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李鬼网站”必须斩草除根

仿冒诈骗类网站要从严从重查处,而且必须从根上铲除。

图片

仿冒教育部学信网

  云南网评论员 许芸翡 

  近日,据网信中国官微消息,中央网信办举报中心依法受理处置518个仿冒诈骗类网站平台。其中,涉及仿冒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政府机关类网站平台279个,仿冒中国石化、中国一汽、国家电网等国有企事业单位类网站平台83个,仿冒腾讯、抖音、TCL等民营企业类网站平台41个,仿冒《现代大学教育》《暨南学报》《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等期刊杂志类网站平台115个。

  仿冒诈骗类网站一是骗,二是牟利。从受理处置情况来看,涉教育、财税、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依然是重灾区,上述领域社会公众关注、讨论、传播度较高,不法分子便打着“金融投资”“退费补贴”“消费充值”“证件办理”“期刊征稿”等幌子,仿冒有关部门、单位官方网站平台,窃取公众信息,实施诈骗活动,影响政府部门公信力,侵害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中央网信办年底集中通报处置仿冒诈骗类网站,既是对不法分子再敲警钟,也是提醒公众注意甄别网络信息。

  在信息过载的当下,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的特点更为显著。公众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足不出户便捷处理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大部分事务,让技术改变生活成为现实。然而,高度依赖、捆绑于网络,公众的信息泄露,稍不注意便掉入互联网“陷阱”。仿冒诈骗类网站就是亟须整治的一个互联网毒瘤,它的存在挤占了真实信息的空间,且还不怀好意进行诈骗,公众又难以辨别,进一步加深了上网风险。再者说,这些假冒网站很大一部分是冒充有关部门的官网或者媒体发声。在当前舆论场中,一旦有人拿着“有关部门官网截图”“媒体报道截图”等信息传播、炒作,必然会煽动公众情绪,即使辟谣及时也浪费了公共网络资源,折损政府部门权威和公信力。仿冒诈骗类网站危害网络清朗、人民财产安全,必须从严从重查处,而且要从根上铲除。

  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好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筛查手段。很多仿冒诈骗类网站为了躲避审查和监管,特意将服务器设置在境外,而且针对特定主体传播,隐蔽性很强,导致了传统的监管手段无法捕捉到,也是目前治理中存在的困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即使服务器在境外,相关的网页维护、运营、操作等流程不可能全部都在境外,也不可能毫无蛛丝马迹。此前,就有媒体曝光花几百元甚至上千元,半小时内就根据要求完成仿冒诈骗类网站页面的设计,与原网站相似度近乎100%。因此,相关部门要形成合力,总结受理处置的相关案例,动态调整治理方案,再辅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筛查手段,顺藤摸瓜,逐步击破,铲除其生存空间,仿冒诈骗类网站也就能处理得干干净净。

  另一方面,相关部门要普及鉴别网站真伪知识,帮助公众避雷。可以通过新媒体产品或者线下讲座,结合最新案例给公众进行宣讲,提高公众的甄别、鉴别能力。当然,作为普通公民,对于网络信息也要多留个心眼,特别是涉及个人信息,不能盲目轻信,更不要情绪化传播未经核实的信息,做一个理智清醒的“互联网人”。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