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徽省绩溪县的“政府夜市”引发关注。根据《安徽日报》报道,绩溪县政府门口有个夜市,每到晚上就摊贩云集,熙熙攘攘。交警与城管在现场维持秩序服务群众。县政府的院子里提供免费停车位,政府办公大楼对外开放,摊贩与民众可以进去接热水、上厕所。
12月22日,绩溪县长对《澎湃新闻》表示,这一临时集市已经存在多年,具体位置在县政府旁的印潭路,大概有两三百米长。
从地图上看,这条路位于绩溪县政府北面,向东延伸到一座公园,本身并非城市主干道,摊贩利用的是在公园散步的人流量。“刚开始没有这么繁华,近年来随着外地游客增多才变得红火。”
《极目新闻》报道里的细节显示,现场摊贩大多是在售卖自家的瓜果蔬菜或是手工做的热食小吃,也有一些服装玩具,“大多数摊贩都已经在这里摆了六七年的摊,时间短的也有两三年。”
也就是说,“政府夜市”至少已经存在了六七年时间,并非近期的作秀之举。就算设立之初存了“作秀”之心,那么能这样一直作秀下去,与当初发乎对人民疾苦的真心其实也没有任何差别,英文有fake it till make it之说。更何况,设立之初也未必是作秀,完全有可能是主政者心系人民、关心民瘼。
与近年来流行的“烧烤经济”“夜间经济”相似,“地摊”也是名副其实地带来了“烟火气”。过往,不少地方政府往往以市容市貌等理由加以管控,封禁驱赶也是时常有之,但这样的做法显得很不人道,有违政府的宗旨。
近年来某些地方的成功实践显示,地摊经济可以有序地繁荣起来,改善所有参与方的境遇。当地摊贩无需办理诸多的营业执照、许可证,也可以省去摊位费、租金的成本,利用空闲时间与空闲地点就能方便地做生意。
从“政府夜市”的时间段与销售的主要产品来看,摊贩来这里摆摊也就是利用晚上的空闲时间,找到政府门口街道这么一个空闲之处,把自家的农产品或是其他市场进的货拿来赚个差价,赚的是辛苦钱,既提高了自身收入,也让上下班的公务员可以很方便地在这里采购农副产品。
绩溪县本来就是旅游城市,素有“徽菜之县”的称号,外地游客也可在“政府夜市”消费时,享受更丰富的旅游体验。
松绑开放只是第一步,服务引导才是第二步,比如“每天都在现场维持秩序,保证摊贩们都能有序经营”。顺着这个思路延伸下去,“政府夜市”与政府大门敞开服务,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而言也是应当鼓励的善政。此次绩溪县的“政府夜市”,与2024年成为新闻热点的“舒城县县政府大院敞开”都是如此。
长期以来,政府大院总给人“关防严密,高深莫测”的神秘感,这种神秘感还会转化为敬畏感,给民众带来物理距离与心理感知上的双重疏离感,这恐怕是不利于社情民意畅通的,难以激发民众的主人翁意识,不利于培养公共精神。而政府庭院深锁,也不利于公职人员与民众的双向沟通。
如今不少基层公职人员往往都是“考公上岸”的年轻人,他们的人生轨迹大多属于“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公门”,没有或很少从事过“生产性努力”,就进入公门从事“分配性努力”。不难设想的是,这种人生历程是不利于他们体察民瘼、了解民情的。
如果公职人员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制定政策”的话,就容易出现脱离社会实际的施政,进而成为老百姓诟病的“脸生干部”。因此,敞开政府大门,不仅可以让社会大众多接触公职人员,也可以让基层公职人员多了解社情民意,让坐办公室的干部体察民情。再进一步说的话,与舒城县“政府大门敞开,民众可以自由出入”相比,绩溪县的“政府夜市”还可以真切地让公职人员了解稼穑之艰难,亲眼目睹民众的生产性努力。
公职人员的一粥一饭皆从纳税人而来,所谓“尔薪尔俸,民脂民膏”。近距离引导服务“政府夜市”,本身就是极好的了解民情的方式。
不妨设想这样一种场景:一个刚毕业就考公进入政府部门工作的年轻人,每天下班都在“政府夜市”驻足停留,顺手买点农副产品,近距离与摊贩接触,了解实时的物价水平,那么就能获得第一手的基层经验,知道民众关心的民生议题,这样的话在起草与执行公共政策时就不至于想当然与不切实际。
对于这个自发形成的夜市,公职人员的引导服务,等于打通了“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的最短链条,近距离彰显公共服务的意义,凸显公职人员的工作价值,那就是服务好近在咫尺的民间经济,保障民众更好地创造财富。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绩溪的“政府夜市”本身就有“变行政干预为公共服务”的意味,它不单单是“博个好名声”而已,而是着实可以改善经济民生,助力经济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