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李雨心
“排除不可能的状况,最后剩下来的,就算再不可思议,也必定是唯一的真相。”
——夏洛克·福尔摩斯《四签名》
夏洛克·福尔摩斯,一个不少人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在侦探小说史上长盛不衰的经典文学形象。这个由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创造的传奇侦探,跨越百年的时光,当下依然鲜活地存在于各类影视作品、游戏中,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侦探迷走入神秘莫测的故事中。
如今,在深冬的浓雾中,当人们来到天府广场一侧的成都博物馆中,在报童的叫卖声中,和身穿欧式宫廷礼裙女性的歌声中,似乎也闯入了书中的世界,来到了波谲云诡的贝克街中。12月27日,“重返贝克街:沉浸式福尔摩斯探案体验展”在成都博物馆四层正式向公众开放。据介绍,本次展览从福尔摩斯系列故事中甄选9大经典案件,以沉浸式展览的形式,带领观众感受文化、文学与悬疑体验。
突然响起的枪声、静候敌人落网的空屋、莹润而不祥的珍珠……漫步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侦探小说中的场景被真实地呈现在眼前,更能一窥19世纪英国街巷的风貌。“此次展览,是成都博物馆的一次创新尝试。我们采用沉浸式的探案体验展,去呈现观众耳熟能详的侦探故事。”成都博物馆交流宣传部主任、展览策展人王立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这样说道。
展览现场
在9大经典案件中
重返福尔摩斯探案现场
街角里叫卖的报童、221B客厅里熟悉的女性身影、维护治安的警探们,穿梭于人群中的贝克街小分队……27日的上午时分,成都博物馆四楼的临展厅门口已经熙熙攘攘,人潮如织,不少观众头戴着影视剧中常出现的侦探帽,跟随着NPC的脚步走入展厅中,还不时发出疑问渴望获得有用的信息。而这些不断出现的NPC,他们扮演着书中的角色,也复刻了彼时伦敦各阶层的状态。
将时针拨回到19世纪80年代,在1887至1890年,英国医生柯南·道尔相继发表《血字的研究》和《四签名》两部长篇小说,成功塑造了福尔摩斯这一思维超群、性格尖锐的天才侦探形象。历经长达40年的连载,福尔摩斯逐渐血肉丰荣,成为英国长盛不衰的文学明星,其故事风靡全球。而福尔摩斯与中国观众的缘分,于1896年随着第一篇译文的刊登正式开始,距今已有128年。
观众正在沉浸式体验展览
“福尔摩斯系列的连载持续了40年,一共有61个经典案件。我们从中甄选出了9件,在展厅还原了这9个案件的经典场景和核心情节。”王立介绍道,案件包括了《巴斯克维尔的猎犬》《四签名》《血字的研究》等。
而之所以选择这些案件,是因为其中所展现的密室犯罪、隔空毒杀、假死避险、身份伪装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经典犯罪模式,被其后的小说家们或多或少地借鉴并发扬,奠定了侦探小说的基本范式。“侦探小说,其实是在柯南·道尔之后,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而这9个案件,代表了此后侦探小说发展的基础脉络,为后世提供了很多的素材。”
昏暗的异国街巷、复古风格的单人沙发与壁炉、充满欧式风情的马车……在展览中,观众通过复原式场景设置,也可体会到在福尔摩斯生活时代下的英国,革命引发了翻天覆地的社会面貌变革,但随之而来的贫富差距也让社会各阶层间的矛盾愈演愈烈。
“福尔摩斯系列成书于19世纪,正好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在历史的加速剧变中,《福尔摩斯探案集》也从侦察罪行方面描绘了当时政治制度的不合理、唯金钱至上的盲思、新兴科学的部分接纳与冲突等社会状况。“我们也希望观众体验探案的同时,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展览现场
与维多利亚时代的人物相遇
开启一场冒险和惊奇
“你们有看到两位卖报的报童吗?如果看到的话,请帮我们抓住他好吗?”
身穿红色欧式宫廷裙,头戴一顶同色的宽檐帽,手中挥舞着一把羽毛扇……展览现场,当这位NPC出现时,人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都落到了这位女士身上。她似乎从侦探小说中走来,在喃喃自语中叙说着破案的关键信息。同时,奔跑在展厅中的报童,不停巡逻的警探,还有举止优雅绅士的教授……当观众与这些NPC相遇,都带着好奇而审视的眼光,期待其能够提供关键的线索。
NPC正在与观众互动
“这并不是成都博物馆第一次做沉浸式的互动体验,但此次展览,一定是有史以来NPC最多的。这是我们馆内首次全展期内,都有不同角色的NPC出现,与到场的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王立表示,展厅中不断出现的NPC扮演着书中的角色,也复刻了彼时伦敦各阶层的状态,他们都是时代下小人物的缩影。
同时,观众通过与NPC交流互动,可以体验维多利亚时代独特的城市文化。而针对每一个人物,不同的关键词都可能触发惊喜彩蛋。“所以,观众来体验的时候,一定要多跟我们的NPC互动。我们希望观众在展厅中,能真正进入到侦探故事的场景。”
如今,“沉浸式”这一关键词在博物馆领域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在日新月异的技术升级中,和提升观众体验的手段不断丰富下,在与文物面对面之外,观众“触碰”文化的方式也愈发多样。采访中,王立也说到,此次的展览不同于传统的文物展,他们也希望通过更多地尝试,为观众提供高质量、高品质的文化产品。“希望观众能用不同的方式,去体验不同的场景,不同的文化内涵。”
图据成都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