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狙击,小语种遭遇“冰火两重天”?

全文3851字,阅读约需11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中国入境游市场持续火热,小语种导游需求激增,但外语专业却在高校面临“遇冷”。

02今年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报名交费考生达31.78万人,同比增长超过45%,其中外语类报考人数激增。

03然而,多所高校陆续发布专业调整情况,宣布将暂停外语专业招生,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

04专家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将对外语专业构成挑战,但翻译工作仍需要人类情感和创造力。

05为应对挑战,高校推出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增的“外语+专业”双学士学位项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上千万外国人正在涌入中国。今年以来,在入境游政策频传利好的背景下,中国入境游市场持续火热。


国家移民管理局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11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


以“China Travel”(中国旅行)为标签的单支视频,在YouTube平台上播放量最高突破8000万次,TikTok视频总播放量近10亿。乃至“周五下班去中国”成为境外社交媒体的新热词。


“中国游”的火爆背后,小语种导游赚得盆满钵满。但在高校,外语专业尤其是小语种却是另外一番境遇。



作者 | 徐美娟

 编辑 | 蓝精灵

题图 | 视觉中国



“最忙的时候连续一个月没有休息。”张家界的英语导游麦子告诉橡树实验室。


“收费基本上在800元-1000元左右,是中文导游的2-3倍。”葛佳(化名)目前是一名大四的西班牙语在读生,去年考取了专业对口的小语种导游证,今年在重庆做起了小语种兼职导游。


中国入境游市场的火爆,点燃了对外语导游的需求,尤其是小语种导游。


成都导游协会相关负责人在接受央视财经采访时表示,这几个月小语种导游咨询量,大概增加了5倍。


然而矛盾的是,大量的外语导游人才需求之下,外语专业却面临“遇冷”。一边是招生不足,一边是高校不断裁撤相关专业。


外语专业曾是培养各类外交、翻译、跨文化交际人才的主力军,尤其改革开放以来,外语专业蓬勃发展,成为中国大学中分布最广、在学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如今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却面临AI的狙击。


外语专业缘何“遇冷”,还能否“回暖”,未来如何求生?



01

一重天:

入境游带火小语种导游



“西班牙语导游,日入四位数的副业。”今年10月,赵文钰在北京带一个墨西哥游客团跑了四天后,在自己的小红书账号“Nadia木兮”开心地发布了这篇笔记。


图片


笔记中,赵文钰展示了自己三天的收入,近4000元,含翻译佣金(按8小时算)、加班费、小费、食宿报销等。


赵文钰现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西班牙语专业上大四。她告诉橡树实验室,自己去年去墨西哥做了一年交换生,在当地做了一些接待国人的地接工作,今年回国后,随着中国入境游市场的火热,开始做起了兼职导游。


同样,在重庆就读西班牙语的大四学生葛佳也在今年做起了小语种兼职导游。


葛佳告诉橡树实验室,冲着日薪高、可以练习口语和积累经验提高职场竞争力,她在今年9月份了“第一单”,接待了来自巴塞罗那的游客。


“收费基本上在800元-1000元左右,是中文导游的2-3倍。”葛佳去年还考取了专业对口的小语种导游证。


今年以来,中国不断开启入境游的“免签利好”,刺激了入境旅游的热情。


国家移民管理局最新统计显示,今年1月至11月,全国各口岸入境外国人2921.8万人次,同比增长86.2%,80%以上人员临近期限届满才离开。


在这股来华旅游热潮中,小语种导游成为了稀缺人才。


“大家普遍认为和外国游客交流,用英语就足够了,但其实不是的。以西语和法语为母语的国家,他们对于英语的熟悉程度可能跟我们对英语的熟悉程度差不多,所以用他们的母语跟他们交流能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中国的本土风情。”


赵文钰告诉橡树,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人口数量和以西语、法语为母语的国家人口数量,差别没有大家想的那么大,但现在很多机构并没有提供相应的小语种导游官方服务,造成了市场缺口很大。


事实上,在我国,包含小语种导游在内的外语类导游人才都比较紧俏。


2023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0501号建议的答复中表示,在现有约65万持证导游中,中文导游占比约93%,英语导游占比约6%,其他语种导游占比约1%。


“现在每天都在带团。”麦子读的英语专业,作为土生土长的张家界人,今年毕业后选择了留在张家界做英语导游。


张家界现在是旅游胜地。12月17日,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称,全面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10天),同时新增21个口岸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


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口岸作为此次放宽优化过境免签政策新增的21个口岸之一,也让张家界迎来了更多的外国游客。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张家界荷花国际机场共迎来境外航班3681架次,比2023年同期增长1.56倍。


得益于入境游市场的火热,今年我国导游的报考人数大涨,尤其是外语导游。


数据显示,今年的全国导游资格考试报名交费考生达31.78万人,同比增长超过45%。其中,外语类报考人数更是实现了激增。以福建为例,今年外语类报名考生531人(涵盖英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朝鲜语),同比增长超180%,另外,海南外语类考生同比增长超90%。



02

二重天:

多所高校裁撤外语专业



矛盾的是,外语导游人才紧俏的情况下,外语类专业却越来越“冷门”。


今年以来,国内多所高校陆续发布专业调整情况,宣布将暂停外语专业招生。


7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宣布停止俄语笔译、意大利语口译等多个小语种专业的硕士招生;5月,济南大学《2023年专业调整情况》显示已停招朝鲜语、德语专业,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24年我校停招专业情况》显示2024年英语专业暂停招生。


图片


在此之前,有数据统计,根据教育部公布的2018年至2022年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在过去5年间,至少有101所本科院校撤销了外语类专业。


其中,日语、英语、朝鲜语专业为撤销学校数量最多的专业。


与此同时,许多外语专业的高考录取分数线和位次也呈现下滑趋势。


以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西班牙语为例,其在重庆的历史类普通类提前批分数线,2024年最低分为513分,最低分排名12268;2022年最低分为520分,最低分排名9382;2019年最低分为577分,最低分排名3633。


北京语言大学的葡萄牙语在北京的理工提前批次录取分数线也在下降,其2019年最低分为636分,最低分排名3606;而2024年其最低分为592分,最低分排名12263。


上述两所高校,收分都在呈逐年下降趋势。


除了中国,其他国家的高校也在撤销外语专业。


以韩国为例,今年,韩国德成女子大学决定从明年起,不再招收法语和德语两个专业的学生。


对此,央视财经报道显示,校方表示此举是受学生人数减少、智能化时代教育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


数据显示,韩国全国四年制大学的语言专业的数量五年间减少了五分之一,同一时期,语言专业的入学人数也减少了18%。


事实上,今年我国多个高校出现了小语种专业招生不足的情况。


7月,在湖南教育考试院发布的《湖南省2024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提前批(非艺术类)征集志愿国家任务计划》中甚至出现了北京大学。据悉,这次北大补录的专业是A51专业组,专业分别是俄语和朝鲜语。


橡树实验室注意到,就业率低也是外语专业被撤销的原因之一。


以安徽省为例,其高校外语专业曾因就业率低被红牌警示。


在《安徽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3)》中,毕业去向落实率相对较低的21个本科专业中,德语位列其中。


而在《安徽普通高校本科专业布局和需求分析报告(2021)》中,初次就业率相对较低的20个本科专业中,包含朝鲜语、阿拉伯语、英语(翻译)。


2022年,安徽省发布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宣布“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


方案指出,要完善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制度,健全学科专业退出机制,对需求不大、水平不高、效益不好的学科专业实行限招、隔年招生、停招等措施。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办学水平低、脱离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点予以退出。



03

如何解局:

AI狙击下,外语专业这样求生



不可否认,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当下,外语专业将面临诸多挑战。


央视财经此前的报道中提到,有分析认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社会对语言工作者的需求下降,尤其是外语专业和翻译工作受到直接冲击。外语的学习必要性受到质疑,在部分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教育中,外语类专业或将面临AI严酷的挤压。


而据此前中国翻译协会发布的《2024中国翻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经营范围中含有“机器翻译与人工智能翻译”业务的企业数量迅速增长,由2022年底的588家增长至2023年底的839家。


与此同时,2023年,翻译企业“外译中”业务相比2022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外译外”业务占比自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相较2022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


此外,各高校分别有27.4%和29.9%的BTI(翻译本科)学生和MTI(翻译硕士专硕)学生毕业后离开了翻译或相关行业。


那么,外语翻译究竟会不会被AI取代?


对此,赵文钰表示,翻译分为笔译、听译、陪同口译等,其中笔译最容易被AI取代,且目前市场上的很多AI在这方面已经做得很好了。


但她认为听译和陪同口译是完全不能够被AI取代的,以外语导游为例,作为陪同口译中的一种,这之中除了翻译之外,更需要体现的是人文关怀。“旅游是为了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与人产生接是很重要的一环,而不是单纯跟机器对话。另外,AI目前的答案都是预设好的,比较冰冷、刻板,缺乏临时反应能力,也难以实现情感互动。”


葛佳对此表示认同,“人工智能会代替笔译,但不会代替小语种导游。”


她认为,首先小语种的机器翻译质量不算很高,因为样本训练很少;其次,导游服务就是需要给客户提供情绪价值和陪同服务,工作重点在于陪同旅游,增强体验感,而不是单纯的翻译,更是一种社会交际活动。


事实上,针对外语专业“遇冷”的情况,2022年起,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部分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通知》中提出:鼓励高校培养“小语种+”复合型人才。


近几年,许多高校也已经推出了外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今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增了9个“外语+专业”双学士学位项目,包括“商务英语+法学”“德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法语+国际经济与贸易”“俄语+国际经济与贸易”“西班牙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意大利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日语+国际经济与贸易”“朝鲜语+金融学”等。


去年,北京语言大学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开设阿拉伯语(涉外石油人才实验班)联合学士学位项目,培养精通阿拉伯语和石油工程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生毕业可获两校认可的学士学位证书。


“这使得外语专业学生可以成为‘文理混搭’的复合型人才,外语能成为任何一个学科的翅膀,让学生飞得更高。”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尚必武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谈到,我们所要做的不是在算法上同人工智能竞争,而是要发挥我们外语人得天独厚、无法替代的特长。


尚必武说,人工智能时代,可以把基础工作交给AI,但“译后处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等工作还是要交给HI(Human Intellig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