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1日,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在青岛市黄岛区召开琅琊台遗址考古发掘成果研讨会。研讨会上,项目发掘领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战国秦汉研究室主任吕凯对琅琊台遗址的考古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取得的重要考古收获进行了汇报,专家们现场勘察,研讨确认琅琊台遗址是秦始皇东巡期间营建的重要国家工程。
通过考古,能够确定遗址的年代和性质。“琅琊台遗址是秦始皇东巡期间营建的重要国家工程”,年代是“秦始皇时期”,性质是“重要国家工程”,这就确认了琅琊台遗址的重要性。
根据司马迁《史记·本纪第六秦始皇本纪》记载,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位11年,五次出巡,三次到山东,而且三次驻跸琅琊。
秦始皇第一次东巡齐地,始于公元前219年。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即帝位三年,东巡郡县……过黄(黄县)、腄(福山),穷成山,登之罘”后,“南登琅邪”。秦始皇第二次东巡是公元前218年,其东巡路线为咸阳—阳武—芝罘—琅玡—上党—咸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三次东巡,路线为咸阳—云梦—丹阳—会稽—吴地—琅玡—荣成山—芝罘—平原津—沙丘(死于此地)。
秦始皇为何三次驻跸琅琊?第一,秦始皇很喜欢琅琊这个地方。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大乐之”,说明秦始皇很喜欢琅琊台这个地方。胡三省注《资治通鉴》时就指出:始皇帝登琅玡“大乐之,乐琅邪之风景也。”从秦始皇的阅历来看,到山东半岛之前,他没有到过海边。秦始皇之父庄襄王在赵国当质子时,在邯郸生下嬴政。公元前247年,庄襄王死,当时十三岁的嬴政被立为秦王,从即位到统一六国,秦始皇一共花费了26年,在统一六国之前,山东半岛是齐国的地盘。山东半岛是岩基海岸,海边风光旖旎,秦始皇除了三次驻跸琅琊,还三次到烟台芝罘,都说明他对山东半岛风光的喜爱,能在琅琊“留三月”,说明对此地不是一般的喜爱。
第二,秦始皇在琅琊建设重要国家工程。
秦始皇第一次到琅邪,就“留三月”,这对于“国家一把手”来说,显然极不寻常。留这么长时间干什么呢?《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 秦代“黔首”指除奴隶、刑徒之外的自由民。“徙黔首三万户”于琅玡,可见移民规模之大。“复十二岁”,即免除3万户自由民12年赋役,这在赋役沉重的秦朝,应是极优惠的移民政策。这次大移民人数,若按每户5口来计算,3万户即15万人,再加上琅玡原有人口,应当不少于20万人。秦始皇动用如此多“黔首”修筑琅玡台及其行宫,工期用了3个月——这个时间长度,说明琅琊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
在本次研讨会上,专家们确认“大台”主体为秦汉时期高台建筑基址,推定为秦始皇所筑之“琅邪台”。琅琊台遗址发现了属于秦始皇时期的特有物件,发掘中发现的夔纹大瓦当,之前只在秦始皇行宫和秦始皇帝陵有发现,而龙行踏步空心砖,则只有秦咸阳城出土过,与秦始皇的身份地位相匹配,说明系国家级建筑工程遗存。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在研讨会致辞时用了“皇家建筑”一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刘瑞认为,“琅琊台遗址应是国家工程,是为统一国家而建设的建筑”。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刘庆柱先生认为,“琅琊台遗址代表了当时的国家文化,修建琅琊台遗址是一种国家行为”。
正是因为在琅琊建设了重要的国家工程,所以秦始皇一再来到琅琊,而且不排除第一次到山东半岛巡视,秦始皇就是为国家工程建设寻址而来这种可能性。
第三,琅琊台的主权宣示用途,决定了皇帝需要到此举行祭祀仪式。
对琅琊台建筑工程遗存的性质,专家们有不同看法,但整体说来分歧不大,主要是和国家礼仪和祭祀有关。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方辉认为琅琊台是“国家神圣的礼仪中心所在地”。
刘瑞认为,从现在保存的琅琊刻石来看,琅琊台建设的目的应是为了巩固对新地区的统治,这也是本次遗址发掘中应该揭露和展示的核心所在,至于四时主祭祀和八主祭祀,对于遗址来说并非重点。
中国国家博物馆考古院副院长、研究员游富祥同意刘瑞的观点,认为秦始皇来访可能是为了宣示对东方的主权,而非进行祭祀。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二级研究员郑同修也持同样的观点,认为小台地点的夯土基址年代应当是战国时期齐国的遗存,与大台建筑无关,两者的性质是不同的。琅琊台遗址的发现,证实了文献中关于秦始皇东巡历史的记载,构筑琅琊台是统治者进行国家主权宣示的方式和手段。
刘庆柱认为:“秦始皇巡海是代表了国家的一个政治宣言,表明他对南海九郡十分重视,这里有秦代、汉代两个不同时期的遗迹和遗物,意味着这种宣誓主权的活动可能一直持续到了汉代,这同时代表了中国从平原走向海洋,中国人海洋意识的觉醒。”
史书记载验证专家现场发掘考证。《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琅琊刻石》铭文“东抚东土,以省卒士。事已大毕,乃临于海。”“皇帝之明,临察四方”等,较好地点明了秦始皇东巡宣示国家主权的政治目的和军事目的。当然,也有专家认为不排除“捎带”求神拜仙之举。《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北至琅邪”之后,接见方士徐巿等人,听从他们的建议,“乃令入海者赍捕巨鱼具,而自以连弩候大鱼出射之。”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江林昌表示:从历史学角度出发,认为《史记》和《汉书》中的记载确认了琅琊台的存在,并且考古发掘为这些历史记载提供了坚实的证据。他特别提到,秦始皇三次登琅琊台祭祀,此举体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的文化与政治战略。琅琊台是秦国统一的重要见证,琅琊台不仅是秦始皇祭天求仙的场所,也是历史上东西南北文化交汇的象征。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