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的国度》
颜海英 著
商务印书馆
本书讲述了古埃及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动因,介绍了古埃及的神庙文化、墓葬文化、木乃伊肖像画及造型艺术,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奇特魔幻、引人入胜的古埃及。本书入选2024年7月“中国好书”推荐书目。
20世纪70年代,“图坦卡蒙随葬品环球展”在美国和日本掀起“埃及热”,2024年,上海博物馆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依旧观者如潮。
神秘而遥远,充满魅力也有太多的不解,古代埃及人的生活似乎永远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对我们而言,古代埃及是个沉默的世界。在一千多年前,古代埃及文明就凝结在时空之中,成为一具文明的木乃伊。那些形象生动的象征符号、特殊的思维和表述方式,随着一批又一批外族人的到来而渐渐沉寂,直至无人知晓。虽然希腊-罗马时期的旅行家们竭力想记录下古埃及宗教思想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但古埃及祭司们好像来不及向这些外来人留下什么告白,就匆匆地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古代埃及文明在得天独厚的环境中相对独立地发展起来,较少外部的挑战和竞争,因而也没有在向外传播的压力下形成系统的表述。时隔千年之后,在尘埃堆积中,有形的遗存已经面目模糊,而无形的精神更为玄妙神奇。
内巴蒙墓室的壁画,18 王朝,大英博物馆藏
时光之车在我们身后呼啸。两百多年来,探险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一步步走近古埃及,王陵、神庙、木乃伊……还有那些栩栩如生的“图画文字”,逐渐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然而,这并没有消除人们心中的疑问。当古埃及人的生活场景越来越全面地得到复原,当他们的文献逐一被解读出来,人们最关心的仍是这一古老的文明为什么会在历史长河中沉没?在这些奇异的习俗背后是怎样一个精神世界?是什么力量促使古埃及人不懈地架构通往来世之路,一次又一次地实践渡往彼岸的梦想,留下一个又一个“永久的居所”?等等。
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走进古埃及人的世界。我们的目的不是要数清金字塔上共有多少块石头,或者拉美西斯二世共造了多少个雕像,我们要试图去理解这些消磨掉了几千年时光的象征物所寄托的信仰、期待和愿望,去感悟古埃及人的精神特质。我们的探讨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古埃及文明因其古老而神秘,但并不因其古老而独特。研究古代社会和研究今天与我们有文化差异的其他社会是一样的,并没有一种文明的特质叫作“古老”。古埃及人具有与我们一样的智慧,也许我们拥有更多的知识,但知识不等于智慧。时空的距离会造成错觉,但不能掩去真实的存在。我们对古埃及人精神世界的复原也许是无限漫长的过程,却有无限接近真实的方向。
散视法下的物体
由于古埃及文明的中断,时间毁灭了许多的依据,以往的学者们不得不花费许多的时间、精力、热情在技术性工作上,以极大的耐心打捞淹没在岁月长河中的王名、朝代、事件,以至一砖一石、点点滴滴。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因此而“迷失”在其中,忽略了远古埃及也是个活生生的时代,充满了创造的活力和虔敬的激情。过多地关注“历史”,往往阻碍我们看到古代社会和文明的真实面貌。本书是在寻回“失落的”古埃及文明的同时,也把她当作“活的文明”而不是死的历史来考察。这里有人类早期的文字、城市、国家,以及古代最发达的来世信仰体系和金字塔与神庙营造的神圣空间,同时也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核心地带。写作这本书,是以近现代的考古材料为基础,以地理环境与宇宙观、金字塔时代、古典文化时代、帝国时代为脉络来探讨古埃及文明的起源以及发展动因。古埃及的神庙文化、墓葬文化、木乃伊肖像画以及造型艺术,在此均有体现,试图为读者展开一幅古埃及的全景图。
在埃及学的第一块基石——罗塞塔石碑发现超过两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的驱动力已不再是早期的探险与好奇,而是把研究文化差异当作消灭文化隔阂的手段,寻求人类文化共同之根。就像牛津大学的约翰·贝恩斯教授所说:“愿这本书可以唤醒读者的文化记忆,再现古文明的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