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4年语文新课标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质量和综合能力。
2.专家表示,增加阅读量的目标不仅强调数量,更注重通过数量提升阅读的质量和目标,与语文核心素养结合。
3.家长应重视阅读,帮助孩子培养兴趣,从简单、易懂、通俗的内容开始,创造丰富的阅读环境。
4.此外,家长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灵活调整阅读计划,兼顾深度阅读,以培养核心素养。
5.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激发,以及家长自身的坚持和引导,都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本文编辑:安安
2024年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引发了教育界和家长们的广泛关注。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这不仅是对学生阅读量的提高,更是对阅读质量的重视,面对这一变化,许多家长和学生感到压力倍增。
本期《成长晴话》邀请腾讯新闻知识官晴天妈妈、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副教授陈苗苗、《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作者刘称莲,围绕“如何在家有效阅读”展开,从科学阅读规划、阅读方法指导到亲子共读实践,全面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新课标要求,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综合能力。
晴天妈妈:2024年新课标改革,语文新课标的变化总结起来就是“多”,内容更加跨学科,更注重孩子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如表达、思考、梳理、总结等;古文和整体阅读量也显著增加,总体上阅读量变得更大了,课外阅读总量加起来超过400万字。虽然双减政策后,孩子们学习压力减轻,但语文新课标要求的课外阅读量却极大增加,如何看待新课标对阅读量的要求?
陈苗苗:新课标增加阅读量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孩子从“会阅读”过渡到“学会阅读”,再到“应用阅读”,以全面提升全学科能力。阅读不仅服务于语文学科,还能促进数学、物理、化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通过提高阅读速度、思维能力、评价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实现综合素养提升。
阅读量目标不仅强调数量,更注重通过数量提升阅读的质量和目标。与语文核心素养结合,阅读的关键在于促进思维发展和语言运用。这不仅有助于孩子的学科学习,也能对未来职业生涯和高考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增加阅读量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阅读培养全面发展的能力,而不仅停留在数量目标上。
晴天妈妈:很多家长反映孩子学习难、阅读量不足、作文写不出来等问题,如何引导孩子去阅读,提高写作水平?
刘称莲:家长首先要重视阅读,并帮助孩子培养兴趣。如果孩子小时候未养成阅读习惯,家长需要下功夫,从简单、易懂、通俗的内容开始,而不是直接强求必读书目。我的女儿是中学老师,她会带学生读《红楼梦》,通过讲解相关历史、背景知识引导孩子理解故事;读鲁迅时,将鲁迅的杂文与当下社会事件关联,激发孩子的思考和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方法,孩子们逐渐爱上了阅读。家长和老师还需要用心引导孩子,通过书店、图书馆或借书等方式,创造丰富的阅读环境。
晴天妈妈:我父母非常重视阅读,小时候,每年过年的压岁钱就是一箱书,很小的时候就读了各种名著。阅读是冰山下的基础,支撑着写作、理解等能力的提升,新课标的改革让阅读量重新被重视。对于小龄孩子,可以从泛读开始;即使小学阶段才开始培养阅读习惯,也不算晚,关键是让孩子爱上阅读,这才是最重要的。
家庭阅读氛围也非常重要,父母爱读书,孩子自然更容易受到影响。比如,小时候我的父母爱读书,带动了我对阅读的兴趣,一本书全家人一起看、一起讨论,这种对话感让阅读变得有趣而深刻。对于孩子的阅读,家长需要尊重他们的兴趣。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阅读舒适区、发展区和拓展区,不能强迫他们从喜欢漫画或绘本直接跳到读名著或学校推荐书单。学校的书单虽好,但孩子未必喜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建议先从纸质书开始,而不是直接听书,以免养成依赖听书的习惯。总之,阅读氛围和尊重孩子的兴趣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关键。
另外,孩子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父母的引导逐步培养。小时候,我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读书给孩子听,演给他看;随着孩子长大,兴趣逐渐形成。父母可以通过分享有趣的书籍内容,吸引孩子注意,比如,我带孩子看大自然主题的书,我不会从第一页开始翻,我会把书中最精彩的那部分先拿出来给孩子看,孩子一下子就被吸引了。此外,父母还能通过日常对话去引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孩子在看《福尔摩斯》,我有一天就问他:“你能不能通过妈妈今天穿的衣服推测出妈妈今天是去公司了,还是出去上课了?”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融入生活,成为亲子对话和关系建设的一部分。父母要陪伴孩子逐步“升级打怪”,将阅读兴趣转化为写作能力,同时给予足够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在阅读和成长中找到自信。
晴天妈妈:在孩子的成长阶段,有哪些推荐的读物?
刘称莲:阅读读物可以选择孩子感兴趣的领域,让他们逐步建立与阅读的连接,再慢慢引导到更高要求的阅读内容,培养兴趣是孩子爱上阅读的关键。比如,我女儿小时候痴迷昆虫,就读《昆虫记》和《百科全书》;小学时已开始阅读《红楼梦》《简爱》《飘》《狼图腾》等名著,甚至历史类书籍。为了让孩子爱上阅读,家长需要主动参与——我们家从不沉迷电视,晚上经常一起读书,我和爱人也以身作则,爱读报纸、杂志和小说。比如,有家长和孩子一起读《苏东坡传》,假期还带孩子参观苏东坡的足迹,将书本与历史结合,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兴趣。我常与女儿一起读书,这不仅弥补了我童年的匮乏,也让她接触到更多好书,像凡尔纳三部曲(指《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手斧男孩》等书都非常适合孩子阅读,内容生动有趣。此外,结合时事的书籍也值得推荐,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世界、拓宽视野。
晴天妈妈:阅读要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即使是漫画书,只要引发兴趣,也能逐步过渡到更深层次的阅读。虽然老师不建议带漫画书去学校,但我们家是可以看漫画书的,比如我的孩子从看《大中华寻宝记》《赛雷三分钟漫画中国史》,再过渡到看《手绘中国历史大画卷》《少年读史记》和《中国通识》。
晴天妈妈:很多家长担心孩子的阅读面太窄,只看老师推荐或课标书单,怎么看待孩子阅读广度的问题?怎样的阅读算“有效阅读”?
刘称莲:每个孩子的特点不同,但他们都有强烈的好奇心,仅靠读必读书目是无法满足这种求知欲的。因此,家长需要用心引导孩子拓展阅读范围,但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循序渐进,如果孩子的阅读量有限,也要尊重他们的节奏,不必焦虑或与他人比较。至于如何“有效阅读”,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对一个孩子有效的书,对另一个未必适用。阅读的好坏或有效性,需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判断,不能一概而论。
晴天妈妈:在低年级和高年级阶段,家庭阅读应优先维护好阅读氛围、习惯和兴趣,在此基础上,是否需要根据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节奏和安排?
陈苗苗:阅读计划非常重要,就像国家的规划一样,需要明确目标和执行路径。以美国很多图书馆的“幼儿园前读完1000本书”公益活动为例,听起来困难,但通过合理分配时间和任务完全可以实现。例如,从三岁开始,每天读两到三本书,三年即可完成目标。制定阅读计划需要考虑总量、时长和效率,并通过具体的积累实现。例如,有家长在疫情期间每天与孩子读2-3本书,用书堆的高度直观展示成果。美国图书馆的阅读计划还鼓励深度阅读,一本书读十次也算十本,因为每次阅读都会带来不同的认知和感受,这种方式既积累了数量,也提升了阅读质量。有些家长可能自身不擅长规划,缺乏自控力,这样可能会耽误孩子的成长。
国家2035年的教育规划明确,要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强调创新人才的培养,这提醒我们个性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学校的必读书单是共性参考,但家庭教育需要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灵活调整。例如,小学阶段的孩子如果能力允许,可以提前阅读初中阶段的经典书籍,如《红星照耀中国》或《简·爱》,针对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弱但理解能力强的情况,也应鼓励提前阅读。
此外,阅读规划还能促进和干预孩子的个性发展。有的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弱,有的孩子太任性,这些都可以通过个性化的阅读规划进行干预,帮助孩子在性格上获得平衡。所以阅读规划不能只注重数量,而要兼顾深度。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和兴趣选择书籍,定期带孩子选书,让他们自主探索。我的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我带他去书店,他在看冯唐的《成事心法》,说明他当前可能在关注自己的情绪管理,需要获得一些人生策略方面的帮助。所以,对于阅读规划,一方面要了解提升孩子阅读的核心素养是什么,另一方面需要家长需结合孩子的特点,以个性化的方式实施阅读计划。
语文新课标改革强调广泛阅读与深度学习并重,使阅读成为孩子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支柱。家长应明确阅读应贴合孩子的成长阶段与个性特点,在数量的积累之外,更需注重深度阅读,以培养核心素养。家庭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激发,以及家长自身的坚持和引导,都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
关于语文新课标改革后如何有效阅读的更多探讨,请持续关注腾讯新闻《成长晴话》栏目,欢迎在评论区交流你的思考。
如想了解更多腾讯新闻知识官晴天妈妈的育儿分享,也欢迎关注她的主页浏览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