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发展全域旅游,逐步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柱产业。2024年,全年累计接待游客6870万人次、增长21%,实现综合收入522亿元、增长29%。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创崭新局面
六安市推进旅游业综合改革,坚持“全景式规划、全时段体验、全业态融合、全要素集聚、全领域覆盖”创新景区、度假区产品体系,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加强传承利用,让文化遗产焕发新活力、绽放新光彩。
推进六安汉代王陵等重点文化地标建设。推出“跟着文物普查游六安”“跟着文化遗产游六安”系列线路产品20余条。建设文物文创元素数据库,开发“六安游礼”“我把金寨带回家”等系列文创产品。组织“考古开放日”等特色历史文化研学游,8处景点列入省级守护红色根脉文物主题游径。
打造大别山农耕民俗文化展览馆、临淮泥塑艺术馆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体验点。组织20余个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全市28家4A及以上景区。创新举办皋陶祭典、大别山风景道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旅等品牌活动。
推出“跟着戏曲游六安”系列线路产品,创新举办庐剧音乐会、黄梅戏经典折子戏专场演出等活动,串联文翁研学旅游小镇、月亮湾作家村等景区景点。大湾景区采用“主场演出+快闪”相结合方式,承办全省“百场黄梅唱响百家景区”示范演出活动,打造主客共享新场景。大别山风情谷景区打造“花戏楼”,表演皖西庐剧、黄梅戏等戏曲,让景区更具“戏”引力。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
六安市把文化融合作为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以文化创意、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和全要素生产率,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
强化育人功能。弘扬红色文化,创排展演话剧《历史的天空》、民歌剧《大别山之恋》、校园红色剧《少年蒋光慈》等红色文艺精品。开发《八月桂花遍地开》等社教课程。持续开展“老区精神集中学习宣传季”等红色主题活动,连续举办七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等红色研学活动6000余场。金寨县革命烈士陵园入选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库红色基因库首批试点单位。
提升旅游价值。构建“研学大别山,行走的思政课”研学旅游品牌体系,金寨县、霍山县获评安徽省十佳红色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舒城县文翁研学旅游小镇等9家单位入选省级研学旅游示范基地,“少年中国梦 星火可燎原”主题课程荣获全省研学旅游课程设计大赛二等奖。迎驾春风研学营地与上海国家级“东方绿洲”研学营地达成合作,吸引上海师范大学第四附属中学等研学团队开展研学活动,年接待游客近30万人次。
丰富展示载体。依托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红色资源,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1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个。开发红色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数字创意产品,打造大型抗战实景剧《大别山传奇》、沉浸式红色演绎戏剧《立夏》、红色主题密室《红夜》等新场景。该市文化馆“红剧场”推出红色电影展映系列活动,该市图书馆设立红色文化专区,构建红色主题城市阅读空间。
聚力建设全国知名红绿交融文旅康养基地
六安市探索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城市休闲旅游、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研学旅游等产品供给更加丰富,走出了一条独具六安特色的发展之路。
打造“森林康养”新场景。挖掘、利用、整合大别山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康养度假旅游产品,打造长三角康养旅游目的地。创建省级及以上森林康养基地10家,中国森林氧吧2个。大别山(六安)悠然南山度假区被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单位,金寨天马等6个度假区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天堂寨等6地被评为安徽避暑旅游休闲目的地。
推广“食药康养”新产品。依托中医药等特质资源,发展康养旅游特色产业,推动石斛、灵芝等向旅游产品转化,推广米斛仙草糕、石斛秋梨饮等特色健康美食,开发中药汤浴、药膳等系列产品。获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1个、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5个。建成迎驾石斛馆等特色场馆,九仙尊石斛文博园、石斛小镇景区获评3A级旅游景区。
丰富“休闲康养”新业态。大力开发休闲观光旅游产品,建成迎驾汉驰航空飞行营地等4个低空飞行项目、莲花山滑雪场等2个冰雪旅游项目。霍山大峡谷等9条漂流夏日开漂,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安徽首个大别山溪降项目夏季接待游客1.5万人次。举办六安马拉松、全国山地自行车赛等大型体旅赛事,吸引超10万游客跟着赛事去旅行。
以乡村旅游为引擎推动革命老区全面振兴
游客到六安旅游,是在旅行中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旅程,也是老区群众广泛参与、有效融入、全面链接,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的过程。
农园变景区。优化全域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完成800个乡村旅游“微创意 微改造”点位提升。建成林水寨、符桥景区、梦乐帝巧克力小镇等一批以田园风光、农事体验为特色的农旅共生型景区,打造淮畔荷乡、美上心田等乡村旅游目的地。创建省级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基地”7个、“特色美食村”6个、“精品主题村”8个。
农房变民宿。实施“生态原味·乡宿六安”旅游民宿工程,培育“大别·乡宿”民宿品牌。盘活旧校舍、古民居、闲置农房等乡村资源发展旅游民宿220余家。全市现有精品民宿320余家,金寨县、霍山县荣获全省十大皖美民宿集聚区,金寨县听涧·不知周民宿荣获“全省皖美金牌民宿20强”,创建国家丙级民宿5家、皖美金宿8家、皖美银宿31家、“大别·乡宿”38家。
农民变管家。聚焦文旅产业共创共富、联农带农,引导群众参与到旅游产业链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举办民宿人才孵化班、民宿管家培训班等相关业务培训60余场次,开展客房管理、服务礼仪、新媒体运营、摄影摄像、咖啡制作等技能培训,参训人员5000余人。承办2期省级“数字木兰”女性民宿管家专项培训,新增专业民宿管家职业60人。六安市荣获全省民宿“早餐”专项技能大赛最佳组织奖。(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