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开发区 四十再出发丨蝶变 1984—2024 一个国家级开发区的影像记录

1984—2024,四秩风华。广州开发区,一片承载了中国改革开放探索使命的热土,又以全球化视野和制度型开放实践,成为全国经开区发展的标杆。

这是一段浓缩了中国改革之路越走越宽、开放之门越开越大的壮阔历史,也是不断识变、应变、求变的40年。

变是从无至有——从蕉林滩涂到粤港澳大湾区“湾顶明珠”。

1984年,广州开发区在一片蕉林滩涂中向“新”生长。从仅有的两万元开办费起家,第一批办公桌是低价木头制成的,区徽是手绘的,建设用地是吹沙填土出来的……一代代开发区人以“务实进取敢为人先”的精神,敢闯敢试,爬坡过坎,写下了一部开拓创新的奋斗史。

变是从有至优——从西区“金三角”到“三城一岛”新格局。

初生的广州开发区仅有9.6平方公里,是一个三角洲的“岛尖”,后逐步融合广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广州出口加工区、广州保税区等经济功能区,如今实行“五区合一”管理体制,发展版图不断融合壮大。

如今,这里形成了“三城一岛”新格局——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广州海丝城与广州国际生物岛相得益彰,成为广州实体经济主战场、科技创新主引擎、改革开放主阵地。

变是从优至卓越——从“方圆十里只见厂房”到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活圈。

人才纷至沓来,扎根于广州开发区。这里一改过去“近山却不亲山,近水却不亲水”的面貌,全力打造“有山有水有风光、生产生活有生态”的城区。以“绣花”功夫,精雕细琢提升城市品质。以“绿美”为笔,重塑城市生态肌理,塑造人、城、园、业多元融合、和谐共生的新型城市形态。

激情燃烧四十载,步履不停,求变不止。拥抱开放、走向未来。

图片

图片

当年,这里被称为广州的“西伯利亚”。吹沙填土后,西区平均填高3米。除挖掉北边将军岭三个山包取土石外,还把东江、珠江江底的泥沙连水一起抽上来,待水退后留下沙子,因此早期的西区工地像一片沙滩。图为1985年广州开发区西区施工人员在打地基。

图片

广州开发区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迅速发展。据区志记载,至1990年广州开发区西区可供开发的土地已基本摆满了项目。图为1992年广州开发区西区航拍图。

图片

如今,广州开发区启动西区振兴战略,西区已成为广州海丝城的产业发展龙头。图为2024年的广州开发区西区。

图片

图片

2024年,广州海丝城全新规划出炉,图中为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试验区(鱼珠片区)。邓志伸 摄

图片

图片

2005年的广州国际生物岛

图片

2024年的广州国际生物岛

图片

图片

1998年广州科学城奠基,当时还是一片山丘。其规划保留十四个小山峰、部分生态林地和农田,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这也为羊城新八景之一“科城锦绣”打下了基础。

图片

历经5次扩容,广州科学城在全国科技城综合排名第二,是广州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2024年黄埔马拉松起点就设在广州科学城。李剑锋 摄

图片

图片

2010年,中新广州知识城正式奠基,从8.08平方公里起步,由曾经的乡村郊外的阡陌田舍开启蝶变。图为2011年在建中的知识城。

图片

2024年,中新广州知识城 李剑锋 摄

图片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钻莹、何瑞琪
图/黄埔区国家档案馆、广州开发区档案馆的馆藏资料(除署名外)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马俊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