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读传家,以文赋能”迎春展开幕

刀耕火种,而有五谷丰登;丰衣足食,而有诗书礼乐。

中华文明,厚植于璀璨的农耕文化之上,时至今日,农耕文化依然是富丽的瑰宝。12月27日,“耕读传家,以文赋能”迎春展在上海市松江区云间会堂文化艺术中心拉开序幕。本次展览由上海农业展览馆主办,旨在陈列中华文明数千年来耕读传家的样貌,以唤起对农耕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通过深入挖掘农耕文化内涵及价值的,以农耕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赋能新时代乡村的美好生活。

图片

作为展览的一大板块,农耕文化展示区首先展示了作为江南农耕文明代表之一的上海,从五千多年前的崧泽文化时期,一直到近现代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古代的农具谱,一直到近现代的犁耙、缅刀……农具的变迁,记录着先民与自然共生的勇气、毅力与智慧的体现,记录着一代代人承前启后、鼎故革新的历程。

与此同时,展区还展示着以黄道婆为代表的江南纺织业的发展历程。黄道婆是元代上海松江乌泥泾人,她改进了棉花的“捍、弹、纺、织”工具、工艺和技术,推广了碾轴代替手工去籽和大弓弹棉,掀起了被海内外学者称誉的持续数百年的“棉花革命”,从此棉布取代麻布成为最主要的衣料。展区内展出了黄道婆改良的纺车和练塘土布,一同展出的“十六耕织图”,也勾勒出江南农耕文化男耕女织的底色。

图片

图片

种子是农业的命脉,此次展览一整面的“种子墙”上,陈列着上海培育出的水稻良种。比如“沪软1212”是由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所于2018年育成的早熟晚粳类型优质软米新品种,当年便荣获首届全国优质粳稻品种食味品质鉴评金奖。松香粳1018则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松江大米”的专用品种。这些良种,代表着上海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上的努力与成就。

图片

图片

感受完文、图、影、音描摹出来的农耕文化的轮廓之后,在文创赋能展示区,观众将通过更直观的方式与农耕文化接触、互动,更深入地体验到农耕文化的神韵。

展会期间,结合“耕读传家,以文赋能”主题,拟于2024 年 12 月 28 日(周六)、2024 年 12 月 29 日(周日)和2025 年 1 月 1 日举办有关互动体验及特色农产品制作品尝活动,邀请市民深入体验农耕文化。现场将教授观众体验从麦穗到麦杆画、练塘的茭白叶编结技艺和练塘奘糕等优质农产品,让观众在亲身体验中增强对农耕文化的认同感与传承意识。

金山麦秆画,以其线条和拉毛为主的独创技艺而闻名,利用麦秆天然的纹理和光泽,通过熨烫、染色、选材用色、运刀切贴等复杂工序,追求刚柔相济的艺术效果。在互动体验课上观众可以用自然馈赠的麦秆,亲手打造一幅象征着上海精神的“白玉兰”。

图片

图片

作为上海代表性的非遗技艺之一,焋糕承载着江南人的记忆与味道。“焋”在宋代《集韵》解释为“实米于甑也”,在明代《字汇》中称“今炊粉糍,谓之焋糕”。焋和撞同音,做糕时的敲打撞击声场面相当热闹,故取名为“撞糕”,古人又因撞字不雅,创造了“焋”字,古人对焋糕制作极其讲究,对稻米的选择十分严苛。而在文创赋能展示区中,观众将可以体验到,从一粒大米到一块焋糕的完整过程,感受到传统手工艺带来的趣味与魅力。

图片

练塘的茭白叶编结技艺,集竹编织、柳条编织、席草编织、蔺草编织、稻草编织技艺演变而来。在文创赋能展示区,可以体验到用一把老虎钳,一把剪刀,几缕钢丝,一束茭白叶,几件简单的工具和材料,如何编织出造型精美的扇子、杯垫等生活用品,葫芦、新年吉祥物及各类小动物等工艺挂饰摆件。

图片

此外,金山农民画、绒绣等也各自妙趣横生。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农耕文化的巧思与智慧,农耕文化的引人入胜之处。而这些妙趣巧思,让观展者在这里找到传承这份优秀农耕文化的认同感。

图片

在“耕读传家,以文赋能”迎春展的展陈区内,展示着土地带来的温存,展示着农耕技艺所代表的智慧,展示着稻、黍、稷、麦、菽之中,孕育磅礴文明的伟大力量。这些传统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始终是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最肥沃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