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已逾古稀的农民,理论知识有限,就如何传承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谈几点粗浅的认知,不当之处请行家指正。
一、传承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要找准着力点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将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到如此高度是前所未有的,这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根本大业。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方方面面。以中医药文化为例,传承利用好了,具有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在与疾病作斗争中,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一套系统“辨证论治”的中医药文化,早已融入国人的血脉,融入百姓的饮食起居,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基因和宝贵的财富,是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
屠呦呦受葛洪《肘后备急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絞取汁”启发,研究提取青蒿素成功而获诺贝尔奖,挽救了世界上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
中医药在我国防控新冠肺炎中显示出独特功效,是疫情防控的保护神。事实重新证明中医药的科学性和可靠性,得到了世人的认同,“中医药”成为热门的话题,古老的医学重新焕发出生命力。可惜是没有很好的宣传普及和推广。
利用中医药的成功案例证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地传承、发掘、运用,务必找准着力点,将传统与现代有机地结合,予以弘扬光大。
本人从小热爱古医书古药书,是中医药古典直接受益者。在疫情期间,本人依据古方改良后,炮制了一服中药,用于自身和企业员工防治新冠肺炎。
20世纪60年代末,毛主席为了普及农村医疗,培养农民医生。70年代初本人曾在农村担任赤脚医生,从《本草纲目》得知,铁皮石斛具有“强阴益精,久服,厚肠胃”的功效,认定铁皮石斛具有重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出于谋生的需要,走上铁皮石斛人工栽培开发利用之路。目前仅我一家企业种植有4000多亩,解决就业千余人,每年缴纳税费2.5亿元左右。全国多个省份有识之士纷纷跟进。想不到,这一棵古老的小草,在全国引发了一个百亿的大健康产业。
几十年从业之余,我始终心存“守藏重于守土”的想法,见到古医药书就爱不释手,不惜重金,悉心收集积累了一大批古医书、古药书。所开发利用的铁皮石斛只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药典里的九牛一毛,中医药典籍中浩如烟海的古老配方,祖传经验方,潜藏着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任何个人开发利用都是有限的,需要倾国家之力,组织力量开展全面系统研究,找准发力点,引领全社会形成共识,共同呵护利用好中华优秀文化之宝藏。本人愿意提供50多年积累起来的典籍,与广大有志之士共同探索研究,利于华夏儿女的健康。
二、传承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重在启智教化
文化要强盛,教化是关键。教化,不是简单的断文识字,更重要的是开蒙启智,以教育人,以文化人。治国理政,关键是对人的教化、引导、管理。数千年来,围绕治国理政和人的教化问题,中华民族形成了积淀丰厚的诸子百家理论,以道家和儒家思想最为突出。
自然界变幻莫测,道家思想是祖先指导人类的生存法则。强调“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尊重自然规律,适时适可,不乱作为,鼓励人们清心寡欲,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
在个人修养上则有内涵丰富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核心价值观。鼓励人们注重个人道德修养,处事“中庸”,把握好度、恰到好处;处理人际关系以“和为贵”,“与人为善”,追求个人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诸子百家思想的精华,对于当代的治国理政和人的教化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现代社会中,道德颓废、丧失诚信、过度追名逐利、奢靡腐败等不良现象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传统优秀的道德教化不足。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不能烂,魂不能丢。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教育是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中华民族对孩子的教育有良好的传统:在教育方法上,重在点燃引导和开蒙启智;在教育内容上,重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培养,以文化人,德才兼备。
现在,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重控制和灌输,从小学一二年级起。早晨6点起床,晚上作业做到九十点,学生怨,家长恨,又无奈。现行教材中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太少,重知识轻心智,重科技轻人文,重分数轻能力。孩子走向社会,不是比拼分数,需要的是能力:优秀的品德,健康的人格,高效的办事方法,正确的自我认知和活跃的创新思维能力,要全才也需要专才。
中华优秀文化,千百年来遭受自损自毁。近现代从新文化运动开始,到“文革”,进一步摧毁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和传统价值观,再到市场经济重构的社会关系,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如果自己都要把它毁掉,别人还会相信吗?近代,西方许多先进科技文化传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无品格的文化买办”占领着话语讲台,认为中华文化什么都不好,盲目崇洋。如果文化巨变,只讲外文,不讲中文,只吃西餐,不吃中餐,只看西医,不看中医,这个民族就自己把自己灭了。
幼有所长、壮有所用、老有所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倘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被肤浅地认为只是写写毛笔字、画画水墨画,唱唱跳跳表演一些古装戏之类的娱乐活动——当然,毛笔字、水墨画和传统表演艺术也要传承发展好,但绝不能追求“短平快”,搞成热热闹闹的“文化快餐”,把文化当作“摇钱树”。那离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太遥远了。
贵难贱易,学好真的难,坏的不需教而行,这就需要教化和规范。
传承发展传统优秀文化,首先要从中文母语回归开始,进行全面系统的教化。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一个人言行举止彬彬有礼,自尊自信,就能得到他人的尊重敬佩。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国人的言行有教养,处理国际关系心怀天下、开放包容、相互尊重,才能得到世界其他民族发自内心的敬重佩服,自然也能收到“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的效果。
三、传承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要重内涵轻形式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挖掘和利用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朝着人类共同理想的境界前行。
遗憾的是,现在有的所谓专家,不注重系统研究古典的内在价值,重形式轻内涵,搞偏门,钻牛角尖。在一本古籍上找到几个错别字或发现某几本古籍上有抄错的地方,便大做文章,哗众取宠,有的甚至求出名去骗钱。有的只辨真假,不顾潜在的科学、文化价值。还有一些人,存在严重认知偏差和局限,对历代留传的工艺品、艺术品和古籍,认为是真迹的就很值钱,认为民间保存的既很难有真的也不值钱。他们未曾见过的、不是他们出土的、未见到过记录的,数据不合他们制定的标准,没有编造出流传有序的所谓依据,都不是真迹,不论内涵的利用价值,均斥之为赝品,应该砸掉烧掉。有的不懂装懂,自己不懂就当弃之。有的道听途说,听到一点就臆想揣测,随意放大。有的专讲假话,或做学术买办,唯外国专家是瞻,一幅古字画、一册古典籍、一件瓷器,国外专家讲真的,他们才敢跟着讲,自己毫无眼力和主见。给人想笑又笑不出来的滋味。现实是专家太多,有真知灼见、敢讲真话的知识分子罕见。颠覆文化的人很多,真正文化的传承者太少。这些半洋半土的所谓专家学者占领着舞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很难真正复兴的。最多也只是搞点热热闹闹而已。
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正确认识官方和民间各类各种藏品的意义和价值,科学识辨,理性研判,让这些凝聚着先贤智慧的精华得以传承,充分发挥其内在的功用。
四、传承利用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当政者重视
历史证明,当政者重视,是传统文化发展的首要条件,直接关系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向和质量。
遍看中外历史,轻慢书籍和毁灭优秀传统文化的,尽管也可以有所作为甚至大作为,不过这样的统治大多只能称雄一时。
识见深远,影响广泛的政治家,对文化都是重传承、好读书、善思考,有所创造、有所建树。周朝尽管有许多弊端,先后能存续800多年,系列的典章礼乐和道德规范是其文化思想政治基础,周文化是儒学的源头,影响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汉朝、唐朝、宋朝的繁荣发展,是文化气象的强大,制度、社会、管理、生产力都得以高度发展,政通人和,万邦来朝。明清中兴时期的几位皇帝无不文武兼修,《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影响深远。
毛泽东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同时,十分注重运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他的房间堆满古籍,《资治通鉴》是他一生反复持续研读的经典之一。
中华文化五千年,许多文化遗产被当政者毁、灭、藏,多少优秀文化典籍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特别是,近现代由于政局动荡,战争不断,文革破四旧,许多文化大典,流失散落,毁坏颠覆多,传承发展少。现在到了毁无可毁,灭无可灭了。财产的灭失可以再造,文化的灭失很难延续。
当务之急是收集并整理失散在世间的古籍精本和名贵艺术品,这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我们知道,泱泱大国,历朝历代都有一些有识之士在默默地搜集、暗暗地保护。但是,民间保管受经费和保存条件之限,损坏不少,真正的传承发展难。
当政者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利用,关键要有好的配套政策。没有好的政策配套,无法收集民间宝藏,要弘扬也找不到完整的根。这就需要优秀的文化人和热心者参与,制订出行之有效的政策。
只要政通人和、良策感召,江山代有人才出。这些聚天地精华、藏古今绝艺的瑰宝定能重见天日,其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定能如枯木逢春而发。
五、传承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分享东方智慧
生生不息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应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发挥它的作用,彰显它的价值。对于世界各国民众来说,面对纷繁复杂,观念迭出、信息爆炸的时世,生活和心灵亟待需一套促进内心平和的东方智慧。在解决日趋紧张的国际地缘政治关系中,我们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向世界传播“亲仁善邻、与人为善、讲信修睦、和平和睦、以和为贵、和而不同、以德服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展示东方智慧的解决方案,塑造可信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明向全球文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任重道远,还有九九八十一关要过。
(本文作者陈立钻系浙江天皇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知名浙商; 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