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个个血肉之躯用他们平凡而生动的故事组成的,记者的工作就是用脚力丈量新闻现场,用眼力观察社会民生。今日,在“青春大讲堂·奔跑吧成都”大思政课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来自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吴喆分享了2024年发生在城市四季更迭里的一系列温暖故事。
比如,在今年国庆假期,一位司机停车冒风雨拾起掉落国旗,后车耐心等待,这是成都市民用他们的方式,尊重和爱护着心中的那抹红;一条特殊的规矩,让街边多了一个“神奇”的爱心冰柜和一份份爱心餐,附近的环卫工、骑手、代驾、出租车司机不仅解了渴,还暖了心;一个成都少年在危难关头及时伸出了援手,用勇敢和坚定,完成了一场生命的托举……
“这一年里,一连串温暖的城市故事,一个个关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瞬间,汇聚出了一束又一束最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座城市,温暖了整个2024年。”吴喆表示。
不仅见证着成都的城市发展,作为市级媒体记者,吴喆今年也有幸参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任务的现场报道。“这是市级媒体第一次参与神舟系列载人飞船任务现场报道,既然到了现场,就要力求让报道沾泥土、带露水、冒热气。显然,我们多了很多机会,可以做一些‘转载’‘整合’以外的内容,除了讲好‘中国话’,也说好‘四川话’和‘成都话’。”
于是,出发前,吴喆做了充分准备,了解到叶光富的妈妈和姐姐分别为叶光富写了一封家书。于是,她将家书带到了新闻现场,以此表达家乡人民对叶光富凯旋的祝福及家里人对其回家的期盼。
除了叶光富,吴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现,不少四川人正用青春浇灌这片沙漠戈壁,用智慧与勇气诠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于是,她将目光聚焦在川人身上。
南充人冯毅是神舟十九号返回舱开舱手,在大漠待了18年,早已将自己锻造成了一个什么都会的“六边形战士”;达州人万川作为航天搜救大队地面搜救分队返回舱吊车驾驶员兼吊装操作手,第7次执行神舟返回舱吊装工作;绵阳人刘华兵已经驻守大漠30年,这是他最后一次参与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工作,年底将退休返乡……他们的故事有力表达了航天人的精神以及四川人的情怀。
在新闻现场捕捉四川元素、成都元素,已成为吴喆的一种习惯。她说,“作为一名记者,我的岗位很普通但不平凡。在2025年,我将不断深入一线、加强思考,当好读者的眼睛和耳朵,发现更多成都的好故事,让更多人了解成都、认识成都、爱上成都。”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记者 李世芳 图片 活动方 责任编辑 曾书睿 编辑 王玲 审核 常斐
查看原图 19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