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生产、生活需要等原因,近些年在农村出现了一些“新”村,这些“新”村既包括相邻的小村合成一个大行政村,也包括在农村建起来的社区,当然还有异地重建村。笔者近些年在乡村采访时发现,在给这些“新”村取名字时,不少名字文气太重,用类似馨安、祥和、富强、和顺之类为名的,还真不少。
中国北方农村的村名,很有规律可寻。地形地貌加上姓氏便是村名的,占了一大部分。如马家河、陈家沟。以地面特有的东西,如树、桥、寺等为村名的也不少,如白杨村、寺东村。一个村的手艺、生意,也可以拿来做村名,类似簸箕李、豆腐张、铁匠杨便是。驻过兵的,叫营,如许家营;放过战马的,叫场,如演马场。
诸如此类的村庄名称,成为北方农村的特有文化。哪怕没去过一个村,听到村名,心里便先有了这种文化带来的画面。一个村名中有“河”字,村子往往建在河边;有“山”字,建在山坡;有“沟”字,建在沟底;有“柳”字,村里有或者曾经有大柳树;有“寺”字,附近曾经有过寺庙……诸如此类。
一户之家或一群人远道而来,选择一个地方落户,最首要的是有荒地可以开垦出粮田,有水可浇庄稼,有山可提供柴草,至于为定居点取个什么名字,主要是根据他们能看到什么。这种看似随意取的村名,却形成了特有的乡村地名文化,让一个人哪怕只听到村名,就想到山想到河,想到最早落户的人家可能姓什么,想到村中可能还存在的大槐树。
在笔者走过的数以千计的传统村庄中,很少看到类似“幸福”“永和”等带有期望含意的村庄名称。不取这种村名,不是先人心里没有期望,而是把期望放在心里,没觉得有了这样的村名就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好日子是靠一代代人的努力换来的。
笔者觉得,在给“新”村取名字时,应当考虑到乡村地名特有的文化,“文气”一点不要紧,但别太“文气”,“文气”过了,当地农民会觉得别扭。而带有姓氏加河沟山岭的村名,更有乡土气息。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评论员 孙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