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锦 |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77-980场)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77场

 经济史工作坊 

图片
图片

主讲人:

魏金霖(香港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

Banking and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主持人:

赵一泠(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赵留彦教授、郝煜长聘副教授、年永威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李波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魏金霖首先介绍了本研究的出发点。以往一些观点认为,工业革命期间银行的作用不大,但对于企业的资金周转很重要,然而尚无定量的证据来对此进行系统的检验。他的研究则试图利用英国乡村银行主要向借款者提供短期贷款的历史背景来检验这一观点。

随后,魏金霖概述了研究的历史背景。从17世纪到1852年,英国的专利制度总体保持不变。在当时,申请专利是一项花费颇高的活动,但也已经形成了一个活跃的专利交易市场。在金融中介方面,英国的乡村银行相对其他类型的金融中介而言,体量较小且易受流动性冲击的影响,其业务主要是通过票据贴现和透支向客户提供短期信贷。他还通过具体案例说明,乡村银行提供的短期信贷成功地帮助企业存活,从而使企业能够继续申请专利。

接下来,魏金霖介绍了研究的实证结果。利用双向固定效应回归,回归结果表明当地的乡村银行越多,则专利的申请数量越多。进一步利用交错双重差分法后,结果显示,当地出现第一家乡村银行后,大约经过20年银行会开始对专利申请产生显著的影响。此外,为了排除内生性问题,研究还利用历史上的邮镇和货币量M2的交乘作为乡村银行的工具变量,结果依然稳健。在机制部分,本研究发现了若干影响渠道,包括当地乡村银行通过和其他地区银行的网络联系、银行更多资助制造业、银行降低信贷约束、银行提供更多现金流,这些都最终促进了专利的创新。

最后,与会师生就研究的其他问题与魏金霖进行了丰富的讨论交流,包括短期信贷和中长期信贷的不同作用、乡村银行的历史特点等。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78场

 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 

主讲人:

曹思未(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

莫家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主题:

利益分享与跨区合作新机制:基于“飞地经济”模式的研究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杨汝岱教授、田巍长聘副教授、刘政文助理教授、吴群锋助理教授,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王歆助理教授、徐铭梽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薛思帆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曹思未通过以财税和GDP分成共享为特征的“飞地经济”实践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了“飞地经济”在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中的实践效果。他首先从博弈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在财政分权和官员晋升体制下,如何通过利益分享与官员晋升激励的相容性来激励地方政府开展跨行政区经济合作。接着,曹思未以县为研究样本,采用堆叠双重差分方法来识别“飞地经济”新模式对县经济发展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飞地经济”新模式能够使县人均GDP提高4.7%,平均灯光强度增加6.8%。他通过机制分析进一步发现,“飞地经济”通过增加资本流入、减少重复建设、提升比较优势和降低恶性竞争,从而推动经济增长。此外,曹思未还发现,基于税收和GDP的双重利益分享机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大于仅基于税收或GDP的单一分享机制,且“飞地经济”对产业分布相对均匀的县的激励效果更为显著。他指出,利益分享作为一种跨区域合作的新机制,为我国加快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推广“飞地经济”模式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战略提供了启示。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79场

 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经济学工作坊 

主讲人:

胡文涛(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博士生)

讲座主题:

Optimal Design of Fixed and Variable Costs in Peer-to-Peer Insurance with Heterogeneous Risk(具有异质性风险的P2P保险中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的最优设计)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郑伟教授、贾若长聘副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冯润桓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魏丽教授、陈泽副教授等

讲座内容:

P2P保险是一种近十年新兴的保险模式,其特殊之处在于“双层结构”。从风险角度来看,“双层结构”体现在轻度和中度损失由共同基金承担、超出共同基金风险承受能力的重大损失由保险公司承担;从成本角度来看,“双层结构”体现在固定成本由保险条款决定、可变成本由损失分摊决定。因此,当参与者的风险水平、风险厌恶程度存在异质性时,如何分摊固定成本和可变成本才能兼顾公平和效率、如何设计共同基金的规模才能平衡保障水平和保险费率,是P2P保险在进行产品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胡文涛分享的研究构建了异质性风险条件下的P2P保险理论模型,研究保险公司的承保行为和参保人的风险共担机制。作者将个体的参保成本划分为用于团体保障的固定成本和用于损失共摊的可变成本,进而推导出不同风险水平个体P2P保险产品的最优比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共同基金的最优规模。研究表明,随着风险厌恶程度提高,固定成本的占比增加,可变成本的占比降低。研究在求解最优化问题时采用了均值-方差模型,尽管这一分析框架在学术和实践被广泛应用,但其是否适合处理异质性问题问题仍有待商榷。

在报告过程中,与会师生围绕互助与保险的异同、理论模型设定的合理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交流。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80场

 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 

图片

主讲人:

陈佳(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

讲座主题:

Does Market Transparency Reduce Information Production? ——Evidence from Bond Analysts(市场透明度是否会降低信息生产?——来自债券分析师的证据)

主持老师:

王熙(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王一鸣教授、王法预聘副教授、刘蕴霆长聘副教授

讲座内容:

陈佳表示,使用公司债券市场交易信息分阶段发布的自然实验,会发现当市场透明度提高时,私人信息生产减少。信息生产的减少体现在债券分析师报告的数量减少、每份报告的页数减少以及文件大小缩小。公共披露的增加导致债券价格的延迟减少,债券价格更接近随机游走,且在债券分析师报告或信用评级变动后,债券回报的漂移期缩短。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增加公共披露会挤出私人信息生产,但它对定价效率产生了积极的净效应。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三校联合工作坊。2022年下半学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合力打造了“经院-全健院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2023年9月新增“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工作坊”,10月新增“数字经济工作坊”,目前学院共有12个工作坊开展活动。    


截止2023年底,工作坊共举办了811场活动,其中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2020年举办了82场活动,2021年举办了204场活动,2022年举办了173场活动,2023年举办了225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