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考研结束之后,时下的茫然:
考研结束后,偏头痛了两日,完成了考后的总结和记录,然后把自己泡在电视剧里了两日,叫了好些外卖,结束后感觉世界万分空洞。
考研期间记录了很多想做但不能做的事,考研结束之后却没有一件能让自己打起精神来。
另外可能是因为学习了那些皮毛知识的缘故,现在竟然有些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些年网上冲浪拍了很多短视频,逐渐的也觉得有些丧失表达欲,逐渐也懒得拍,懒得剪,不愿再做展演。至于背后的具体缘由,我也有些分不清楚是因为懂得太多了就不情愿了,还是事物的自然发展所致。
一天的时间何其快,快到什么也没有做就过去了,迟疑之间,过去的人生和未来的人生之间已然形成一条巨壑,我却仍在摇摇下坠。
想起之前看电视剧看痴了,心心念念想写小说,现下竟觉得那些老掉牙了的剧情,那些脱离了现实的世界观,荒谬无聊,不过是些工具一样无聊的脆皮商品。这种感觉并不是什么很好的感觉,倒是很想重新做回从前那个未经世事的俗人,傻傻痴痴地。
现实是什么。看得太透了,没得半点颜色。
生存在世俗间,就得沉沦于世俗,热衷于世俗。
一时之间,也是无所适从。无可奈何,只能且走且看,静待时间的答案。
以下附上今年考试刚刚结束时的意气总结,时间过去好像也没有几天,却觉得仿佛已经是遥远的往事了。
考后感:
今年考研最大的感受就是命题人的心细如发,从公共课到专业课都是大变革,考的是整个人的日常素养。就备考和考试体验来讲,我觉得这也算是好事,这样就不需要大家平时头秃了一样的去卷背诵,去卷通用逻辑下谁花了更多的功夫这件事情,而是真正能够坐下来去系统化的学习知识,然后融会贯通的学习思考,最终落实到答卷上去,这样的考察取向才不会让人陷入到一种被八股文画地为牢的错觉中去,但与此同时,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知识体系的架构又岂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么考研就一定是毕业第一年的事情,二十岁的事情,然后过时不候吗?
很多人抱怨学历无用,因为毕业也一样求职无门,也有人抱怨三十五岁人就会被职场抛弃,大环境的问题肯定是显著的,但是回想从前的本科生涯,和职业生涯,自己真的是有在学校学到什么比没有读大学的人更多的可以落实到求职这件事情上的本领了吗?以及工作的三年五年十年是真的有什么不可被取代的壁垒被建立了吗?常常是那个位置需要一个人,你来了你上去,你是谁重要但也没那么重要,所以大家都麻麻的茫茫然的,人与人那么怎么才能建立一种区隔来缓解这样的状况呢?
大约就是一个人日积月累的建立了不可以被取代的壁垒又或者说是无论何种境地都能求生的本领。我觉得这种本领背后的实质就是学习与思考,也就是所谓的素养,又或者说是超越群氓成为所谓的精英。在备考的很长时间里面我都困扰于精英二字,因为我觉得我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精英了,因为精英们20岁已经有了博学的知识与对这个世界丰富的见解,而我30岁还在苦苦挣扎于汪洋巨浸般的考研背诵范围,背了忘,忘了背。当然后来也有过质变的时刻,大约就是发现记忆是学习和思考不可或缺的一步,我们准备考试要背诵,但背诵是为了形成知识体系然后才去思考运用最终在考场上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落实到比头上,而不是去在考场上把背过的知识默写下来,比较谁背的全比较谁的名人名言更拽谁的小标题更精美。
说了这么说,倒不意味着我今年考得好 hhhh大概率还是寄了,因为准备的和变革的不相匹配,也因为原本的积淀和素养就有限。但比起考研这件事情最终的成败,我太喜欢这个过程了,我靠近了知识靠近了自我靠近了梦想也破除了一道一道思维的墙,看见了精神世界里更广阔的风景。
我从未想过三十岁以后的我自己,对人生的感悟会是如此。写在这个2024年末的冬天谨做纪念。
考后总结—公共课:
刚刚又对了下考研答案,今年的政治客观题得了38分,英语客观题得了45分,想跟大家分享下今年考研的一些考试状况和思考反思。考研结束后实在是太累了,昨天又偏头痛了一天,今天才休息过来。今天先从第一天的公共课考试说起吧。
先说下考研政治。
去年我考研政治是考了73分,但其实我的客观题是得了47分,所以客观题才得了26分,主要原因是去年我没有背诵肖四,或者说根本没有准备大题,甚至我连列点作答都是不清楚的。纯粹是理科生没有考过政治,只听大家说考研政治的主观题大家分数都差不多,就完全没有重视也没有常识,我甚至是考试结束以后才知道5道大题每一道大题考的是哪个科目,在考试中和考试结束之后对题目我都是无感的,甚至还会很兴奋和沾沾自喜于自己编的满满当当。
直到后来考试结束以后我发现同是上海地区的考生,很多客观题37分,最后总分和我一样73分的,分析了下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肖四几乎全部押准了,然后我完全没有准备过政治的主观题作答,大部分是抄的材料,而且也没有分点作答,在大家都背了肖四且分点作答的情况下,我就成了垫底的。
所以我今年是考前一天基本通宵背诵了肖四,上午政治考完大家也都知道,肖四几乎没有压中,我就在想人生很多机会错过一次就不再来,2024年的这个冬天可能会成为考研政治划时代的一年了。
不过对我这个理科生而言,好好的背了肖四,让我学会了每道题目都要使用原理,且要列点作答,背诵的时政知识也算是培养了下自己的政治素养。今年在考场上的时候,虽然也会有点手足无措,但是脑子比去年是清晰很多的,也就是说某种程度上我觉得今年自己相较于去年在主观题部分进步了。
所以虽然感觉今年的客观题没有去年那么顺利,虽然肖四没有压中,但是考完的时候我的心情还算相对平稳,毕竟感觉自己比背书确实比不过文科生,没压中未见其不是好事。
然后是下午的英语一
去年我英语一考了62分,主要失分点是做题太慢了,最后15分钟做的新题型,估计没有全对,另外就是翻译没有时间写了几乎全空,然后是小作文跑题。
大家都知道去年的翻译是非常简单的。今年经过大量的阅读训练,我对自己的做题速度很有自信,所以试卷发下来我第一时间就做了翻译,大约就是为了所谓的一点执念,结果今年的翻译都是非常非常长的长难句,最后写完花了25分的时间,但勉强还可以接受了,后面时间压缩下还可以,但是紧接着就是第一篇阅读,一上来说实话做起来很不顺手,死磕前两段根本无法作答,直到往后看了才能做题,翻到第二篇的时候一个小时已经过去了,可以说当时我已经满头大汗了,不过后面的几篇阅读做起来相对还是比较顺畅的,但做到新题型的时候整个人不免又很焦灼,因为发现今年排序题整了8个段落,运用之前学的技巧根本起不了手,排序题是最讲究逻辑的,所以千万不能自乱阵脚,可是当时留给我答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毕竟还有两篇作文和一篇完形填空等着我,但是当时我大概磨了半天也没有清晰的思路,想放弃,但是沉默成本放这里了,就再坚持了一下,最后终于灵光一闪,把答案做出来了,然后心里一横也没再检查,说实话心里挺没底的,紧接着就是用剩余的半个小时写了大小作文。我想时间肯定是已经被压缩和加速了,半个小时一定有个10分钟的水分。反正就潦潦草草的写完了卷子。所以今年对我来说最大的失分点就变成了最后没有时间做完形填空损失的7分,和大作文的一通极限。不过运气比较好的应该是新题型,后来对答案的时候发现全对了。(尽管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考试是容不得侥幸的)
很多人都说今年的考研英语难,其实我个人感觉就每一道题目而言都完全符合出题的规律,实在算不上难,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多出了对基础的考核,就是有很明显的考核词汇量和长难句的趋势。我虽然没有做完形填空,但是大体看了下完形的文章,生词真的不算少,阅读就不说了,以及新题型,毕竟这两部分还是考逻辑居多,但是翻译的句子那么长,大作文又出现了汉字写的空调冰箱洗衣机,还有表格底下的一大段长汉语标题,其用意就很明显了,在我看来就是考长难句、词汇量,以及还在反押题反模版。
其实考完英语一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无比沮丧的,就觉得今年完全又没有希望了,毕竟我考的学校和专业大家的英语基本必须要考到80左右才行,我这个发挥很显然几乎就等同于被宣判上岸无望了。卷子难,对基本功扎实的同学,肯定是大大的好事,对半吊子的考生,就是一记重拳了。
那天考试结束的时候,我辗转反侧睡不着,我想很多人都和我一样,在那个夜晚无限感慨,考研英语辅导老师纷纷发文感慨考研英语一近十年最难,肖爷爷也发文感慨考研政治近10年最难。我半夜还发了一条朋友圈,感慨所谓的“素养”。其实仔细回想一下,真的难吗?最大的难大约就是信息差的难,我们准备的,和变革了的不相匹配,大白话就是你考的,和我学的,不相匹配。如此,我们说,考的是一个人的日常素养。
努力不会没有用,学过的知识不会没有用。只是对努力了一年的考研人来说,难免是会感觉到有所错付,所以考试结束之后,几家欢喜几家忧,会有声音叩问说:努力了的那些时光都算什么?
这是一个绩效优先的时代,人生的列车加速行驶,我们总想每一段用力的日子都能开花结果,可是考研这艘船始终载不下每个人的梦想。对于普通人来说,人生大好的风光总是有限的,一展抱负的机会终归是奢侈的,读书的时候总是热血沸腾的,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时候,我想每个人的前方总是会有或隐或现的理想主义的和追逐梦想的光,这样的日子是难忘又宝贵的,跨越这段时光,等待我们的是成年人步入社会的责任与担当。“考研的这个过程,不过是大梦一场”——至少对于我这个已经三十岁的人而言是如此。
考后总结—专业课: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今年考研的考卷并不只是公共课的试卷在变革,专业课的考卷也在变革。网上很多人说试卷变难是为了故意刁难大家让大家二战三战缓解就业,我觉得这可能是一场误会,毕竟今年的全会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促进就业,跟咱们有关的我觉得更多的还是教育,所以考卷的变革更像是在教育方面在贯彻全会精神。
今天就上一条视频,继续总结一下专业课的考试。我考的是复旦大学新闻专业,它的考题是分为理论卷和实务卷。
理论卷今年和去年相比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很红,但是又红的蛮隐晦的。另外就是复旦大学的民间校训是自由而无用,给我的感觉就是考题也会有自己独特的一种调性与偏好。
理论卷子新闻史部分,考的是暂行报律,新闻统治,舆论一律不一律和范长江。就有点对应辛亥革命,国共合作,伟人诞辰和长征胜利,就是和考研政治史纲考的是有些不谋而合的。然后紧接着是考数字多模态,人工智能和国际传播格局,就更像是在考百年变局和新质生产力。考政府新闻发布会制度,也和改革要以制度为主线有种莫名的呼应。所以整张卷子,整体做下来就感觉就很红,就像是一种响应全会式的变革。
然后如果说理论卷是在响应,那么实务卷子就像是在彻底的落实。我愿称它是一张刺客卷,我反正是被杀掉了,最后70分钟的写作,全是创新题型,就是平时根本没有准备到的,然后我又看错表了,本来还剩一小时,我以为还剩半小时了,思路就很不冷静,所以这张卷子我觉得自己应该是答偏了,考完就感觉应该是彻底跪了。
当然了,两套卷子还是会有一部分原原本本的基础知识,这也是我比较欣赏复旦的考题所在,它覆盖的参考书比较全面,考查的范围也很广。就是它要你基础扎实,也要你涉猎前沿知识,然后在论述中辩高下。
不过这次考研结束后,群里很多人在讨论这次考试,就聊到要不要二战三战的问题,就说:这个出题风向,估计没人敢二战三战了,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年它会考些什么。因为我们复习知识,普遍都是先是地毯式,之后才是攻克重点部分嘛。总之和考研公共课有点相似的就是,有些你努力花了很久时间准备的内容,最后考场上很可能没有考到,但是考了一些边缘性的知识,或者是考了从前从没有考过的范围。
总之我不知道别的学校如何,但对我报考的学校来说,2024年对于专业课,也算是一个变革年,接下来的备考策略也要有所调整了才可以。
然后其实我看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考复旦新传,就是毕竟这个学校这个专业,成功的可能性太渺茫了。我好多回解释说我是一个没有那么结果导向的人,就很多人嗤之以鼻,觉得我难道只是追求一个梦,只追求体验吗?
我想说的是过程导向,非结果导向,并不是说完全不在意结果,而是在面对结果的时候,过程导向的人可能会相对结果导向的人来说更松弛一点,也会更提前的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
报考复旦的这两年,我都没有怀抱什么太大的觉得自己可以考上的期望。但是我很想知道我到底能做到怎样的程度,我与旁人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同时,我也很想为了这样一个目标,去最大程度的学习知识提升自我。另外,就是我也真的很喜欢学习,学习这件事情的本身,痛苦确实是痛苦,但是也确实能够让我感受到快乐。
《杀死一只知更鸟》里说“勇敢就是,在你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知道自己注定会输,但依然义无反顾的去做。”我想我应该不单单只是勇敢,而是也有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那一面。就是我不认为这世上有什么事是他人能,我不能。另外就是我内心一直有一种意难平,就是觉得自己从小因为一些主客观的条件,没有得到很好的导引,导致自己很努力很认真却在最恰当的年纪不得学习的法门,走了很多弯路,长大后也想在自己有能力了的时候想弥补一下自己的遗憾。现在至少,我学习学的清清楚楚,再不像18岁那年那样稀里糊涂了。
我从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谁的大脑比谁更聪明,我认为区别只是有没有兴趣,有没有被开发,有没有花费足够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沉淀与磨练。只是知识的鸿沟一旦形成,想要弥合就太难了,因为时间是单向的是一去不复返的。人有的时候也要学会看见客观现实,接受客观现实,然后去做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于我而言,比起上岸,只要今年比去年好,我就心满意足了。毕竟和我一起去竞争同一所学校的那些同学,他们的积淀、天赋、基础、学习方法、执行可能都是远胜于我的。而且上岸也有上岸的一些苦恼,所以就只管尽人生听天命就好了。
另外就是我想考研的这两年对现在我的人生来说,一定是非常曲折的两年了,因为考过研的人都知道考研人的生活是如何的,但是放在人生的长河来说,我想这也不算什么。因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总是前进的、上升的,而事物道路也一定是是曲折的、迂回的。
我感谢考研,让我在非常短暂的时间,突破了思维的墙,对世界有了更丰富的认识。我更喜欢把这两年当作是一场精神世界盛大的旅行体验。
不过与此同时,这两年我的生活也同样充满了困顿、迷茫与焦虑。记得之前做过一篇考研英语的阅读,大致是讲,人类是先吃饱了饭才考虑的接受教育的事情,也就是先有生产力,后有教育。所以,最后我想说的是其实无论何种状况,发展才是硬道理,所以如果眼下你也在纠结要不要考研或者是要不要二战,如果纠结的点是发展问题,我觉得发展和教育最好不要两者本末倒置,考研从来都不只是20岁的事情,希望能和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