。他们创新性地提出“引进技术分档次”策略,灵活处理经济开发与技术开发的关系,通过“外引内联”“蚂蚁策略”等智慧,逐步吸引外资,积累资金,引进技术。初期诸如加油站、南洋木材厂等小规模项目,虽看似微不足道,却为后续的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的如椽巨笔,一笔一画写就动人的“春天的故事”。从1998年到2002年,“四区合一”的管理体制,让全区规划面积由9.6平方公里扩大到78.92平方公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迫在眉睫。
从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简单来料加工向科技创新迈进,广州开发区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加大了对高科技项目的引进力度。安利、宝洁、高露洁等国际品牌的入驻,标志着开发区迈入了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新阶段。同时,通过制度创新和法治建设,这里构建了一套高效的管理体制,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逐步成为广州市乃至广东省的重要经济增长极。
步入第4个10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作为广州“工业一哥”、位列全国工业百强区第二,广州开发区“坚持制造业当家、工业立区”的初心不动摇,进一步完善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通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转型升级,形成数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增强产业链的完整性和抗风险能力。
尤其是现在,全国各地纷纷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广州开发区起而行之,彰显了卓越的前瞻眼光。在生物医药领域,通过支持中小企业成长和创新平台合作,促进了生物医药产业的“百花齐放”;在现代氢能、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抢占先机,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跨越,展现了其在未来产业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下一站,冲刺“万亿制造”,打造中国工业最强区!
历数每一个十年的工业转型之路,时代的风浪从不平息。区域发展的一路高歌猛进,背后从来不缺乏绝处逢生、凤凰涅槃的百转千回。广州开发区能穿越周期,是始终秉承“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不断突破“级”限,推动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让经济发展“进阶”向上。
营商环境优等生——建立世界一流营商环境体系
40载风雨兼程,广州开发区从一片远至“广州的西伯利亚”的荒林滩涂,蝶变为“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经济高地,其背后,是一场破旧立新的改革实践。
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广州开发区为世界一流营商环境的构建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自1984年奠基以来,广州开发区便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营商环境改革上先行先试。面对当时的外资引入不允许外资独资的政策要求,开发区勇于开拓,借助百事(中国)与亚洲汽水的合作范例,灵活进行机制探索,开创全国外商独资企业先河。这一创举不仅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开辟了新通道,还充分展现了广州开发区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把握与迅速响应,为后续的政策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立法先行,更是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改革的鲜明特色。建区初期,面对各种发展有需求、政策未明晰的矛盾,它率先提出“依法治区、立法先行”,迅速推动《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出台,开创了全国经开区立法的先河。此后,无论是土地出让制度的革新,还是“大部门制”管理体制的创新,这里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为驱动,不断打破体制机制壁垒,为招商引资和企业成长铺平道路。
上述改革举措,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市场活力,也为全国经开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服务至上,是广州开发区营商环境的核心理念。从早期的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到“无费区”的试点,再到后来的“一枚印章管审批”,广州开发区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率,力求以最高效、最便捷的服务吸引和留住企业。特别是自2016年起,开发区率先推行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全链条集中审批改革,并相继推出订制式审批服务、承诺制信任审批等创新举措,显著缩短了企业从签约至动工的时间,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这些改革实践,不仅让广州开发区成为企业心中的“服务高地”,也为全国营商环境优化树立了标杆。
改革不停步,创新无止境。
2018年,广州开发区获批广东省首个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实验区,以此为契机,开发区开启了营商环境“改革再出发”的新征程。六年间,开发区连续推出了7版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实施了超过700项改革举措,并创新性地设立了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这些举措有效构建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确保了改革能够精准满足企业需求,从而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2024年,再次入选广东省营商环境改革试点时,广州开发区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聚焦产业能级提升、要素配置优化、数字营商强基等八大行动,推出30个重点任务、120项改革举措,力求在营商环境改革上走得更深、更远。
站在新的历史坐标上,广州开发区正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坚定的步伐,奋力迈向构建产业友好、企业满意、人才向往的一流营商环境新目标,持续在全国乃至全球营商环境改革的浪潮中勇立潮头、争做标杆。
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广州开发区将继续秉持改革创新的基因,以“二次创业”的昂扬姿态,扬帆起航,驶向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这不仅是广州开发区的春天,更是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春天。
▍开发区荣光
改革
在开发区挂牌半年后,《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暂行条例》发布实施,开全国经济功能区立法先河。
开放
外资企业在广州开发区累计设立机构超5000家,2023年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30亿美元,连续5年位居国家级经开区之首。
工业
全区拥有33个工业大类、133个工业中类、295个工业小类,形成了汽车制造、新型显示等五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营商环境
2018年以来,六年间,开发区连续推出了7版营商环境改革方案,实施了超过700项改革举措,创新性地设立了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瑞琪 通讯员张成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