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旗袍非遗“守艺人”

在中华服饰的绚烂长河中,满族旗袍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树一帜,熠熠生辉。日前,在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内,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素养课让学生们大开眼界,领略到吉林省地域特色文化——满族旗袍的独特魅力。“讲解员”是满族旗袍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李杰,她以针线为笔,以布料为纸,编织出一件件精美的服饰艺术品,让满族旗袍绽放出新的光彩。

图片

满族旗袍秀在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举办。 


一场别样的旗袍秀



“以前只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些满族服饰,这次亲眼所见真是美得让人震撼。”长春市第一中等专业学校2023级平面设计班的王同学赞叹地说。舞台上,李杰身着一袭精致的满族旗袍款款而行,精美的刺绣图案在灯光映衬下更显韵味。舞台下,她穿针引线展示制作技艺,引来阵阵掌声。这场别具一格的旗袍秀,不仅展示了满族服饰的华美,更让现场的学生们领略到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说起满族旗袍,李杰如数家珍。满族旗袍,轻剪裁、重装饰,一件袍子要在领口、衣襟、袖边等多处进行滚、镶、嵌,多则“十八镶滚”,有时还要拼接,接缝处也需镶嵌花条。袍上图案丰富,有龙凤、祥云、花鸟等,讲究的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在李杰看来,满族旗袍不仅是民族特色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

与非遗文化结缘



“我们家世代都是做满族旗袍的手工艺人,我认为满族旗袍不光是一个非遗制作技艺,更是代表中华传统服饰的一张名片。”在李杰的记忆中,从太姥爷那代人起家里就在做满族旗袍。目睹母亲用灵巧的双手缝制出一件件精美的旗袍,那些细腻的针脚、华丽的图案,让李杰既惊叹又着迷。受家族熏陶,李杰从小就对服装设计充满兴趣,经常会把家人穿剩下的袜子、淘汰的衣服剪成碎布缝到娃娃身上。12岁那年,李杰正式踏上了学习满族旗袍制作技艺之路,从最基础的盘纽扣开始,逐渐深入学习旗袍的裁剪、缝制等各个环节。

大学期间,李杰选择了服装设计专业,虽然涉猎了众多服装品类的设计与制作,但满族旗袍那份独特的韵味依然让她情有独钟。她决定将自己的未来与满族旗袍紧密相连,将传承和发扬这项非遗文化作为奋斗的事业。

传承路上的变与不变



毕业之后李杰选择自主创业,开店制作售卖满族旗袍。从小跟家人学到的更多是传统工艺,缺乏创新,与消费者的审美需求不匹配,刚开始李杰举步维艰。但她没有放弃,向书本学、向同行学、向实践学,还拜了一位国家级枕头顶刺绣的非遗传承人为师。在无数次锲而不舍的打磨中,李杰掌握这项非遗技艺也日趋成熟。

工艺上,李杰大胆创新,引入了立体剪裁技术,使得旗袍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同时,她还对老工艺锁链绣进行了改良,把饰品串珠加在了刺绣上,一个锁链绣缝一个珠子,让作品呈现一种立体感……这些改动既保留了满族旗袍的独特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和时尚元素,广受界业好评,也得到消费者认可。

满族旗袍最简单的款式从剪裁到制作需要一周的时间,如果是比较复杂的婚服旗袍,制作周期就要几个月甚至是半年。顾客需求多了,手工制作效率低,就显得有些“跟不上趟”。有人出招让李杰多上点机械设备,对此,李杰有自己的坚持,“我还是选择做手工旗袍,一针一线缝的旗袍才有灵魂。”

“我希望满族旗袍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李杰打算创办一个培训学校,培养更多制作满族旗袍的从业者,进一步推广这个非遗项目。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刘素娜

初审:陈思秀

复审:袁   博

终审:谢晓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