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姚晓
编辑 | 杨倩
审核 | 江怡
图源:网络
听说最近好多人在屯盐,除了海盐之外,世界上还有好几种盐,比如茶卡盐湖的湖盐,四川自贡的井盐,还有一种盐,长得跟石头一样,叫岩盐。巴基斯坦有着世界上第二大的盐矿,著名的“喜马拉雅粉盐”就产自这里。
这座盐矿位于首都伊斯兰堡和旁遮普省会拉合尔之间,位置很独特,也很有故事,今天就来唠唠。
一、被亚历山大的战马发现的盐矿
之前写拉合尔的时候说过巴基斯坦的地形(拉合尔行记①),从伊斯兰堡到拉合尔,其实就是一个下山的过程。绕过一系列盘山公路的急弯后,骤然开阔,一片繁华的、望不到尽头的平原出现在眼前。
朋友说这段盘山公路是韩国人修的,路况确实相比整条路其他部分要好很多,经常看到有人在维护,但没有很多隧道桥梁,基本上是沿山修建的。路上有很多排成一列行进的大卡车,小陈说,那是Bedford或Hino牌的,这两个牌子国内都没见过,前者据说早在90年代就已经停产了。
神奇的是,每辆大卡车都明显严重超载,车队以蜗牛般的速度上下坡,嘟嘟嘟地冒着黑烟,看着都吃力。难道这样不是更耗油吗?不太懂他们的操作。有的车队干脆停在缓坡处休整。
这里也是雨养农业和灌溉农业的分界线,海拔高度从500米骤降至几十米。什么是雨养农业呢?就是靠雨水,因为山上部分土地不平、有坡度,我理解就是俗话说的望天收,但据说其实也有抽水灌溉等方法种植。
山下部分则是被五条大河贯穿的旁遮普平原,这里的灌溉体系却特别发达。从5000年前的哈拉帕文明就开始建立水道网。中心城市就是第三条大河拉维河东岸的城市拉合尔。
从上面的卫星地图上可以看到,雨养区和灌溉区的分界特别明显,也就是五条河中的第一条杰赫勒姆河。杰赫勒姆河的南侧就是伊斯兰堡至拉合尔途中最大的服务区贝拉。
之前说过,我们第一次去时不知道哪个服务区靠谱,朋友告诉我们,当你同时看到肯德基、麦当劳和Hardees三家店的招牌,就说明这个服务区靠谱。贝拉是唯一一个符合条件的服务区。
据说亚历山大在杰赫勒姆河畔第一次遇到了利用大象🐘作战的印度军队。这场仗的胜负众说纷纭,但看起来亚历山大损失很大,最多是惨胜。
根据公认的记载,跟了亚历山大十多年的战马就死在这场战斗中。其次,马其顿军团在战后停下了东进印度的脚步。
站在山上俯瞰,旁遮普平原一望无际,当年跟着亚历山大征战多年的马其顿精锐兵团大概也感到绝望吧。说是要征服到天涯海角,可这一大片平原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头呢?
看到过一个有意思的说法,因为长期以来旁遮普平原的统治者担忧的敌人都来自西北边,所以这里依河而建的主要城市都建在河流东南岸。比如贝拉,比如拉合尔。
然而在印巴战争中,面对从东边打来的印度军队,巴军就很不利,只能背水而战,或者凭借人工挖掘的运河防守。
第二次印巴战争中拉合尔的最后一道防线——伊乔吉尔运河。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说回贝拉。查资料发现,贝拉也是个非常古老的贸易城邦,始建于公元3世纪。当时人们就知道贝拉附近有座山脉被称为“盐岭(salt range)”。
还有个传说是,亚历山大军的战马行至这里开始舔地上的石头,于是士兵们发现地上的石头实际上是岩盐。
好了终于说到我们今天的正题,这个盐矿,就是大名鼎鼎的克乌拉(Khewra)盐矿。其所处的位置就在雨养农业的南缘,这片位置被称作波托哈尔(Pothohar)高原,Pothohar在当地语言中就是“起伏不平”的意思。
二、被门票的价格震惊了
当你看到外面小镇上满是各式各样的盐灯时,就说明快到了。
我们到的时候,景点外还停着中巴车,估计是学生们春游来了。
还看到一只骆驼上坐了5个女学生,从左边到中间到右边,一字排开,前面一个大叔牵着骆驼走。
到了售票窗口,我抬头一看,外国人,20。再看,本地人,200。
瞬间大喜,吗呀太棒了!之前经常遇到外国人比本地人贵很多,比如本地人20,外国人500之类的,终于有一次我们外国人享受到优惠了!200卢比大概是人民币5块钱,至于20卢比,那不就是五毛钱吗?
我激动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眨眨眼,再定睛一看,20前面的单位是——美元……
就知道,外国人怎么可能比本地人还便宜呢!20美元,折合人民币140,相当于本地人的28倍,就算在国内也是非常贵的景点了。
本地朋友听到我们的门票价格之后,直接捂住了胸口,说自己心有点痛,heart broken。毕竟当地普通人的工资也就一两千块钱,这个价格对于他们来说,还是很贵的。
本着“来都来了”的理念,我们还是乖乖买票入场,穿过一段长长的遮阳篷去坐小火车。遮阳篷两边每隔几步就有一个乌尔都语标牌,我问朋友上面写的什么,他说那是真主的99个名字。大概是感谢真主恩赐的自然资源。
三、现实版塞尔达小矿车
这时候已经看到右侧有窄窄的铁轨出现了,其中一段还有个大坑。我心想,待会儿小火车不会从这个坑上走吧。因为这个小火车有些年头了,应该是英国人留下的,因此我们都有点紧张,担心设备过于老旧。
站在这里等了好一会儿,终于听见越来越响的“哐当哐当”声,小矿车来了!
这个小矿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靠手动调整连接顶上的电线的,因此小矿车前面坐着一位大叔,他时刻盯着头顶的电线,手拿着一根杆子时不时地挪动,去对应头顶的电线。
小矿车换方向时,他也要下车把杆子整个倒个个儿。
进洞之后,头顶的电线上不断传来“噼里啪啦”的闪电,我们一路火花带闪电就进去了。
中途有一段隧道砌了砖头,给我感觉很像墓道。可能都是往山里打洞,差别不是很大。
途中遇到一队女学生从左侧走出来。后来又看到右侧有个小水渠,这才明白原来是左侧走人,右侧走水。由于矿车速度慢,所以只要贴着墙根走,并不是很危险。
1872年,英国人来到这里,改进了矿的开采方式,挖了地上的隧洞。进矿的路大概730米,小矿车开了5分钟左右。矿里面的隧道长度大概是40多千米。
终于到了一个铁轨的分叉口,小矿车停了下来,我们步行进洞参观。
四、进洞:遭遇停电!
据景区介绍,这里的盐形成于数十亿年前的前寒武纪。
据说古时这里可能有小规模的采盐业,主要采的是裸露或者靠近地表的盐。直到16世纪莫卧儿帝国时期这里才开始规模化地开矿采盐。英国人来了之后对盐矿进行了扩建,采用“房柱法”开采,“房柱法”的意思就是打一个又一个房间,然后采房间里一半的盐,还有一半留在矿里作为房间的“柱子”支撑。
目前矿井已经开发了17层。图片中我们能到的这一层从上往下数是第6层,我们脚下还有11层。可以看到,矿井的第6层的一个小角(粉色部分)就是我们参观的景点。
景点里面有一些用盐砖搭起来的建筑模型。比如巴德夏希清真寺、拉合尔独立塔等。
就在我们边走边聊的时候,突然“啪”的一声,停电了!
四周一片漆黑,我吓了一跳。导游倒是很镇定,打开手机手电筒去找人问了。
巴基斯坦经常停电,所以家里一般会准备发电机,我有一次看到首都唯一一条快速公交的公交站旁边有个庞然大物问那是什么,朋友说那也是发电机。不过可能首都有优待,停电时间比别的地方要少很多。
不知道矿里的停电会持续多久,我心想糟糕了,这下不是不能坐小矿车回去了吗?也不敢继续往前走了,就呆在原地,一动不动。
导游回来了,说还有几分钟就来电,不用担心。
他说,没事,停电有停电的玩法,于是就把手机手电筒打在一个盐灯砖块上,看灯光穿过晶莹剔透、粉粉的盐砖,确实也挺好看。
大概等了十几分钟,终于来电了,我们继续往前走。
盐矿里有一座治疗哮喘的医院,导游说这里的盐可以杀死引发哮喘的微生物、溶解痰液。但自带ETC抬杠系统的小陈不服气,说矿里一股子火药味,他都快咳嗽了怎么可能适合哮喘病人?
emmm……里面是有一股子刺鼻的味道,导游说可能是因为这里靠近开采面,往前走就是工作区,矿工需要用火药炸开岩盐。
矿里有很多这种结成柱子的盐,朋友爬上高处,用手掰了一个长段,准备跳下来。我们正在惊叹的时候,就看见盐柱子“啪”的一声已经断了,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没办法,只能围上去看朋友手里剩下的那一小截。原来这个盐柱子是空心的,像吸管一样,朋友放进嘴里吸了一下,齁咸。
其实走了一长串,到这里的时候还看不出来粉盐的好看,直到走到最里面的粉晶粉晶的房间,才真的觉出了粉盐矿的美。
这里看有没有很像大理石?图源:“春野渡”微信公众号
出了盐矿,不远处就是堆场,大块的粉盐矿石开采后被运出,由工人当场敲成小块,用大卡车运走。
五、喜马拉雅粉盐很贵吗?
出了景点,可以看到一包大概一斤的粉盐才50卢比(人民币1.2元),一个粉盐盐灯才500卢比(人民币12块),可以说非常便宜了。(当然比较粗糙,附送灯泡和电线,但需要自己买插头🔌把电线接上去。类似的盐灯,在首都的商场里要卖上千卢比。)
这一方面是因为克乌拉盐矿的盐储量非常高,根本开采不完。一方面是因为加工简单,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
但是离开了巴基斯坦,喜马拉雅粉盐往往被打上“原生态”“自然”“矿物质”“进口”等各种标签,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各个地方出口,或者用来打造瑜伽馆盐砖等等,身价也翻了好多倍。
其实只要是喜马拉雅粉盐,都出自巴基斯坦克乌拉盐矿。
我们在巴基斯坦日常吃盐屯盐,买的也是粉盐,与普通盐价格无异。
查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一则新闻,令我印象深刻。在印巴两国2019年暂停所有双边贸易之前,克乌拉盐矿的粉盐一直被以很低的价格卖往印度,为什么呢?有一位受访者提到,因为只有印度对杂质的要求不高,即便里面有头发丝也没有关系,而这自然不符合欧盟或者美国等国家的进口要求。
印度以低价收购粉盐,加工后以高价出口到欧美,赚得比巴基斯坦多。这当然让人不爽,因此近年以来巴基斯坦也一直在努力提升标准,完善出口品质,这可能是每个国家的必经之路。
本文转载自“春野渡”微信公众号2023年8月30日文章,原标题为《美丽的喜马拉雅粉盐,是被亚历山大的战马舔出来的?》
本期编辑: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