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2024年16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江苏4项入选

2024年国家文物局共召开6次“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16个“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江苏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城市考古、兴化草堰港遗址、东山村遗址和寺墩遗址等4项目入选,入选数量与河南省并列全国第一。

图片

江苏盐城盐业考古

“十四五”以来,江苏省多家考古单位联合,在基本建设考古相关工作中,取得系列盐业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

图片

缪杭遗址全景照

其中位于江苏盐城市亭湖区的沙井头遗址,现在初步推测其所在区域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位于盐城市东台市的缪杭遗址,为一处唐代制盐聚落;位于盐城市大丰区的后北团遗址,是一处自南宋延续至明清的制盐聚落。

图片

缪杭遗址出土长条形储卤池

这进一步明晰了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对研究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的管理,以及不同时期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图片

后北团遗址制盐相关遗迹

淮安城市考古

为配合当地城市建设,2021年以来,江苏省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庆成门、新路、板闸镇三处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明清时期的城门门道、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街巷类遗存,以及餐饮厨具为大宗的各类器物,再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的繁荣景象。

图片

淮安板闸镇遗址发掘区航拍照

兴化草堰港遗址

草堰港遗址位于江苏省兴化市千垛镇,是一处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年代距今约7200—6900年。2022年以来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等单位持续开展考古工作,取得重大突破。

图片

淮安板闸镇遗址内的一处饭店后厨

“草堰港遗址总面积80000余平方米,被近2米厚的自然淤积层所覆盖,特殊的低海拔湿地饱水埋藏环境使得大量有机质遗物得以完好保留。”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甘恢元说,考古发现房址、灰坑、灰沟、水井等遗迹200余处。

图片

遗址及发掘区全景(上为东)

其中,房址分为木构建筑与芦苇建筑两大类;灰坑集中分布于发掘区西部,部分用芦苇席铺底,一定数量的灰坑内填埋有木板或圆木。目前已出土陶、骨、石、木、玉、蚌等各类遗物2800余件,陶器中釜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罐、钵;骨器数量众多、打磨精美,其中鹿角靴形器已出土300多件;木器有钻木取火器、纺轮、浮漂等,其中钻木取火器为目前国内所见最早。动植物遗存极为丰富,炭化植物遗存以水稻为主,动物骨骼遗存主要为家养动物猪和野生动物鹿、獐等。

“草堰港遗址为江淮东部地区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面貌新颖、内涵丰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填补了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空白。”专家表示。

图片

东山村崧泽文化红烧土祭祀广场和大中型墓葬

东山村遗址和寺墩遗址

东山村遗址位于苏州市张家港市金港街道东山村,西依香山,北望府山,北距长江约4公里。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4′36.95″,北纬31°55′38.93″。该遗址东西长约700米、南北宽约600米,遗址面积近38万平方米,是一处以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堆积为主的新石器时期大型遗址。

图片

东山村遗址崧泽文化晚期大墓M125

2023年以来,围绕明晰遗址内部布局和确认遗址宏观结构两个方面开展了对东山村遗址的主动性考古发掘。2024年在2023年度发掘区的西、北、东侧展开,一是摸清红烧土堆积的分布范围,确认是否存在其他房屋建筑或祭祀遗存;二是以新发现的M115等崧泽文化早期大中型墓葬为线索,继续了解本次揭示的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分布范围及其与此前发掘高等级墓地之间的异同和关系。经过发掘,本年度又发现3处成片的红烧土堆积和4座崧泽文化大中型墓葬。本次崧泽文化晚期高等级大墓M125的发现,填补了环太湖流域没有该时期大墓的空白,对聚落的发展演变及社会发展程度的认识新增了重要资料,进一步彰显了东山村遗址在崧泽时代从早至晚长时段的兴盛与发达。

图片

寺墩遗址发掘现场

2023-2024年度的考古新发现再次实证东山村遗址是“古国时代”第一阶段的代表性遗址,是研究长江下游早期古国文明的典型遗址。东山村遗址目前揭示出了崧泽文化高等级墓地、大型房址、红烧土祭祀广场、祭祀坑以及大型墓葬与小型墓葬实施分区埋葬等重要遗迹,显示出存在有高于一般聚落且稳定的政治实体,社会已进入古国阶段,对深化“古国时代”的认识、长江下游地区文明化进程及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图片

寺墩遗址崧泽文化陶器

寺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郑陆镇三皇庙村,北距长江约15公里,南距太湖约30公里,原是一个高出地表约20米的椭圆形土墩,东西长100米、南北宽80米,由于取土破坏,现仅残存墩体南坡。寺墩是距今5500-4500年连续发展的中心聚落遗址,面积超百万平方米。遗址周边水系发达,有内、外两重环形水系,寺墩墩体恰好位于水系的中心,外圈水系大致围合面积约150万平方米。遗址东南5千米处,遥见一片海拔高度在100米上下的低山丘陵。本次考古发现的重要遗迹包括崧泽文化墓葬区、木构建筑遗存和良渚文化砌石遗迹、建筑基址等。对双重水系结构和台地性质的初步探索,有助于深入认识寺墩遗址的聚落格局。

图片

寺墩遗址良渚文化陶器

寺墩遗址发掘出的崧泽文化时期墓葬贫富差异悬殊,显示出较高程度的阶级分化,是环太湖地区史前考古的重要发现。木构建筑遗存规模大,保存好,结构复杂,较为罕见。墩东台地水井中出土的漆彩陶器,构思精巧、工艺高超,是复杂社会分工和手工业专业化的缩影。良渚文化时期,堆筑了规模宏大的寺墩墩体,大型红烧土基槽表明寺墩顶部曾存在大型建筑。墩体北侧大型建筑基址、灶、灰坑等遗迹表明这里曾是良渚文化时期聚落核心区。通过对寺墩墩体周边区域的发掘,有助于进一步厘清5500-4500BP间考古学文化演进过程,了解遗址核心区的功能布局。本次考古发现表明寺墩遗址在距今5000年前后即已呈现出较高的社会发展水平,并逐步走向繁荣的良渚文明,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为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提供了有力证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图源省文旅厅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