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发展低空经济不宜照搬照抄 要因地制宜探路

图片

  12月26日,首届南都低空经济发展年度论坛举办,众多业内“大咖”为低空经济稳步高飞建言献策。

图片

  在深圳市宝安区无人机系统应用测试基地,深圳市安特狗航天航空科技有限公司的载人飞行器在进行飞行测试。 新华社发

  2024年,低空经济迎来热情高涨的发展元年。

  继2024年全国两会把“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已多次提到发展通航和低空经济,全国超100座城市密集出台相关政策争创“天空之城”,各路资本也纷纷涌入这一万亿级赛道。“热现象”背后,业内人士也在不断呼吁“冷思考”:空域如何规划?如何找到合适的应用场景?安全问题如何保障?

  12月26日,由南方都市报和北京临空国际技术研究院联合举办的首届南都低空经济发展年度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现场,民航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原主任许浩、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综合规划院院长郭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全权等众多业内“大咖”,围绕空域管理改革、低空应用场景实现、如何引入耐心资本等话题,分享对低空经济元年的观察,为低空经济稳步高飞建言献策。

  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原主任许浩:

  要让懂航空的人参与“低空天路”修建

  在众多讨论中,南都记者注意到,随着低空经济的持续火热,许多地方瞄准低空空域这片资源,开始造基建、修“天路”、建系统。但低空经济想要飞起来、产生效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以来,进一步放开空域成为业内的普遍呼吁。那么,具体该如何打开空域?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原主任许浩在论坛上表示,建设新一代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是关键。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完成国家信息管理系统、7个区域信息处理系统和32个飞行服务站的建设,实现了27个飞行服务站与7个区域信息处理系统、国家信息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可为全国的通用航空用户提供飞行服务,体系保障作用正在显现。

  在此基础上,许浩建议在国家和地区层面建设新一代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未来的重点任务是强化新一代低空飞行服务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健全服务保障体系的法规、体系标准,并建立起低空飞行国家的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国家、行业、用户、信息的统一管理。

  同时,许浩认为,还要建立起新一代低空城市交通服务保障体系。城市中的低空飞行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包括适飞空域少、运行风险高、安全压力大、基础设施不足等。“因此,在城市低空飞行中,需细致划分低空空域用途并动态调整,以满足不同类型低空飞行器(如无人机、通用飞机、直升机等)的需求,以实时保证飞行安全间隔和最优的空域利用。在复杂的运行环境中,需要提升航空器态势感知的精准度和实时性,让航空器能自主的化解冲突和优化路径等。”

  仅仅是建设服务保障体系还不够。许浩在论坛上强调,要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接住”空域管理的重任。他建议,从中央层面要尽快颁布空域管理条例,明确空域的划分和主体责任。另外,空域的使用是动态化的,比如同一片空域,军航民航不用可以给低空飞行使用,发挥空域的资源价值。未来,空域管理系统化,空域使用监管透明化,空域运行智能化、数字化将是发展方向。  

  地方修建“低空天路”一定要立足长远

  南都记者注意到,“想致富,先修路”正在低空经济业内形成共识,一些地方已经开始着眼低空这片资源,修建“低空天路”,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平台建立、低空数字化解决方案构建等。

  地方修建“低空天路”需要注意什么?许浩在会上表示,首先是安全为要、统筹效率。在城市里飞行,安全第一,不能飞的地方要通过电子围栏划分,在此前提下,划设两点之间线路最短、效率最高的航路。其次,要科技为先、运行为本。采取科技手段实现互联互通的同时,要围绕运行来实现“天路”的建设。

  “还要立足长远,夯实基础。”许浩说,这是地方政府、行业各部门要特别关注的一个问题,一定要基于低空发展的规律来做事,要立足长远。否则今天做成了,未来不符合民航发展的规律和要求,这样前期做的工作就会前功尽弃。同时,各地修建“天路”要结合自身特色和实际需求,比如上海修的“天路”和石家庄修的“天路”肯定是不同的。

  许浩还强调,低空经济首先是航空经济的归类,航空是由低空走向高空、太空,现在又从高空、宇航技术下沉到低空,但这不是技术的降维使用,而是新一代技术的融合。同时也要看到航空技术的管理规范、制度、标准在运行过程中会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建议要让懂得航空的人员参与“低空天路”的修建,确保低空飞行符合行业运行规律。

  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执行秘书长成涛:

  尊重航空领域客观规律 明年将是低空经济基建元年

  论坛上,深圳市低空经济产业协会执行秘书长成涛表示,深圳作为先行者、探路者,过去一年对低空经济的探索,为地方提供了经验和样本。

  12月25日,深圳市交通运输局和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发布《深圳市低空经济标准体系建设指南(V1.0)》,为深圳发展低空经济提供系统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框架,再次预示着深圳竞逐天空之城又迈出关键一步。

  一个月之前,11月5日,深圳召开低空经济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启动会,此次大会提出,深圳要加快建设全球首个完备的低空经济基础设施体系,深圳市发改委发布《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要求以超常规力度攻坚推动低空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方案,2024年至2026年,深圳计划投资120亿,让低空起降设施由249个增至1200个,覆盖载人飞行、物流运输、社区配送及城市治理服务四大领域;同时提速基站建设,新增建设5G-A基站超8000个,加快推进低空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于11月底发布全市域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1.0版本。

  今年11月22日,在2024 IDEA大会上,全国首个将市域级低空空域数字化的智能融合低空系统OpenSILAS 1.0(Alpha版)如期发布,通过接入深圳市全市域时空信息平台(CIM),可对低空飞行器进行可视化管理,被业内称为“低空大脑”。成涛在会议现场表示,预计2025年,OpenSILAS将进一步升级为2.0版本,届时将支撑保障百万级的飞行架次。

  成涛判断,2025年将是低空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元年,“各地应扎实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为低空经济未来的腾飞打好基础。”

  深圳发展低空经济有独特优势 各地要挖掘城市特点

  事实上,深圳被看作是此轮发展低空经济的排头兵乃至发源地,早在2023年,“建设低空经济中心”就被首次写入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去年5月,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牵头,深圳市率先成立低空经济专家委员会,由智囊团为推动低空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去年12月,深圳市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圳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鼓励企业创新、完善产业配套、扩大应用场景等方面明确方案,要求抢抓战略发展机遇,推动低空经济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

  今年2月1日,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从基础设施、飞行服务、产业应用、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方面对低空经济“高飞”作出明确部署。

  成涛表示,深圳市发展低空经济,强化部门协作和顶层设计,强调以配套法律法规为保障,同时重视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有力支撑深圳低空经济的发展,“这是深圳可供其他城市借鉴的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他认为,深圳市有着完善的无人机产业链,政府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深圳敢为人先,包容的社会氛围,是深圳发展低空经济的独特优势。成涛强调,地方发展低空经济可借鉴经验,但不宜照搬照抄,各地要挖掘城市特点,结合场景推动探索低空经济发展之路。

  低空经济短期内难有产出 发展产业要有耐心

  过去一年,深圳这个低空赛道的“优等生”也收到了不少地方抛来的橄榄枝,“很多地方政府,看了深圳很触动,希望深圳一些企业去当地工业园落户,但一问对产出时间的预期,最多就是三年。”成涛在会上坦言,低空经济是需要长期发展的产业,短期内难有产出,仅以传统飞行器直升机为例,从确定型号至商业应用,就需要二三十年之久,地方政府和从业者要尊重航空领域的发展规律,不宜因追求KPI一哄而上。

  “低空经济,是要改变未来人类生产生活的产业,如果对待这样的产业没有耐心,是一件可怕的事,也不利于未来产业的成长。”成涛说。

  目前,低空经济刚刚起步,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场景应用仍有待扩大,重要的关键产品也尚在争取适航证阶段。南都记者关注到,近期以来,如经济日报、学习时报等央媒也接连刊文,强调对正处在发展初期的低空经济,要避免资本“短视”现象,以“耐心资本”呵护,不宜一哄而上,一哄而散。

  提醒

  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部副总裁洪果:

  低空经济投资机遇与风险并存

  中信建投证券投资银行部副总裁洪果在论坛上表示:“2024年低空经济的投融资热度,确实比其他赛道更为火热,融资家数和金额都相对靠前,尤其是eVTOL领域。”  

  低空经济在提高生产力等方面优势明显  

  洪果认为,低空经济在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以及促进区域融合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尽管低空经济领域热度很高,特别是低空经济中的一些新兴领域,一些机构给出了多样化的市场规模预测版本,但洪果提醒,冷静分析一段时期内可落地商业化场景,科学测算市场规模,给大家合理引导仍然十分重要,切忌大水漫灌、一哄而上。例如,对标2023年社会物流总费用18.2万亿元,占GDP的14.4%,物流市场蛋糕足够大,未来低空经济能在物流市场吃下多少份额,还要看低空经济在未来降低物流成本方面力度有多大。

  洪果还探讨了低空经济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传统架桥基础设施与海岛间交通设施的替代。以港珠澳大桥为例,其总投资高达1269亿元。“如果载人飞行器能够大规模稳定的解决区域间的人员流动问题,这部分基础设施投资也可能会转向低空经济。”

  洪果认为,在评估低空经济中的eVTOL等新兴投资赛道的项目时,对于社会资本首先需要判断需求是否刚性,有些需求可能并不那么迫切。其次,需考虑新技术、新产品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价值是否足够大。如果对于政府投资,政府在除了考虑本身商业因素之外,更多的关注这些项目的示范效应,溢出效应,产业链集群效应等综合判断对当地经济拉动力度。 

  谨慎考量其盈利模式及竞争风险 

  洪果指出,从融资轮次来看,A轮、B轮居多,许多公司都是近几年内进入这一赛道。

  尽管今年eVTOL投资热度较高,但洪果也提醒投资者要注意潜在的风险。首先,技术安全性至关重要,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技术成熟度不高,航空产业容错率极低,一次重大事故可能对行业和监管机构产生负面影响。其次,政策风险,目前行业主要依赖政府推动和政策补贴,未来政府对产业的补贴力度将直接影响行业发展。此外,产业内公司盈利预期尚不明确,如果行业发展不及预期,短期内无法盈利,未来的资金投入将成为问题。

  “资本投资热潮后,eVTOL领域的新进入者众多,目前已知拿到融资的企业接近30家,未来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以后会不会也和汽车领域一样,存活下来的家数会超过汽车领域吗?仍然是一个未知数。”洪果说。

  制图:杨存海 (即梦AI)

  采写:南都记者 杨文君 蒋小天 王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