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已经82岁,身上毛病不断,可一在英语角活动,就没有病啦!”12月27日,来自河南洛阳的郭桂兰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她从2007年起来到洛阳牡丹广场英语角,起初是为了让孙子张泽(化名)练英语口语。后来张泽对英语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时选择英语专业,如今在北京一高校读口译专业研究生。
小张泽和英语角的伙伴在一起
闲不住的郭桂兰也逐渐变成了英语角的组织者,因忙于组织各种活动,她还是只能听、不会说英语,但她看到已有几千人参与对话、英语沙龙、英语演讲等各种活动,各自有成长与收获,倍感欣慰。
奶奶为带孙子练习英语口语 加入英语角组织活动十余年
在历史悠久的十三朝古都洛阳西部的涧西区,有一座牡丹广场。每周日上午10点到中午12点,这里都会风雨无阻地迎来几十个人,老人、小孩,中国人、外国人……他们默契地聚集到一起,微笑着讲起英语。这是洛阳牡丹广场英语角的例行活动。
几乎每次活动,都有一位老太太迎来送往。她一头短发,精神矍铄,不时发出爽朗的大笑。谈到“Winnie奶奶”,英语角几乎无人不知晓,但说到她的真名郭桂兰,会有人疑惑地发问:“这是谁?”得知她已经82岁了,也会有人更加惊讶:“什么?她看着就像60岁!”
Winnie是郭桂兰2002年出生的大孙子张泽的英文名。小张泽有次生病不肯吃药,家人哄他吃药,“药就像小熊维尼的蜂蜜一样。”小张泽便说:“我喝了,我就是小熊维尼(Winnie)。”第二天郭桂兰去幼儿园接张泽,发现孙子已经给自己“改名”成Winnie了。
2007年,早已退休的郭桂兰想为张泽找个地方学英语。“快上小学了,语数英不能偏科呀!”郭桂兰说,“而且国家既然提倡开放,就既要迎接外国人来,中国人也要走出去,我希望他能有和外国友人沟通的能力。”那时互联网远不及如今便利,郭桂兰从洛阳城西打听到洛阳城东:哪里能练英语?最后,她发现离家两站地远的牡丹广场,就有一个免费的公益英语角。
牡丹广场英语角是由工程师李兴业于1979年创办的,至今已有45年历史。加入一两年之后,爱张罗、热心肠的郭桂兰就慢慢从参与者变成了组织者。张泽上中学之后就不常去英语角练习了,但十几年来郭桂兰一直在英语角义务组织活动。据涧西融媒报道,2017年,95岁的李兴业去世,郭桂兰接上了李兴业的“班”。
孙子在英语角培养浓厚兴趣 如今成英语口译专业研究生
每周日,大家上午会在洛阳牡丹广场英语角练习对话,每周六有例行的英语演讲和英语沙龙,还会不定期地举办面向小学生的英语演讲比赛。
张泽告诉北青报记者,从5岁半开始,奶奶每周日上午都带他去英语角练口语,一直练到小学六年级。在英语角,他被唤作“Winnie”,郭桂兰自然就成了“Winnie奶奶”。英语角有中国人,也有来洛阳工作、旅游的外国人,大家总是从最近的经历谈起,再分享学习英语的技巧和感悟。
当时张泽年龄还小,起初和陌生人说话有些胆怯,郭桂兰总是耐心地鼓励他“不要怕,没关系的”。张泽回忆,“英语角的人们没有把我当小孩子,总是蹲下来很耐心、很平等地跟我说话。有时候我说错了,或者听不懂,他们都很耐心地给我解答。”郭桂兰总在腋下夹个复读机,录下当天的对话,晚上休息前播放给张泽听,巩固当天的练习成果。
在大家的指导、鼓励和陪伴下,小张泽对英语产生了浓烈的兴趣。有时郭桂兰故意逗他:“今天我们不去英语角了好不好?”小张泽不肯,争着抢着都要去。小学时,他多次参加“希望之星”英语比赛,并取得了河南省冠军和全国优胜奖等成绩。
张泽说,小时参加英语角的经历不仅为他打好了英语基础,还让他敢于与人打交道。高考填志愿时,他报了英语专业,后来保研至北京一所高校的英语口译专业。对这一切,郭桂兰深感骄傲。
奶奶自己不会说英语 但看到大家的进步很开心
虽然加入英语角并组织活动十余年,但如今郭桂兰还是只会说诸如“good bye”这样的常用词,能听但不会说。她说,自己上学的时候,学的是俄语,没学过英语。来英语角之后,她每天都忙于组织活动,没时间专心学英语。
郭桂兰成为英语角的组织者后,已有几千人参加过活动,她很开心地看到大家在这里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个妹妹刚来的时候站在一边,一句话都不敢说,好几次之后才敢说一个词。我鼓励她,说错了也不要紧,后来就发现她逐渐能说完整的句子,没过多久,能整段、整篇地脱稿讲英语了。”郭桂兰说,有时她自己也会向参加英语角的人请教某个单词怎么说。
陈兰(化名)曾是一名中学英语教师,10年前开始从事教培工作。她发现牡丹广场英语角会不定期组织演讲比赛,还会请英语教师、外教等做评委,而且完全不收费。“在学校里更强调练习阅读,学生们说英语的机会很少,这是个很好的锻炼机会。”
陈兰开始推荐学生们报名参赛。比赛中,学生们需要进行一小段演讲,再回答嘉宾的提问,最后大家都会收到奖状或奖品作为鼓励。郭桂兰一般会提前一个月通知参赛者报名成功,学生们就开始认真积极地准备。
“有个六年级的学生每天都会对着镜子练习,录下视频发给我,让我指点。我家孩子性格比较内向,也参加了比赛,最初上台时紧张得脸色发青,后来经过练习,也可以落落大方地演讲。这都是他们的收获。”陈兰说。
因为妻子在洛阳工作,来自南非的Pops也搬来洛阳。郭桂兰说,因为他不会说中文,最初很担心找不到人交流,后来有人给他介绍了英语角,“他一来就热情地和我拥抱了,之后总来参加我们的活动。”
退休前,郭桂兰在照相馆工作。现在,人们在英语角交流,她就给大家拍照,忙前忙后。有时家里人也劝她,别到处跑,歇一歇。郭桂兰乘车走路都会更加注意。 “我今年已经82岁,身上毛病不断,可一在英语角活动,就没有病啦,我还要继续参加活动!”郭桂兰笑着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实习生 刘晓诺
统筹 孙慧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