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艾达·费雷尔是纽约州立大学拉丁美洲历史教授,曾先后出版《起义的古巴:1868—1898年的种族、民族和革命》和《自由之镜:革命时代的古巴和海地》,《自由古巴:革命、救赎与新生》是最新的一本著作,荣获了2022年美国普利策历史奖。
与以往关于古巴历史的著作相比,该书呈现出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自下而上地书写历史,注重对下层民众历史的描述,体现了“新文化史”的烙印。作者认为,“我们的历史不应只关注帝王和作家,而是要去讲述‘人民生活’的历史”,这是她在写书时遵奉的信条。因此,该书刻意回避了英雄史观,生动地讲述了奴隶、古巴穷人、反叛者等下层人物的历史活动,不管他们是在奴隶小屋微弱荧光下缝纫的人、在革命中拿起武器的人,还是搭建泛海木筏的人。尽管他们在以往的官方历史中没有留下姓名,但作者认为,他们与国王和总统、革命者和独裁者,与那些载入官方史册或纪念碑上的人一样,共享同样的叙述空间。因为他们的表现,他们与其周围环境的互动同样推动了古巴历史的发展。在书中的许多地方,无论是重大事件还是重要人物的描述中,都有小人物的身影。
二是,将自身的经历与古巴历史相联系,彰显了历史书写的个性化。作者坦言自己认为有两种“历史”:一是指“过去的事件”,回答的是“历史发生了什么”;二是指“人们讲述这些过去的故事”,是指“人们讲述发生了什么”。作者认为,她写的这本著作并不属于第一种历史,即所谓“真实存在过的历史”,而是第二种历史,即“作为一种叙述的历史”,因为“根据人们所秉持的立场,历史看起来总是有所不同”。
三是,将古巴历史与美国历史的讲述融为一体,强调跨国界因素,具有“跨国史”的特色。费雷尔本身具有跨国背景,她出生于古巴,成长于美国,30岁之后又重返古巴,为撰写这部历史,不断往来于两国之间搜集资料,采访调查,这使得她形成了跨国史观。费雷尔超越国界,将两地的殖民活动、奴隶贸易、资本运动、革命、移民等历史联系在了一起,给读者的感觉似乎是,如果不把这些事件或现象联系在一起,就无法很好地讲述各自的历史。
四是,披露了一些以往古巴史未加详述的、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18世纪中叶,哈瓦那曾有7万多名居民,是当时美洲的第三大城市,仅次于墨西哥城和秘鲁的利马,老城区的一些著名建筑和街道风格大多是西班牙的殖民遗产。但这种“辉煌”也与美国控制时期有关,书中则有较为详细的描述。游客们今天看到的类似美国华盛顿国会大厦的古巴国会大厦和金碧辉煌的前总统府就是那个时期建成的。
对古巴独立战争和古巴导弹危机的历史,我并不陌生,但对其中的关键细节则知之不详。费雷尔的书对此给出了许多关键信息。她写到,在古巴独立战争结束时,1898年签订《巴黎条约》的是西班牙和美国的代表,并没有古巴代表参加;在哈瓦那莫罗灯塔上的西班牙国旗降下之后,升起的是美国国旗,古巴解放军未被允许参加升旗仪式;在史书中,古巴独立战争也被改名为“美西战争”。在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尽管导弹基地在古巴,卡斯特罗也在紧急关头给赫鲁晓夫写信提出建议,但在肯尼迪和赫鲁晓夫的谈判过程中,古巴又一次被排除在外。
作为一名历史学家,费雷尔致力于书写一部不偏不倚的平衡的历史,但这不等于作者没有正义感,没有是非判断。作者在书中有不少画龙点睛之笔,如她借助何塞·马蒂之口,讲出了古巴存在的意义:“马蒂认为,如果古巴真的成功独立,那么这将给世界带来两件事情。首先,它将抑制美国的扩张;其次,它将成为世界上一种新型的共和国——一个反对在美国随处可见的种族和民族暴力的共和国的榜样。作为种族正义的典范,作为对美帝国的制约,古巴革命将是一场世界性的革命。”古巴历史可以有很多意义,但其中之一就是作为美国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里,“美国压根不是一个追求自由的帝国,而只是一个帝国”,这可能是冷战之后美国仍然不愿意放松对古巴封锁的真正原因。
总之,《自由古巴》是一部对从哥伦布登陆至今跨越五个世纪的关于古巴及其与美国复杂关系历史的书写,不仅从新文化史和跨国史的视角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同时还揭示了一些历史真相,让读者更加深入地见证了这个现代国家的演变历程,并衬托出了美国的霸权主义帝国思维和强权政治。对中国读者来说,古巴同样是一面镜子,大洋彼岸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艰辛成长,会给我们带来对中国现代化历程的诸多思考。
(作者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拉美研究会理事长)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