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界发展,又晃了

港资中的当红炸子鸡,非新世界发展(00017.HK)莫属。面对一系列陆续被坐实的市场消息,新世界发展的反应速度似乎慢了半拍。

最近,又有银行下调了新世界发展债券抵押融资比率(以下简称LTV)。

路数了解到,HSBC先把新世界发展债券的LTV从约50%下调到约30%,然后这周直接就成了:

0。

不只是HSBC一家,BNP、Cms、Bea等也在近期密集下调了新世界发展的LTV,其中有的也调到了0。

这些年,大家的日子过得就像西天取经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说不清到底是唐僧(房企)苦,还是徒儿们(金融机构)更苦。被调到0的房企,之前有一堆,但新世界发展还是大姑娘坐花轿,头一回

毕竟新世界不是别家,它可是一家家大业大的老牌港资,背后站着香港豪门。

调到0这事,简单来说是金融机构的风控行为,对象是那些用债券LTV做杠杆投资的客户,特别是私人银行部门的客户。

有些私行客户在买入某只债券后为增加回报率,按照一定的LTV将之抵押给银行,贷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再度买入该只债券,如此类推。

杠杆投资的风险在于,一旦债券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客户会被要求追加资金,不然就会被强制平仓。一旦有大量客户被平仓,又无人接盘,很容易引发债券价格波动,产生连锁效应。

这道理跟股票投资的margin call一样。内房股当中,之前就有新力、正荣等。

不过,新世界发展跟它们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至少目前,新世界发展在银行贷款和公开市场上都没违约。它只是有一堆很难正面去解读的信息正在满天飞。比如:

——人事变动上,豪门长孙说不干就不干了。新任的马总裁就当了2个月,屁股都没坐热,也跟新世界发展说拜拜了。妥妥的属于你不想关注它,它都能自己给自己创造出八卦热度来的那种。

话说回来,长孙管理期间,新世界发展靠旗下的K11,走出了自己的商业发展独特性。

有人就说了,艺术型商业只有两种:

K11和其它。

——资产出售上,虽然这个那个资产陆续卖出去了,但只要卖不到原定目标数字或者中途哪单飞单,就又陷入了“不及预期”的范畴里。

位于香港尖沙咀的K11 Art Mall就是其中之一。买买买大户华润隆地最后没买它,扭头去收了香港房屋协会的5个社区商业。

——公司财务基本面就是陈词滥调的东西了。

不只是流动性压力大账上资金捉襟见肘,还出现了过去20个财年里的首次巨亏。

结论是要卖资产、要靠爹支持、银行贷款或续期或再融资或展期,反正都得用起来。

——债券价格低到了这份上,到目前为止,公司反正也忍住了没回购。

公司也不解释。那债权人能帮着解释的原因,无非是公司缺钱或者价格还不够低。

其实新世界发展债券端的到期偿付压力并不大,并且那总量43.4亿美元的永续债也还没到跳息时间。它更迫在眉睫要解决的,是银行贷款。

因为1500多亿港币的有息负债里,超过80%是银行贷款,短期内到期的400多亿港元几乎全是银行贷款。

所以,一旦它和银行的再融资谈判出幺蛾子,市场不紧张都不行。

本来企业和银行的贷款谈判,很少会被公开化,只要过程中被曝光,一般也不会是好事,基本都是银行觉得被欺负了的剧情。

不巧的是,新世界发展就又撞在枪口上了。

12月上旬,新世界发展和银行机构之间的事情开始发酵,公司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澄清。直到月中,市场上流传出了以公司做债务重组为主题涵盖了8个要点的小作文,公司才在官网上挂个结论,直指这个那个是rumour。

上周五开始,好不容易盼来了投资人交流会吧,也还是这个那个是rumour的风格,没有干货输出,回避核心问题。

公司最新的对外口径是:

跟银行谈再融资,不是谈展期。

这么长的反射弧,大家也很熟悉了。几年前,在华夏幸福那就出过名场面和名句:

薛定谔的猫实验。

其实,那8个要点的小作文也非同一般。

路数的一位小伙伴看了后,在技术操作上就找出了8处硬伤,基本能把小作文驳斥得体无完肤。

回到文章开头银行机构下调新世界发展LTV这事上,显然,机构们并不那么相信公司的最新对外口径,更倾向于安全至上:

行动最诚实了。

并且,切割风险速度之快,涉及的机构之多,不免让市场对新世界发展和银行之间的贷款谈判,捏一把汗。

属于新世界的薛定谔的猫实验,到了;考验这家老牌港资的时间,也到了。

抛开上述这些负面信息,目前能给新世界找出来的好消息是:

内地的项目建设在推进中。

比如上海的第二座以灵活的街区布局为主的K11,已经封顶。

再比如,位于浙江杭州望江板块的那个K11,按照前方自称是“民间监工”的业主时不时用无人机来报,也在稳步施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