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游记·还礼非洲丨“袁隆平老师的脚印终于踩在了马达加斯加的土地上”

三湘都市报全媒体记者 曾冠霖 视频 宋科铖

在非洲的广袤土地上,一粒粒杂交水稻的种子,正在奋力向上生长。如今,一方鞋印,又将袁隆平院士的“种子”精神,印刻在了马达加斯加的泥土之上。从冈比亚农场主的感恩馈赠,到中国专家十七载的坚守付出,中非情谊在杂交水稻的叶脉间流淌。12月,三湘都市报记者万里奔赴非洲马达加斯加,实地记录中非“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的深厚友谊。

图片

【一份友谊】

一粒稻种,诞生跨越万里的情谊

2024年暑期,三湘都市报记者在非洲冈比亚遇到了一位农场主穆萨。他告诉记者,在中国农业专家的指导下,短短五年内,他的农场已发展成为冈比亚最大的农场,并且是当地首个实现全机械化的农场。

如今,稻香四溢,果实累累,穆萨委托记者将他种植的“非洲生产的杂交水稻大米”带回湖南,向袁隆平老师致敬。

记者将这段经历制作成视频发布后,迅速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榜。

“一粒稻种跨越万里抵达非洲,收获后又化作一份厚礼回到中国。”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无数网友,也触动了湖南雕塑家龙跃平的心弦。

龙跃平为袁隆平院士,创作过《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半身铜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全身铜像、《一粒种子》等艺术雕塑。他手里现在正收藏着一份《袁隆平先生的鞋印》的雕塑,“我想把这个鞋印雕塑送给非洲的朋友们,送到非洲最大的水稻种植基地那里去”。

这件鞋印作品,采用袁隆平生前下田穿过的雨鞋拓印而成,鞋印周围镌刻了他的“禾下乘凉梦”“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手迹,以及袁隆平夫人邓则亲自书写的“袁隆平先生的鞋印”字样。

“相知何惧路途远,万里犹似邻里间。这样一份轻便,又意义深远的雕塑,正好可以作为回礼,延续这份中非情谊。”龙跃平饱含深情地对记者说。

于是,记者再一次踏上跨越万里的非洲之旅。这一次要护送的是《袁隆平先生的鞋印》雕塑,目的地——马达加斯加。

【一粒“种子”】

鞋印雕塑不仅是友谊的象征,更是激励

12月,是马达加斯雨季的开始,大雨带来了充沛的水分,也带来了生机。这里是非洲最大的杂交水稻种植基地,当地还把中国杂交水稻的图案印在了面额最大的纸币上。

刚刚抵达马达加斯加伊瓦图国际机场,记者就接到消息,马达加斯加总统府粮食主权国务秘书塔西娅纳希望《袁隆平先生的鞋印》雕塑能够放在他们2025年筹备的展览馆中展出,“这个展览馆将像隆平水稻博物馆一样,重点展示水稻的生长和杂交水稻的发展历程”。

图片

塔西娅纳表示,马达加斯加是一个农业大国,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袁隆平先生的鞋印》雕塑能够在展览馆展出,不仅是中马友谊的象征,更是袁隆平院士‘种子’精神的传承,他将不断激励马达加斯加民众关注并投身于杂交水稻种植。”塔西娅纳说,“尽管中国和马达加斯加在地理上相隔万里,但有了杂交水稻这颗‘种子’,让两国人民的心紧紧相连。”

马达加斯加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水稻是主要农作物,占该国农业种植面积的一半以上。然而,受制于种子质量、种植技术、基础设施等多重因素,马达加斯加的粮食仍依赖进口。

“为实现粮食自给自足,马达加斯加把中国视为发展的榜样。”塔西娅纳表示,“中国也曾面临粮食问题,但因为有了袁隆平这样的伟大科学家,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帮助中国成功走出了困境。马达加斯加希望借鉴中国的成功经验,通过推广杂交水稻等技术,提升本国的农业生产水平。”

【一颗初心】

扎根马达加斯加17年,做合格的农业技术员

时光回溯。

2006年,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承诺在非洲建立10个有特色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是其中之一。

图片

2007年,春风化雨,中国援助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示范中心项目启动。湖南省农科院牵头、湖南企业袁氏种业参与,在马达加斯加进行杂交水稻技术援助。

2019年,中国—联合国粮农组织—马达加斯加南南合作项目启动,覆盖杂交水稻从育种到销售全产业链。

而这一切的起点,便是在首都塔那那利佛西郊马义奇镇的一片杂交水稻种植基地,这里承载着中马杂交水稻合作的初心。

12月16日,记者抵达基地时,正值烈日最盛的时候。在基地工作了17年的中国杂交水稻专家胡月舫,带着一群非洲徒弟,在田间忙着耕地、蓄水、撒种。

2007年,胡月舫带着袁隆平院士“把杂交水稻推广到全球,让非洲人民吃饱饭”的嘱托,不远万里来到马达加斯加传授杂交水稻技术,这一待就是17年。“我曾一个村、一个乡、一个区地去给他们讲课,传授技术。要把事情做好,给农民带来实在好处,这样才算是一个合格的农业技术员。”胡月舫说。

“杂交水稻在马达加斯加的推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胡月舫站在田埂上,望着眼前这片即将被赋予新生的秧田颇有感触,“这里的气候、土壤条件与中国大不相同,我们需要不断地试验、调整,才能找到最适合这里的种植方法。”

在袁隆平院士指导下,胡月舫和其团队成功培育出3种适合当地土壤气候的高产杂交水稻种子。使用后,水稻产量最高达到每公顷10.8吨,远高于当地水稻品种产量2—3倍。

今年,雨季姗姗来迟,胡月舫团队紧盯着田间的每一粒种子,不仅要完成播种,还要筹备即将到来的技术培训。

【一个样板】

让更多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生根发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不仅要留下种子,更要留下技术,让杂交水稻真正成为马达加斯加农业发展的‘金钥匙’。”胡月舫说,实打实的稳定、高产,让越来越多当地人接受中国杂交水稻,“如今,提到杂交水稻,马达加斯加人直呼‘擦拉贝’(当地语,意为‘最好的东西’)”。

图片

今年12月5日,中国-马达加斯加杂交水稻“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在塔那那利佛揭牌,项目由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农学院联合共建。项目实验基地,仍落地在马义奇镇。

“这次合作对于马达加斯加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塔那那利佛大学农学院院长舍埃罗在采访中表示,“目前,我们已建立起1公顷的杂交水稻种植研究基地,专注于选育更适应马达加斯加本土环境的杂交水稻品种。我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先进设备投入使用,加速这一选育过程,让更多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品种在这里生根发芽。”

“我们聚集了一大批专业的师生队伍,数十名博士和专业水稻研究员已准备就绪,他们将直接参与到杂交水稻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中,确保科研成果能够快速转化为实际应用。”舍埃罗表示,“我们的师生还将深入到全国23个大区,推广杂交水稻种植技术,帮助农民走出生产困境,实现增收致富。”

中国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莉说:“和院校联合共建实验室目的,是计划将其打造为面向非洲的杂交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专业人才培养摇篮、国际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共建国家间的国际科研合作示范样板。”

【记者手记】

我们深深怀念,我们一起美好期许

在马达加斯加的广袤土地上,杂交水稻的稻种正在奋力向上生长,诉说着中非友谊与合作的新篇章。我有幸见证并参与了这一历史性的时刻,将《袁隆平先生的鞋印》雕塑送到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上。

初次踏上马达加斯加,我被这里淳朴的民风和浓郁的自然气息所吸引。在与马达加斯加总统府粮食主权国务秘书塔西娅纳的交谈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杂交水稻对于马达加斯加人民的重要意义。

胡月舫告诉我,他带着袁隆平院士的嘱托来到这里,就是要把杂交水稻技术推广到全球,让非洲人民吃饱饭。

“我去过很多次湖南,并且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参加过杂交水稻技术培训。能成为袁隆平的学生,我感到非常荣幸。”塔西娅纳曾动情地表示:“看到这个雕塑,就好像袁隆平老师就在眼前,他的脚印终于踩在了我们马达加斯加的土地上。”

这句话不仅是对袁隆平院士的深深怀念,更是对中非友谊与合作的美好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