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相岩屋毅在完成访问后离开北京,但在临行前,他送出了一份请柬,邀请王毅访问日本,中方当场点头同意。那么,这次访问达成了怎样的共识?又有什么现实意义?
中日关系经过多年波动,终于在2024年年底出现了积极的变化。对许多人来说,这种变化或许来得不易,但却无疑让人看到了两国关系新发展的曙光。据报道,日本外相岩屋毅于12月25日凌晨3点半抵达北京,这也是他自出任日本外相以来首次访问中国,时间恰逢西方的圣诞节,显得别具一格。
而外交部通稿显示,在会谈中,王毅外长提出了六点具体的意见,其中包括:校准战略认知、加强沟通对话、加强合作共赢等方面,目的就是通过落实这些意见,全面推进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
另一边,岩屋毅在回应时也表达了积极的态度。他表示,日方愿与中方共同增进互信、加强合作,尤其在双方历史问题、台湾问题等敏感议题上,日方将继续在这些领域寻求共识。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岩屋毅重申了日本尊重中方立场的态度,而在历史问题上,也继续秉承“村山谈话”明确的立场,表示深刻反省并致以诚挚道歉。
最引人关注的,还是中日两国在福岛核污染水排海问题上的分歧。王毅在会谈中再次明确中方反对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立场,要求日本履行国际义务,并提出建立长期国际监测机制的建议,确保对该问题的透明度。这一议题在两国关系中始终是敏感且棘手的,但双方还是通过对话表达了在该问题上达成共识的愿望。
会谈结束时,岩屋毅还向王毅递交了一份“请柬”,邀请王毅明年访问日本。这一举动可谓是中日关系再进一步的标志,表明双方希望通过实质性的高层交流,推动双边关系朝着更加稳定和健康的方向发展。王毅也表示积极回应,双方都期待在未来的外交往来中进一步加强合作。
目前来看,这次访问的意义不仅在于两国高层的会晤,更在于它传递了中日双方在处理敏感问题时的务实态度。在过去的一年中,中日高层互动增多,尤其是11月中日两国领导人在APEC峰会期间的会晤,释放了积极的合作信号。此次岩屋毅的访问,正是落实两国领导人共识的体现,进一步加深了两国在政治、经济、人文等领域的合作。
从历史角度看,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充满了波折,但也充满了机遇。50年前,“乒乓外交”打破了中美之间的僵局,日本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而今天,日本外交再次面临着历史的考验,岩屋毅在访问前曾明确表示,自己是田中角荣的弟子,决心继承并发扬当年推动中日关系正常化的精神。显然,这种历史传承为中日关系的未来增添了不少信心。
当然,历史问题仍然是制约中日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王毅外长提出,要“以史为鉴、不忘初心、排除干扰、汇聚共识”,这不仅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展望。岩屋毅此次访问中,虽然再次表达了日本的反省和歉意,但仍然需要更多的实际行动来回应中方的关切。
就像那句老话,中日两国是“搬不走的邻居”,中日关系不应仅仅基于短期的外交利益,而应立足于长远的合作基础。尤其是在当前全球局势不确定的背景下,稳定的中日关系无疑将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重要影响。
总的来说,这次中日外交互动,既体现了双方对于两国关系的重视,也表明了双方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寻找合作与发展的决心。未来,随着两国间的高层交流不断增多,务实合作的领域也将不断扩展。就看在这个过程中,日方究竟能不能“言行合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