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梁思礼:一腔热血 为国铸“盾”
科技日报记者 代小佩
“有人曾经问我——您从您父亲那儿继承下来最宝贵的东西是什么?我回答:爱国!”
说这句话的人叫梁思礼。
他是梁启超最小的儿子。他在天津饮冰室度过童年,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求学,学成后热切投身新中国建设,一步步成长为导弹和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并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
今年是梁思礼诞辰百年。为了纪念这位功勋卓著的科学家,“苍穹大业赤子心”——梁思礼院士百年诞辰纪念展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展出。
观众在“苍穹大业赤子心”梁思礼院士百年诞辰纪念展上参观。
从出生时的脚丫印到被日寇炸毁的南开中学,从留学美国的纪念照到珍贵的亲笔手稿……展览一共展出珍贵资料约300件,细致讲述了梁思礼的光辉人生。
在“苍穹大业赤子心”梁思礼院士百年诞辰纪念展上展出的梁思礼院士手稿。视觉中国供图
在战火纷飞年代完成学业
87年前的夏天,一声惊雷响彻天津大地,梁思礼平静的童年从此蒙上阴影。
1937年7月30日下午3点左右,正在海河边木垛上玩耍的梁思礼,突然听到头顶上空传来飞机盘旋的声音,紧接着一颗颗炸弹被投进了南开中学校园。烟尘滚滚,南开中学顷刻间化成废墟,目睹这一切的梁思礼,心中十分痛苦。
后来梁思礼辗转到耀华中学读书。从耀华中学高中毕业后,他在1941年随三姐梁思懿赴美国留学。
临行前,梁思礼的母亲王桂荃把买完船票余下的100多美元包好,揣进梁思礼的口袋,告诉他:“我能做的就是这些了,今后一切就要靠你自己了。记住祖国还在蒙难,学成了一定要回来报效国家。”
邮轮从上海出发,大约3个星期后,抵达美国旧金山。几经奔波,梁思礼到达位于明尼苏达州的嘉尔顿学院。
没想到,仅半个月后,太平洋战争爆发了。
战争中断了梁思礼与国内的一切联系,母亲想寄钱给他也不可能了。从此,17岁的梁思礼开始在海外独自拼搏。
因为一直心怀“工业救国”的理想,1943年,梁思礼从嘉尔顿学院顺利转入普渡大学,投身电机工程领域,专注于无线电技术与自动控制的学习。仅用两年时间,他就完成了所有课程,1945年,获得普渡大学电机工程学士学位。
随后,他进入美国辛辛那提大学深造,专注于无线电工程与自动控制两大前沿领域,并分别于1947年和1949年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
1947年,梁思礼在给国内好友的一封信中说,在美国的几年中,他无时无刻不惦念着祖国的老百姓。在信中,他写道:“我的机会是这样好,我则更应对没有机会的老百姓多负些责任。”
全身心投入导弹和火箭研制
1949年,梁思礼完成在美国的学业,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如果说父亲遗传给了我们什么,很简单,就是两个字——爱国。他给了我们一颗爱国之心。”他说,“我再也不走了,我要把一生奉献给祖国,为改变她贫穷落后的面貌,为她的独立、强盛、繁荣而奋斗。”为了新中国的导弹事业,梁思礼、任新民、屠守锷等一批海外归来的优秀科学家聚集到一起,夙兴夜寐、辛勤耕耘,成为我国航天领域的重要奠基者。
1956年,梁思礼参加了党中央、国务院主持的“十二年科技规划”的制定工作,参与起草了“喷气与火箭技术”(即导弹与火箭)部分。同年9月,梁思礼作为技术骨干被调入正在筹建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正式成立,梁思礼被任命为自动控制研究室副主任。
从此,梁思礼把全部身心都放在我国导弹与火箭的研制事业中。
1962年3月21日,是梁思礼无法忘记的一天。
这一天,“东风二号”首次发射任务失败。本该直入云霄的导弹,在空中画了一个大大的椭圆,摇摇晃晃落回地面。梁思礼和同伴们的心随着导弹发射失败跌入万丈深渊。
冷静下来后,梁思礼敏锐捕捉到了问题所在:“东风二号”用的控制技术与苏联导弹相似,该技术在发射时受地形因素影响很大。如果是在复杂的山地,搜索雷达必须跟着导弹“跑”,移动到朝向发射目标的位置。毫无疑问,这不可能满足实战需求。
在梁思礼的带领下,科研人员反复修改、试验,提出了控制系统的双补偿方案,使导弹命中精度大幅提高。1964年6月29日,在巨大的轰鸣声中,“东风二号”直奔苍穹,我国导弹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梁思礼说:“从个人历练来说,失败比成功更有启发、更起作用。正因为失败以后,做了大量工作,总结了经验,才使我们把坏事变成了好事,真正懂得应该怎样自行设计。”
1965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取消军队编制,改制为第七机械工业部。梁思礼被任命为第七机械工业部一院十二所副所长,并担任中近程导弹改进型号“东风二号甲”的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领导研制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惯性制导系统。
1966年10月,梁思礼参加了“东风二号甲”导弹与核弹头“联姻”的“两弹结合”飞行试验。导弹载着核弹头准确飞向落区实现核爆炸。这次试验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中国从此进入核大国行列。
为提升航天产品质量倾注心血
1976年至1978年,梁思礼再次被委以重任,成为“东风五号”远程导弹与“长征二号”运载火箭的副总设计师。
在远程导弹“东风五号”和“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研制中,他开创性地采用“平台—计算机”方案,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弹上计算机集成电路化等许多科学技术难题,大大提高了制导精度,使洲际导弹准确命中目标。为此,他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80年5月18日凌晨,由我国自行研制,凝结着梁思礼和全体研制人员多年心血的“东风五号”远程导弹,在酒泉发射基地(后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向南太平洋飞去。30分钟后,导弹准确命中目标,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1980年,梁思礼被任命为七机部一院(即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肩负起主抓航天产品质量的重大责任。次年,七机部更名为航天工业部,他又被委任为总工程师,同时担任通用测试设备的总设计师。
重任在肩,梁思礼将全部精力倾注于提升航天产品的质量与可靠性上。
梁思礼指出:“设计本身就决定了产品固有的可靠性。生产是按照设计的要求去做。如果图纸本身的可靠性水平就那么高,生产也无法提高。有许多表面上看来是生产质量的问题,仔细分析起来却是因为设计质量造成的。”
这一观点犹如一股清风。在梁思礼的启发下,航天质量管理理念提升了一大步:系统可靠性不能仅仅依靠检验和试验来获得,还必须从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方面加以保证。
梁思礼的同事评价,梁总的思想总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理念先进,又很“工程化”。
梁思礼倡导的软件工程化,对载人航天起到很大作用,使得神舟系列飞船的可靠性、安全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萧伯纳有一句名言:人生并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一支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烧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把它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梁思礼引用萧伯纳这句话时说:“我想,一个人一生对社会、对国家,应该回馈大于索取,这样社会才能前进,国家才能强盛。”
为了传承航天事业的火炬,自20世纪90年代起,梁思礼积极投身青少年教育与科普事业。他结合亲身经历向青少年讲述中国航天的精彩故事,激发了青少年对航天事业的热爱。
从第一枚导弹、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第一艘神舟飞船,梁思礼回国后和第一代航天人一起,白手起家,自力更生,使中国进入世界航天强国之列。“能为此奉献一生,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梁思礼说。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