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深圳金融机构被罚没超1.2亿元,90余人被问责

全文2635字,阅读约需8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4年以来,深圳金融机构被罚没超1.2亿元,90余人被问责,其中银行系罚款总额超1亿元。

02个人罚单达到90余张,多人被“终身禁业”,监管问责常态化对金融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

03其中,信贷业务违规、财务造假是处罚的重灾区,部分理财子公司因“未能有效穿透识别底层资产”被罚款。

04另一方面,个人罚单数量达91张,主要缘由集中在财务数据不真实、贷款“三查”不到位、违规发放贷款等问题。

05《金融机构合规管理办法》新规将带来新的挑战,金融机构需有效防范化解风险保障自身健康发展。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与“金融重镇”5000亿级金融业增加值相契合,2024年深圳金融监管持续加码。日前,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分析金融监管部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及深圳监管局、人民银行深圳市分行等)面向深圳辖区的公开数据注意到,今年开始至12月下旬,上述监管部门对注册地在深圳的银行保险机构和深圳辖内的金融分支机构开出了超110张罚单,罚没总金额超过1.2亿元,其中超八成金额“贡献”自银行,最大一张罚单近7000万元。另外,个人罚单达到90余张,多人被“终身禁业”,这意味着监管问责的常态化,对金融从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金融监管“严”字当头。据南都湾财社记者观察,《金融机构合规管理办法》新规呼之欲出,对银行保险业的合规履职带来了新的挑战。落实合规管理办法要求,必将成为金融机构有效防范化解当前风险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金融机构在复杂市场环境和激烈同业竞争下保障自身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那么,开向深圳的逾110张罚单之中,有哪些领域是处罚的重灾区?2024年传递了什么样的监管风向?又给深圳业界的合规内控带来哪些反思?

图片

图片

聚焦1

“百万级”大单频现,

信贷业务违规、财务造假高发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统计,从今年以来到12月下旬,金融监管部门对注册地在深圳的银行保险机构和深圳辖内的金融分支机构开出了超110张罚单,罚款没收总金额超过了1.2亿元,“百万级”大单10余张。这些罚单呈现的特征和共性,值得留意。

具体来看,深圳银行系罚款总额超一亿,达到1.05亿元。罚单数量接近总量一半,达到51张,国有大行罚单数量为12张,股份行罚单数量22张,贷款业务仍是违规高发地。梳理来看,银行系的违法违规集中在发放信用贷款违规、个人经营性贷款“三查”不到位、违规发放个人消费贷款、采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涉房项目贷后管理不到位等。

其中,银行板块最大一张罚单指向了平安银行总行。今年5月,由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违规发放并购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等原因,该行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没收违法所得并处罚款合计6723.98万元

今年7月,广发银行深圳分行因贷款“三查”不到位、授信管理不审慎等原因,被深圳金融监管局罚款300万元,三名责任人被处罚。

城商行阵营,上海银行深圳分行今年8月被“十连罚”,罚没超500万,涉9名责任,其中多人为深圳分行重要板块一把手或支行行长。今年7月,珠海华润银行深圳分行因采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被监管部门罚没超230万元。

外资银行方面,今年8月,友利银行(中国)深圳分行同样因为采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被罚款130万元。

信用卡方面,总部在深圳的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因监测策略存在缺漏,刷卡资金流入非消费领域等原因被监管部门罚款50万元。

深圳保险系罚单数量也达到53张,罚款总金额超过1200万。保险板块的处罚主要原因当中,“财务数据不真实”“利用开展保险业务为其他机构谋取不正当利益”、“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费率”出现频次最多。

其中,最大罚单指向了平安产险。今年5月,由于电销业务给予或者承诺给予投保人、被保险人保险合同约定以外的其他利益;会计核算不准确等违规事实,平安产险被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合计罚款595万元

太平洋人寿保险深圳分公司因销售误导、虚构保险中介业务套取费用等问题被深圳金融监管局罚款118万元。时任深圳分公司副总经理在内的4名责任人被警告和罚款,其中个人最高一张罚款15万元,系今年深圳个人罚单金额之最

今年12月,华安财险因数据不真实、未按照规定使用经备案的保险条款和保险费率,被罚款100万元;一名高管被警告并罚款14万元。按照不完全统计,2024年以来华安财险和各地分公司因违规多次收到监管部门罚单,今年累计被罚金额已超500万元。

其它板块中,中国中信金融资产因高管人员未经核准履职等问题被行政处罚140万元

聚焦2

未能有效穿透识别底层资产

成理财子公司“重灾区

今年6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一批处罚信息,涉及多家理财子公司,“未能有效穿透识别底层资产”成为一个“重灾区”,也传递监管的新信号。

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看到,截至目前,‌注册地在深圳的头部理财子公司包括招银理财、建信理财和平安理财‌,上述三家都领到了罚单。

其中,招银理财因“未能有效穿透识别底层资产、信息披露不规范”被罚款850万元;建信理财也因为同样问题被罚款400万元

按照业界共识,“未能有效穿透识别底层资产”是指理财公司在管理理财产品时,无法准确识别和理解其所投资的底层资产的具体情况和风险。有何危害?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部分理财产品嵌套基金专户、信托计划、保险资管等产品,但理财公司可能在风险控制、合规性管理、信息透明度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无法准确评估投资风险,进而影响到投资者的权益。

实际上,上述大单背后,也表明理财监管的穿透性在加码。就在日前,监管部门对部分银行理财子公司、保险资管机构下发《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这既是信息披露方面的顶层设计文件,也成为各家资管机构的整改方向。 

聚焦3

个人罚单数量达91张,

深圳有6人被“终身禁业

监管问责的常态化,不仅对金融从业者提出更高要求,也对个人做出更严的处罚。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看到,从今年1月到12月下旬,金融监管部门对深圳银行保险从业者开给的个人罚单数量达到91张,占全部罚单的8成左右,主要缘由集中在财务数据不真实、贷款“三查”不到位、违规发放贷款等问题。主要问责方式包括警告,罚款和禁止从业。

值得一提的是,深圳有11人被禁止从业,主要来自银行系,他们阶段性或永久失去了在相关领域继续工作的资格。其中,被终身禁止从业者达到6人。

记者看到,时任珠海华润银行深圳福田支行行长周静静对深圳分行“采用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发放贷款负有责任”,被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

时任广发银行深圳分行营业部总经理郝毓忠对深圳分行“授信管理不审慎、内部控制管理不严负有责任”被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工作。时任该行深圳高新支行行长高海涛对贷款“三查”不到位负有责任,同样被“终身禁业”。

中国信保深圳分公司两位负责人因“利用职务便利骗取保险金”而终身禁入保险业。

深圳拓博保险代理实际控制人张大力则因“对拒绝或妨碍依法监督检查负有责任”被禁止终身进入保险业。

此外,原中国华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分公司总经理王哲被取消高管任职资格终身。

如果放大视线观察,按照业界不完全统计,仅2024年上半年,全国被禁止从事相关工作的银行员工就超过160名,其中约80人被终身禁业,而信贷相关业务是触发“禁业”的关键。

“禁业”到底意味着什么?和开除又有何区别?有法律界人士指出,“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与“开除”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金融监管部门关于从业人员的行政责任体系中,“禁止从事银行业(保险业)工作”是一种责任性质最为严厉的类型,而对于被终身禁止从事银行业的个人来说,这一处罚意味着个人在职业中无法再涉足相关金融业,对其职业生涯造成严重影响。相比之下,开除虽然也是一种严厉的纪律处分,但劳动者仍有可能在其他用人单位找到新的工作机会。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卢亮 实习生 李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