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南通教育的密码
半月谈评论员 孙爱东 刘兆权 高远至 柯高阳
在江苏,无论经济地位还是政治地位,南通都不是最突出的,也没有“双一流”高校等教育资源,为什么却能成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的高地?这是许多来南通参访学习的外地校长老师的共同疑问。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南通教育密码似乎并不复杂,大家谈得多的,仍然是生源、师资、投入三个方面;然而细究之下,又并不简单,因为这背后是对教育规律的敬畏,对教育生态的呵护,以及对教育正确政绩观的坚守。
密码一:呵护好生态,不走掐尖捷径
教育高地南通,每年都会吸引成百上千批次外地校长老师前来“取经”。分享经验做法时,有一个细节经常让听众惊叹:从上世纪80年代起,南通市就坚持各县中在县域范围内招生,严禁跨区域招生,严禁市区优质高中到县(市、区)掐尖招生。
严禁跨区域招生的规定看似简单,执行起来却相当不简单。教育界专家分析,近年来虽然多地教育部门明令禁止违规“掐尖”“择校”行为,但从现实反馈看,不少学校为了高升学率,仍然顶风作案一再踩线。究其原因,一些地方追求功利的教育政绩,对学校违规招生行为视而不见甚至默许纵容,这是导致“掐尖”成风、屡禁不止的重要诱因。
“学生少了,教师走了,质量降了,投入减了,学校撤了。”许多地方的中学重复着这样的恶性循环。但在南通市,“严禁跨区域招生”这条铁律一直延续至今,不曾松动。具体来说,南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按区域招生,为高中学段“保苗”,同时严把县中学生“出入关”,严格审查非正常转学,将监管延伸至义务教育阶段,构建起“属地招生”的制度保障。
“每一个跨区域转学的申请,我们都要拿到局长办公会上审议,没有充分的理由肯定过不了关。”南通市教育局局长成宾说,教育生态有其脆弱性,一旦被破坏,再想恢复就难了。既然立了规矩,就要坚持不折不扣落实执行好,像爱护眼睛一样呵护教育生态。
当地多位县中校长告诉半月谈记者,这项铁律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维护了整个城市的教育生态,给予了各县域高中发展最为基本的保障,掐完师资、再掐生源的做法在南通没了市场。学校的管理方向可以长期保持不变,从一心“抓生源、抢老师”到一心抓教育。学校自身发展与生源质量良性循环,由此实现真正意义的教育均衡。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通教育的秘诀其实很简单,就是树牢正确的教育政绩观,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做正确的事。”在校长们看来,这项规定是推动县域普通高中发展的基础,“也是南通县中出现‘群峰现象’的根源”。
密码二:培养好老师,做强“第一资源”
走进如皋市丁堰镇刘海幼儿园,就像进入了充满童趣的儿童世界:孩子们的滑板车整齐摆放在墙角的“迷你停车场”,种有绿植的木盆、小鱼儿徜徉的水缸组成一座生机盎然的“小微园”……仅仅在6年前,这里还是如皋市最小的村级幼儿园,只有3间破平房、12名孩子,一度濒临闭园。
“80后”园长许映利来到这里后,带领老师们用乡土资源创设生态书院,幼儿园环境为之一新。“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仅用几年时间,刘海幼儿园成功创建为“江苏省优质幼儿园”,在园幼儿也逐年增加到近100人。
刘海幼儿园的“逆袭”变迁,又一次印证了教师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
南通市如东县马塘幼儿园小朋友在户外上课。(记者 苏娅 摄)
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在长期的教育探索和实践中,南通专注于师资培养和教师队伍建设,这支“师风正、教学好、留得住”的教师队伍成为当地教育质量提升的不竭引擎。
1902年,张謇在南通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民办师范学校,成为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前身。这套较早建立的完整师范教育体系,源源不断为南通基础教育输送了大批师资人才。
85岁的“全国模范教师”李庾南回忆,早在1984年,南通在全国开师范提前招生之先河,首创五年一贯制师范教育,试验培养五年制小学师资。2007年,南通又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开展五年制师范公费定向生培养工作,按照“择优录取、协议定向,免收学费、跟踪培养,考核合格、落实就业”的原则,从应届初中毕业生中招收优质生源,开展校地合作,实施精细培养。2019年,当地又启动了初中起点七年贯通培养师范定向生试点……教师队伍建设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得到蓄积。
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教师的成长需要“多铺路、广搭桥”。南通市提出“1115”工程行动计划,在全市中小学遴选和培养1万名左右骨干教师、1000名左右卓越教师、100名左右教育家型教师和50名左右领航校长,通过周期梯队滚动培养,帮助教师实现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梯次明显、质量较高的骨干队伍。
反复打磨备课教案,寻找最佳教学方法,把个性特长与学科发展融合……白蒲中学青年教师周晓翠参加工作才几年,迅速成长为高一语文备课组组长。她说,学校大胆在教育教学一线使用青年教师,帮助自己在团队合作中收获成长,走向成熟。
“教育是有规律的,但教学又是自由的,在规律和自由之间,教师可以赢得自身的发展。”朱全中说,南通教育系统一直提倡“教育局长对校长负责,校长对老师负责”,帮助每一个教师成长为好老师,老师才能安心尽心培养好学生。
密码三:舍得真投入,重教落到实处
2003年,南通市政府机关迁到新区,空出的市政府大院地处市中心黄金地段,商业价值巨大。当时,百年名校南通中学由于受场地限制,校园校舍几近饱和。市委市政府研究后决定,将空出的市政府大院整体划拨给南通中学办学,校门紧邻建于1915年的南通市标志建筑“钟楼”。从此悠扬钟声与朗朗书声相伴,成了南通市区一景。
南通市地标建筑钟楼,与悬挂“英才辈出”字样的南通中学紧邻,成为当地一景。(记者 柯高阳 摄)
南通自古以来就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一千年前,出生于如皋的北宋大儒胡瑗倡导“明体达用”理念,其提出的分科教学受到后世推崇;100多年前,清末状元、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积极捐资助教,在南通先后兴办师范、农校、高等小学等300多所学校,为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进入当代以来,南通名师李吉林、李庾南“两李”先后提出了“情境教育”和“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教育界影响者众。
秉承这一优良传统,南通市把教育作为“头号”民生工程,2013年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设区市。2020年,南通在全国率先出台专项地方性法规《南通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条例》,从招生入学、办学条件、师资建设、教育质量、法律责任等方面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出刚性要求。
有了法律保障,“教育优先”在南通不是一句空话。今年,南通中学又传出扩建消息,将新建一幢创新教学综合楼和一个占地100余亩的新校区,财政总投资超4亿元。
教育优质均衡高质量发展的背后,靠的是“真金白银”的支持。新世纪以来,南通持续加大教育投入,一般公共预算安排的教育经费和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增加,各类生均公用经费在江苏省保持较高水平。地方政府连续12年把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十四五”以来南通市净增学校55所,新增学位7.47万个。
高中阶段是国家教育体系的中坚环节。在各地县中发展普遍面临困难的大背景下,南通给出的则是“超规格”应对。
半月谈记者采访了解到,南通市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四成;当地将大多数县中的书记、校长列为“市管干部”,由市委组织部任命;每年,南通市委书记、市长都专门安排时间与县中校长代表座谈。“从江苏乃至全国来看,南通对县中的重视程度极为罕见。”成宾感叹,正是由于真正落实了“教育优先”,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才有了今天南通各县中“百花齐放”、基础教育“节节攀高”的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