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越秀区中山五路南侧的“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进行了为期一年的考古发掘,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02遗址共清理汉至清代各类遗迹572处,出土文物2800件(套),为认识广州古城的结构布局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03其中,东汉至唐代广州城西城墙的发现,揭示了广州古城在近700年间未发生变化的历史事实。
04另外,遗址内发现的南汉石护堤、宋代砖驳岸和唐宋时期木堤岸结构,反映了汉唐广州城外的水域经过了三个阶段的变化。
05最后,遗址西部发现的明清时期流水井古道和清代书院建筑基址,对研究广州古城功能布局和城市变迁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12月27日,记者在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举行的媒体通报会上获悉,历经一年的考古发掘,该遗址考古挖掘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截至目前,“小马站-流水井古城遗址”共清理汉至清代各类遗迹572处,出土文物2800件(套),进一步明晰了广州古城的发展和变迁,为认识广州古城的结构布局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发掘区全景
东汉-东晋-南朝城墙
陶蒺藜
云纹瓦当
青釉盏
东汉、东晋、南朝及唐代广州城西城墙。在遗址东部发现的东汉城墙呈南北走向,方向350°,揭露长11.6米、宽10.1米、残高0.8米,用山岗土夹杂筒瓦、板瓦、陶器残片层层夯筑。
墙体无基槽,系对当时山岗地表平整处理后平地起夯。东晋城墙在东汉城墙上加筑而成,由墙芯、内包砖、外包砖、散水组成,揭露长28米、宽8.6米、残高1.5米。墙芯层层夯筑,内外用砖包边,自下而上向内侧收分。
部分外包砖上模印“泰元十一年”、“泰元十二年”纪年文字,局部用唐砖补砌。南朝城墙在东汉、东晋城墙基础上向东西两侧扩宽,亦由夯土墙芯、内外包砖组成,西侧已被破坏,揭露长15.4米、残宽10.6米、残高1米。城墙外侧还有东晋、南朝时期的马面等大型附属结构。
泰元十一年
泰元十二年
唐代木构堤岸
城墙南部附属结构
脊兽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