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中心三大文化设施今天1岁啦!走过四季,璀璨三星——

北京通州发布(bjtzfb)

北京城市副中心官方微信

通州小布北京通州发布:bjtzfb)

了解到:

图片

走过四季 璀璨三星

○  今天,我们为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庆生


图片


今天,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三大文化设施迎来一周岁生日。


一年前的今天(2023年12月27日),“三大”正式亮相,一年来,三座文化新地标以磅礴之势,昂首向未来,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文化旅游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文化粮仓、森林书苑、运河之舟,三座美轮美奂的建筑,一方拔地而起的文化高地,人们赋予三大文化设施的美好寓意也正如其名,它们引领人们徜徉艺术之旅,领略文明之光,共飨文化珍馔。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PART.01

向大师频频光临的“文化粮仓”致敬

图片


图片

“我曾毅然地离开,如今这回家的脚步却如此匆忙。”北京艺术中心歌剧院,国家大剧院首部原创音乐剧《战争与和平》火热上演,这标志着国家大剧院艺术创作在“歌乐舞剧戏”五大门类的基础上开辟了新的疆域,为北京艺术中心迎来开幕一周年献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年以来,北京艺术中心上演了300场高品质演出,开展了292场公益普及艺术活动,迎来近45万观众,为副中心观众带来了更多元丰富的艺术选择和艺术享受。

图片


图片


大师名团奉上艺术精品


剧院上空飘来了《生日快乐歌》,众人齐声欢呼“生日快乐”庆贺北京艺术中心元年。


图片


时光追溯到一年前,捷杰耶夫作为首位国际大师携手马林斯基登台北京艺术中心,《我们走在大路上》的精彩场面令人至今难以忘怀。“我们都惊叹于新剧院先进的音乐设施和混响条件,很激动。”一位乐手回忆,在国际大师的精彩演绎下,北京艺术中心率先开张。此后一年中,越来越多的大家名团纷至沓来,国际范儿十足。


前不久,巴黎圣母院这座世界文化遗产重新迎宾的消息令全球瞩目,开幕典礼上的表演嘉宾管风琴大师奥利维耶·拉特利,今年3月就曾献艺北京艺术中心。而当有着“芭蕾女皇”之称的俄罗斯芭蕾明星扎哈洛娃在歌剧院翩翩起舞时,所有观众都屏息凝神,惊叹于《香奈儿传奇》无法言说的足尖之美。


国际明星纷纷登台,国内经典好戏不断。当京剧大家史依弘携手北京京剧院的演员们,以经典名作京剧《锁麟囊》和《凤还巢》向这座“文化粮仓”致贺时,全国的狂热“票友”汇聚一堂,沉浸于“春秋亭外风雨暴”的国粹之中。


图片


钢琴大师郎朗的首度登台副中心似乎早在意料之中。作为国家大剧院的老朋友,郎朗以一套颇具幻想浪漫的曲目为仲夏的北京再添诗意。“通过引进国内外顶级艺术家的演出,保证了北京艺术中心的演出品质和国际视野。”回忆一年来的难忘瞬间,国家大剧院艺术中心运营管理部部长江涛颇为自豪,他告诉记者,北京艺术中心自成立以来,全年上演了300场高品质的商业演出,所有大师演出场场爆满。


“两节”将至,元旦期间,央华制作话剧《日出》,中国歌剧舞剧院经典之作《华章》,2025年新年音乐会,将陆续登台北京艺术中心。


春节期间,中国杂技团《金牌杂技闹新春》《恭贺新禧北京曲艺团春节曲艺专场》,中英合作新编金奖人偶剧《鹅鹅鹅》,俄罗斯奥西波夫国立模范民族乐团音乐会将与观众见面。


图片


轻盈活泼突出“现代性”特色


这一年,座无虚席成了家常便饭。原版伦敦西区音乐剧《猫》上演的盛况让剧院工作人员邹艳艳印象深刻。“舞台上,观众席,不时有‘喵星人’出没。”8场演出场场爆满,仿佛一场狂欢聚会。


在“一院三址”的布局中,北京艺术中心定位“现代性”,打造多元化艺术形式,吸引年轻观众。在规划之初就计划引进音乐剧这一表演艺术形式。


歌剧院拥有全球最大、声场一流的沉浸式扩声系统,其舞台音响由整套共138只音箱组成,这是一套目前全球最大规模的沉浸式扩声系统,相比常规的沉浸式扩声,具有更强的兼容性和听音效果,适合音乐剧演出形式。”负责人江涛透露,依托国家大剧院独家的演出资源,北京艺术中心将发力音乐剧这一艺术门类,明年2月,伦敦西区音乐剧《雨中曲》将登台北京艺术中心,这是该剧在中国的唯一一站演出,下半年还会引进百老汇的经典剧目。


在探索差异化经营的道路上,音乐剧只是其中的一环。当世界爵士大师赫尔比·汉考克的爵士乐奏响,音乐厅里慵懒而惬意的旋律涌动。“一直觉得音乐厅只适合室内乐、交响乐等严肃正式的演出形式,没想到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能够有如此轻快活泼的爵士乐演出,很有特色。”乐迷们说,“看着80多岁的大师在舞台上花式玩转音乐,嗨翻天了!”


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汇聚8K、5G、AR、VR、全景声等前沿科技,拥有世界一流的钢琴、卓越的声场环境和自然的声音扩散,音乐作品能在此达到录音室级别的完美呈现。不久前,罗大佑交响音乐会北京巡演选址于此,为副中心观众奉上了经典的《东方之珠》。与演唱会不同,这是一场融合了双钢琴、小提琴、中提琴、扬琴等乐器的交响乐音乐会。“这场音乐会力求保留原声,尽量减少扩声,适合音乐厅的氛围。”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这与北京艺术中心音乐厅音响配置十分适配。


不仅如此,定位北京最专业户外剧场的绿心露天剧场也上演了梦幻轻盈的《仲夏夜之梦》,简洁活跃的演出风格与主打“现代性”、吸引年轻观众的北京艺术中心高度吻合。


图片


艺术普及步履不停


艺术为民、艺术惠民。一年来,北京艺术中心举办公益活动292场,几乎与商业演出的场次持平。在3月举办的管风琴艺术周上,北京艺术中心推出了公益品牌“河畔时光周末音乐会”,采取优惠票价,以讲演结合的形式广邀观众参与。明年,这里为副中心孩子量身定做的“运河滋养”计划更将贯穿全年。


艺术普及似春风化雨,正无声浸润着京津冀地区。今年年初,由国家大剧院出品的话剧电影《林则徐》首次走进河北,在廊坊市三河市公益放映。以电影为桥梁,促进京津冀区域文化艺术交流,用舞台艺术做载体,让优秀的文艺作品“飞入寻常百姓家”。国家大剧院深耕多年的美育品牌“美育芳草”闭幕演出将融汇京津冀三地师生,把首都顶尖美育资源拓展至京津冀。


图片



图片

科技为艺术普及插上翅膀。国家大剧院副院长李志祥介绍,“2025年北京艺术中心将推出‘艺术第二现场’公益品牌项目,打破剧场舞台艺术传播的界限。


风禾尽起,盈车嘉穗,这座“文化粮仓”立足表演艺术与综合艺术的融合创新,聚力呈现表演艺术精品,正逐步成为引领综合艺术体验发展的新亮点,助力首都文艺高质量繁荣发展。


图片


PART.02

向充满书香的“森林书苑”致敬

图片


图片

时光脚步轻快,转眼间,北京城市图书馆迎来开馆一周年。作为一座新兴文化地标,这座森林书苑已成为首都“顶流”地标,不仅超20%读者在馆内停留超过2.5小时,更创下单日访客量超3万人次的纪录。


开馆一年,北京城市图书馆还在西班牙斩获图书馆界国际大奖——“国际图联”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这不仅是中国图书馆界首次获此殊荣,更标志着中国图书馆界多年来在国际舞台上终获突破。

图片


图片


不到10个月访客量已达377万


坐拥世界最大的单体图书馆阅览室,2023年12月27日启用的北京城市图书馆让梦境照进现实。该馆占地7.5万平方米,位于长安街东端的六环外,距离河北仅10公里。


“由于距离市中心相对较远,我们对开馆初期的人流一度持谨慎态度。然而,开馆首日就让我们迎来惊喜。”首都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表示,开馆当日下午1点,在图书馆大门开启时,门口已排起了上百人的队伍。


图片


开馆首日,北京城市图书馆就足足接待了5200名访客,这一数字在随后的日子里迅速增长。仅用4天时间,该馆访客量就达到了59494人次。到了2024年1月1日,北京城市图书馆已经成为了首都的“顶流”地标。在88天内,它就迎来了第100万名读者;196天后,这个数字翻倍至200万。开馆不到10个月,它的总访客量已经达到了377万。特别是在2023年12月31日,其单日访客量达到了30502人次。


大数据显示,超过20%的读者在图书馆内停留超过2.5小时,这表明读者对北京城市图书馆的忠诚度很高。此外,还有近10%的读者每次访问时间超过6小时,这些长时间停留的读者对图书馆的热爱和投入是显而易见的,表明大量读者绝非简单到馆打卡,而是在此真正沉下心来阅读。


图片


人工智能带来崭新智慧图书馆


我们见证了从现代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再到智慧图书馆转变的全过程。”李念祖告诉记者,1998年刚刚加入首都图书馆时,馆里还在用纸质卡片记录数据。现在,该馆已全面实现数字化。而伴随着北京城市图书馆从蓝图上拔地而起,又开始建设一座智慧图书馆。目前,首都图书馆还与国家图书馆展开合作,将共同推进智慧服务平台项目,助力在2035年让我国图书馆服务发生智能化质变。


事实上,正是博采众长的战略思维助力北京城市图书馆最终斩获“国际图联”2024年度公共图书馆奖。在IFLA大会上,评委对北京城市图书馆人工智能应用表现出了浓厚兴趣,不断询问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挑战是什么。“我认为,最具挑战性的就是建设一个面向未来的图书馆。”李念祖告诉记者,为了满足“未来需求”,我们深入研究儿童空间和游乐场,以了解儿童对智能技术的喜好。


这里最著名的数字馆员便是“鲁迅先生”,他与其他两位数字馆员共同为读者服务。读者与“鲁迅先生”互动时,其回答总是充满智慧和幽默。比如在回答关于他经济状况的问题时,“鲁迅先生”巧妙地表示自己在当时的政府担任中层干部,收入可观,足以维持生活,令人会心莞尔。


图片


3000余场活动打造文化社区



图片

这一年,北京城市图书馆不仅是借阅书籍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的平台。各类讲座、读书会、艺术展览相继举办,吸引了无数热爱知识的人们,形成了一个温暖而活跃的文化社区。开馆以来,北京城市图书馆已举办超3000场活动。在小红书上,北京城市图书馆与多个高频词汇相关联,如“高科技”“未来”“活力”“吸引力”“AI技术应用”和“创新宝藏”。


馆内不仅开设古籍修复课程,还拥有一座4D影院,制作了一部名为《山海经》的4D动画片,增强孩子们对文化遗产的了解和兴趣。这里每年还会开展“睿寻”公共艺术展,形成图书馆+艺术馆的多元化空间。


图片


创新服务适应“一老一小”需求


随着技术的进步,馆内设立了充满“魔法色彩”的儿童图书馆,配备了“魔法手环”,记录孩子们的阅读和活动互动。为帮助不识字的儿童,图书馆还设计了基于符号的检索系统,孩子们可以通过绘制简单的符号来检索和推荐书籍,学会如何使用图书馆资源,培养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在适老服务方面,北京城市图书馆更是格外重视。馆里特别为60岁以上老年人设计了智慧桌面,刷卡使用时,桌面会显示大字体的触控板,方便其操作。老年人还可以通过这个系统呼叫工作人员,享受一对一的协助服务。此外,老年人只需通过公共检索系统下单,机器人即可在15分钟内将书籍送至他们的桌面。


这一系列创新措施,让图书馆打造出一个无障碍、高效、友好的环境,让“一老一小”等所有年龄段的用户都能享受到阅读的乐趣,也强化了图书馆作为终身学习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的角色。


PART.03

向连接历史与现实的“运河之舟”致敬

图片


图片

今天,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馆一周年,这艘伫立在北运河畔的“文化之舟”正满载一批批对历史满怀热忱与好奇的参观者驶向彼岸。开馆一年来,数场热门大展及精彩的基本陈列展,吸引参观人数超265万人次,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高地。

图片


图片


热门大展奉上一场场文化盛宴


相较于首都博物馆立足于“都”,馆内基本陈列“京华通惠 运河永济”的侧重点则是“城”。首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大运河博物馆要向每一位参观者介绍北京的大运河文化,以及大运河中的北京文化。人们可以在这里见到北京建城史证作册奂鼎,以及“通州”最早的历史记录《石宗璧墓志》。


图片


今年暑期,京城最火热的文化事件当属三星堆大展。6月27日,“探秘古蜀文明—三星堆与金沙”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展。展览汇聚文物上百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6件,包括戴冠纵目面具、金杖等,开幕后立刻成为京城文旅顶流。为期三个多月的展览共计接待参观者154万人次。


图片


11月底,白石老人携书画作品“莅临”大运河畔。目前,“齐白石在北京—纪念齐白石诞辰160周年特展”正在此展出。展览汇集了齐白石老人的书法、绘画、篆刻等200余件作品,其中还有大量齐白石早期作品亮相,让观众更加真切地了解白石老人的艺术之路。


博物馆还为运河文化插上了科技的翅膀。主楼三层有一场别开生面的运河展览:不止运河——沉浸式体验展。策展人介绍,展览采用了国内博物馆规模最大的三维衍射装置系统全景展现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


“来到这里我真正了解了运河之于北京的意义。”“学生时期历史课本的知识这次生动地出现在了眼前。”……翻开博物馆留言本,可以看出参观者收获满满。以运河文化为主,兼具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刚满一周岁的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已经成为京津冀的文化新高地,成为北京市展示文化中心建设的又一重要窗口。


图片


除了展览,一年里博物馆也见证了众多文化盛会。2024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暨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主题论坛、通州·全球发展论坛(2024)、北京市大中小学“运河思政”一体化区域创新示范联合体成立仪式等,一场场重大活动让博物馆“城市会客厅”的公共文化空间作用充分发挥。精彩的思想碰撞从这里迸发出炫目火花,逐渐落地变成现实。


2025年元旦、春节来临之际,京津冀三地联手举办的“2025年京津冀迎新春系列文旅活动”中将推出京津冀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届时,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与京津冀三地其他博物馆一起,为大众营造充满文化味儿的新春佳节。


图片


文化高地辐射京津冀


热门大展常新,重磅活动不断,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已经成为辐射京津冀的文化新地标。周末,你会在这里看到不少天津和河北牌照的私家车,这是全家老少逛“三大”。


今年“博物馆月”期间,“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开幕。展览汇集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河北博物馆的珍贵文物将近400件。这些精美文物不仅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更再现了京畿地区特有的城市关系与城市功能,让观众感受到京津冀三地地缘相近、文化相通、血脉相连的特性。展览所在的11、12展厅已固定成为京津冀博物馆展厅,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助力。


图片


作为京津冀文化高地,博物馆呈上的文化大餐不止运河。开馆后不久,“蝶变——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发展影像展”开幕,涵盖重点工程、绿色发展、文化旅游等方面的160张照片,展示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历程。


图片


多样化服务提升参观体验


馆中处处体现运河文化。馆内各处的运河主题设计都成为参观者驻足打卡的必到之处。


参观者进馆后,抬头就会发现,共享大厅的天花板设计成了古时漕船船梆的样式,与主楼楼顶的船帆样式交相呼应。上到二楼,向右就能看到共享大厅与主楼之间的水街。这里的景观水系设计成了清代中前期的运河故道,使“运河之水”蜿蜒流入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水系旁边有三艘铜船,各自象征着漕运时期不同的运河文化。


图片


建筑风格磅礴,温馨服务细致入微。北京大运河博物馆为参观者带来的体验从刚进门就开始了。开馆第一天,博物馆就取消了预约,除非馆中客流量饱和需要限流,平时观众凭身份证等证件可以直接入场,没有预约门槛。


博物馆文创更是吸引了大量游客。“中国大运河龙形地图”冰箱贴是该馆的网红爆款。这款冰箱贴采用掐丝珐琅工艺,设计成拼图形式,拼好后,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三条河流会组成一条巨龙。从昌平白浮泉旁的都龙王庙,到运河北首的燃灯塔,北京区域内每一座运河标志性建筑,都被做成了冰箱贴,成为博物馆中独有的文创标志。馆中的书店、餐饮等场景也化身文创空间,随处可感可知运河文化、北京文化。


★ ★ ★

图片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记者 关一文 张群琛 李若晨 赵鹏

摄影 唐建 常鸣 杜智广 阎建庆

微信编辑 徐清

审核 刘彤彤

复审 孙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