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首次!广东科学家用“备份子宫”助流产6次的她圆了“母亲梦”

全文1458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广东科学家用“备份子宫”技术帮助流产六次的孕妇小娟成功诞下婴儿。

02广医三院医疗团队借助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采用子宫内膜类器官培养技术。

03通过对类器官进行药物筛选,最终帮助小娟成功诞下“小龙女”。

04此项研究为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提升了胚胎着床率和改善不孕症治疗方案。

05在医护团队的全力护航下,小娟顺利分娩出一位体重1770g的早产儿。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七年备孕,我终于圆梦了。”12月27日,小娟(化名)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下简称“广医三院”)怀抱宝宝顺利出院。在此之前,小娟已经经历了六次流产,渴望成为母亲的她一度陷入绝望。

广医三院医疗团队借助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平台,创新性地采用子宫内膜类器官培养技术,为小娟创造了一个体外“备份子宫”。通过对类器官进行药物筛选,最终帮助小娟成功诞下“小龙女”。

羊城晚报记者了解到,实验室利用类器官进行药物筛选达到改善子宫内膜功能、治疗复发性流产,为国内外首次报道。

图片

问题出在“土壤”上?“备份子宫”带来新希望

小娟前六次怀孕均在妊娠早期出现胚胎停育,但流产后进行病理及胎儿染色体检测均未发现明显异常。第六次怀孕后,尽管小娟这次她非常小心地住院保胎,却仍在孕16周时因羊水过少、胎儿发育不良而不得不引产。

“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小娟夫妻的受精卵这颗‘种子’是没问题的,那么出现问题最有可能是子宫内膜这个‘土壤’,也就是小娟的子宫内膜可能存在不利于胚胎成长的因素。”广医三院广州妇产科研究所所长、广东省重症孕产妇救治中心陈敦金主任表示,通过“大撒网”用药的传统治疗方式会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风险较高。

为了能够使用个性化方案精准治疗,团队决定通过体外类器官培育的方式,更直观地评估其功能及药物干预效果,为小娟精准筛选药物。

“相当于创造了一个‘备份子宫’,让‘备份子宫’为她做好试药,试了效果好再给她本人用,做到精准治疗,避免再次流产。”陈敦金介绍。

广东省产科重大疾病重点实验室的张爽研究员团队提取了小娟的子宫内膜活检组织进行病理检测和转录组学分析,并结合类器官培养这一创新实验室技术开展研究。

张爽介绍:“团队在体外成功培养出小娟的子宫内膜类器官,利用这些类器官进行了药物动态筛选,通过观察类器官对不同药物组合的反应,筛选出能够优化子宫内膜‘土壤’环境的最佳方案,使其更加适合胚胎的生长和发育。”

最终,团队成功找到了对子宫内膜类器官具有显著效果的药物组合,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良好的治疗潜力。

“这项研究不仅为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还为提升胚胎着床率和改善不孕症治疗方案带来了新的希望。”张爽表示。

成功诞下“小龙女”,终圆“母亲梦”

结合研究结果,广医三院组织了产科、妇科、风湿免疫科、产前诊断科、临床营养科、新生儿科、病理科、麻醉科等多学科进行会诊讨论,共同为小娟制定了治疗方案,通过为期三个月的药物干预,帮助将她的子宫内膜调整到更加适宜胚胎成长的状态。

2024年5月,小娟惊喜地发现自己再次怀孕。

在小娟的整个怀孕过程中,团队一直在根据她的情况动态调整药物。但由于她的情况特殊,胎儿虽然能在小娟宫内成长,仍存在胎儿宫内生长受限的问题,何时终止妊娠,又成为了一个摆在医护团队面前的难题。

12月5日,在医院多学科团队的全力护航下,怀孕34周的小娟通过剖宫产顺利分娩出一位“小龙女”,出生体重1770g。由于宝宝属于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后转新生儿科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悉心看护,并在宝宝出院前给予了母婴同室看护指导,帮助宝宝出院后的日常护理和照看。

由于曾经多次流产的经历,小娟对于这一胎格外重视,这也导致她心情非常焦虑紧张。

图片

图片

“医护团队非常理解并时刻关注着我的心理状况,为我进行了音乐治疗、医务社工的介入与关怀,通过聊天、散步等方式,帮助我缓解焦虑的情绪。”小娟表示,宝宝对自己来讲意义非凡,自己也非常感谢医护人员在此期间无微不至的关怀。“终于可以为人母,感谢医护人员与我并肩作战。”

图片

在看到小娟“圆梦”后,陈敦金表示,作为医务工作者、科研人员,研究的目标并不止步于此。“这个案例治疗的成功经验,为我们治疗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提供了新的思路,我们创新性地提供了体外‘类器官’培养性治疗药物筛选、临床较为‘精准的药物干预’行之有效的先例,对于临床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科研直接参与临床治疗的创新思路意义非凡。”

文、图|记者 薛仁政 通讯员 王慧 蔡航涵 张迅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