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路翎作品新编》
第一次听到路翎的名字是不久前偶然在手机上刷到许子东和王德威的一次直播。其中谈到现代华语文学中哪位小说家是被严重低估的,王德威说是Lu Ling(音)。我作为戏文系的毕业生,毕业后又从事文字工作,一直认为对现代华语小说的版图是有一些了解的,居然有一位作者的名字从来没听说过,于是赶紧在留言区问:是“鹿灵”吗?一位好心的网友回复:路翎。我立刻在网上搜索他的作品,并下单购买了这本《路翎作品新编》。
此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印刷,是中国现代作家作品新编丛书第三辑中的一本。这一辑还收录有巴金、老舍、沈从文、叶圣陶、林语堂、穆旦、柯灵、赵树理、孙犁、许地山、梁实秋的作品。此书除收录了路翎有代表性的短篇小说外,还有散文、话剧、评论。细读之下我被“惊艳”到了。“被严重低估”所言非虚。
我们以全书第一篇《“要塞”退出以后》为例,开篇第一句话——
在工程处转弯到情报所的那一段沉寂的山路上,沈三宝遇到那个姓杨的炮兵连副,他走着问:“怎么办了?”
这一句出现在当代某位作家的笔下,读者会觉得作家对现代汉语的使用十分到位,简洁而富有节奏。但如果你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八十多年前一位17岁青年,这篇小说是他发表的第一篇作品,你心中是否会一颤?
民国在艺术、文学领域不仅出了很多大家,关键是出了几位没师傅而“封神”的人物,比如,曹禺写话剧是没人教,他上的是清华大学英文系。石挥的表演也如是,路翎也是。路翎生于1923年,比张爱玲小3岁。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他举家逃亡重庆,16岁上高二时辍学,17岁就在胡风主编的杂志《七月》上发表了《“要塞”退出以后》。自此与胡风结下不解之缘,真是成也胡风、败也胡风,这段我们稍后再叙。
熟练地运用现代汉语肯定不足以令我“惊艳”,我们看《“要塞”退出以后》的故事。
“要塞”撤退前夜,沈三宝——沈副官本是个拥有两条货轮的26岁的商人,国难当头,弃商从军。虽然有一腔报效国家的热忱,可是并无机会上阵拼杀,面对的是混乱和琐碎,心中也不免寻思着该如何逃跑。他随主官金主任撤出要塞,撤退的途中,两次击毙追击的骑兵,第一次杀人让他打开了新的象限。眼看追兵逼近,他建议金主任销毁携带的重要文件,金主任找各种理由拒绝,被沈三宝视作叛徒、间谍,遂将金主任击毙。接着在撤退的路上又遇到了杨连副,杨问他金主任呢?三宝答:“给我杀了……”他也不做解释,扭头就走。结果他又被杨连副毙了。最妙的是全文最后一句——
“冤枉啊,一个好人啊!”杨连副伤感地摇了摇头。
读者也不确定这里的“一个好人”是指沈三宝,还是金主任。金主任到底是不是间谍?是不是拿着重要文件要投敌?都没有再费笔墨。
在我上大学时,中国现代文学史课讲到抗战时期,文学界有三大主张——抗战文学、现实主义、抒情主义。三路人马都觉得自己最有理,逼着鲁迅站队。胡风主编的《七月》是抗战文学的高地。但我那时候实在是没有看过抗战文学的作品,脑子里显现的都是《放下你的鞭子》这类活报剧。
《退出“要塞”以后》写的是战争给人带来的改变,写的是命运的无常与荒诞。短篇小说写战争写到这个份儿的,在我的阅读范围内只有苏联作家巴别尔的《骑兵军》。
路翎的父亲在他两岁时自杀,母亲后来改嫁,姥爷家是大资本家,辍学后,家里给他安排了个在煤矿记账的工作。他接触到了矿工,写了《卸煤台下》。如果拿他和张爱玲做比较,张爱玲自称是写不好比姨娘更低的人物的,也就是说张爱玲对老妈子以降的世界是不甚了解的。路翎则不然,他能写《财主底儿女们》,也能写与工人私通的《饥饿的郭素娥》。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张爱玲走了,路翎留下了,他应该也从没想过要离开,他是真的扬眉吐气要当家做主人的,于是写了改变他命运的短篇小说《洼地上的“战役”》。
这篇《洼地上的“战役”》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侦察连新战士王应洪在老班长王顺带领下与全班完成一次抓俘虏任务的故事。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是王应洪牺牲了。为了能让读者与王应洪共情,作者用大约五分之三的篇幅铺垫了王应洪与驻地朝鲜姑娘金圣姬的爱情。小说写得很有分寸,金圣姬单恋王应洪,王应洪一面是情窦未开,一面是部队纪律的约束,他的心思全在战斗上,面对金圣姬的真挚情感有些左右为难的小甜蜜。正因为有了这份铺垫,我在看到王应洪牺牲时也不免热泪盈眶。
这篇作品发表于1954年3月号《人民文学》。路翎在自己晚年的文章中解释说,之所以这么写是受苏联文学的影响。这么说也有道理。
但无论如何,1954年5月上海《文艺月报》就发表了批评《洼地上的“战役”》的文章,并且批评的文章相继发表。路翎用比《洼地》还长的篇幅写了一篇反驳的文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批评》。
再后来就是“胡风案”发,路翎作为胡风集团的中坚人物被逮捕。
1980年“胡风案”平反,路翎1994年在北京去世,离世前两年还在写作。作为“七月派”中小说成就最高的路翎,在历史的拨弄下被严重低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一读他的作品。
(作者为编剧、导演)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费崎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