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谭忠欣 胡芳 长沙报道
群众日常生活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大多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但如果轻易放过,很可能会逐步演化发酵,让小问题变成大冲突。
如果矛盾能从源头及时进行化解、疏导,也许事情的发展和结果就会大不一样。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任何矛盾纠纷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如何能第一时间发现并化解?
雨花区综治中心。(图源:雨花区委政法委)
长沙市雨花区亮出了自己的“招式”:织密“区–街道–社区”三级矛调组织网络,依托综治中心整合力量资源打造的矛盾纠纷“一站式”平台,变“独角戏”为“大合唱”,让老百姓有地方“找说法”,实现群众“一扇门进出”、纠纷“一揽子调处”、矛盾“全链条化解”。
【雨花区的“样本性”】
2023年,雨花区GDP达2501.7亿元,不仅雄踞全省各县市区第一,还名列中西部第一、全国十强。
雨花区不仅经济实力强,人口也多,目前常住人口为128.9万,是长沙河东人口最多的城区。
长沙高铁南站枢纽和高桥、红星两大市场,均位于雨花区,这意味着人流量很大。
雨花区的经营主体超过30万户,总量居全省第一。
雨花区的前身为长沙市郊区,随着城市扩张,房地产开发迅速。据雨花区政府官网介绍,其建筑业总产值占全市1/3、全省1/5。
这也说明,有大量外来人员落户雨花区。
雨花区鸟瞰图。(图源:雨花区委宣传部)
在一些人看来,雨花区这些条件,称得上是“阔绰”的大户。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人口多、企业多、流量大,可能矛盾纠纷的风险隐患也多。
为了更好打造和谐城区,雨花区亮出矛盾化解的“新招式”。
雨花区以综治中心建设为新突破口,力图建立更加完善的矛盾早发现、早化解机制。
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对区域发展来说也是如此。雨花区作为三湘第一区,其“新招式”颇具样本意义。
【化早化小,快速反应】
“我婆婆打了我……”在雨花区圭塘街道广顺源社区,儿媳妇文女士(化名)跑到社区综治中心哭诉,说婆媳关系不和让她有了轻生的念头。
广顺源社区党总支书记汤玲立即带着民辅警,妇联、综治专干等上门调解。
工作人员找婆媳谈心、聊天,不断上门,持续了一个多月。
最终,文女士与婆婆冰释前嫌,近日还向社区综治中心送来锦旗。
广顺源社区综治中心。(胡芳/摄)
今年10月,广顺源社区综治中心、社区警务团队、社区物业议事会正式挂牌成立。三牌齐揭,是社区治理朝着精细化方向的再迈步。
社区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整合社区、驻社区民警、物业三方力量,成立综治中心。
综治中心设有调解室,还招募了志愿者当调解员,及时调解社区内的矛盾。
“基层是改革发展稳定的第一线,是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集聚地。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雨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燕妮告诉记者,矛盾纠纷如何防在“早”,化在“小”,雨花区关口前移、重心下移,提高从源头上、根本上预防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水平。
洞井街道综治中心的“智慧大脑”。(胡芳/摄)
走进雨花区洞井街道综治中心,一面蓝色大屏特别引人注目。
数字化时代,如何用技术工具助力基层矛盾防范化解,雨花区展开了探索。
比如,洞井街道就建成了一张多部门参与、矛盾早发现早处置的立体网络。
这块蓝色大屏,就是街道综治中心的“智慧大脑”,它共享了应急视频系统,一有异常,系统就马上预警。
“学校门口、酒店大堂等,都是重点监控区域。一旦有未成年人进入酒店,我们就会马上线下核实。”洞井街道司法所所长周文勇介绍。
“我们加强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智能化监测预警、分析研判,力图做到矛盾风险早发现、早防范、早处置。”洞井街道政法委员王凯介绍。
洞井街道综治中心还建立了以红黄绿三级巡防队为主体,网格中心网格员、城管协管员等为辅助的应急处置队伍。
红黄绿三级,是指对不同级别的事件,采取不同的处置方式。
比如,10月31日上午11时30分,雨花区某小学,一名男子打赤膊闯入校园,形迹可疑。
洞井街道综治中心接报后,迅速调度社区民警、巡防队员前往,仅用10分钟便将该男子控制。经查,该男子疑似精神异常。
洞井街道综治中心及时处置男子闯入校园的事件。(图源:洞井街道综治中心)
自今年7月投入实战化运行以来,洞井街道综治中心已受理纠纷75起,已成功调处纠纷66起,调解成功率达91%。
【一站式调解“疑难”矛盾】
如果矛盾纠纷比较复杂怎么办?
今年8月,雨花区综治中心成立。不同于街道一级综治中心侧重于应急快速反应,区一级综治中心更聚焦解决各种“疑难杂症”,具备统筹调度,综合研判的职能。
雨花区综治中心。(胡芳/摄)
“我们这里就像一家综合性‘三甲医院’。”雨花区委政法委副书记陈大勇介绍,“前台相当于‘导诊台’,自助取号就能到相应‘科室’就诊”。
根据全区矛盾纠纷底数特点和来访群众现实诉求,雨花区统筹组织政法、法院、司法、人社、妇联等部门常驻区综治中心办公,适时调度教育、住建、市监、城管等部门轮驻或约驻,建立“常驻+轮驻+约驻”的人员进驻模式。
同时,组建调解专家库,由各相关部门分别选派推荐2名以上行业调解专家入库,并设立“金牌调解室”,实现“专职+兼职+专家+金牌”调解力量的聚合。
雨花区综治中心的法律咨询室。(胡芳/摄)
“多部门”变为“一中心”,“多跑腿”变为“跑一次”,居民不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而且各类诉求都有对接窗口,遇到“疑难”还有“会诊把脉”、综合施策的服务。
金牌调解员汤敏芝进驻后,短短两个月,就成功调解了30多起纠纷和“疑难”矛盾。
发生劳资纠纷怎么办?以前员工一般会先报警,然后由公安部门移送到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调解不了,再移交劳动仲裁部门进行仲裁。
“现在直接来综治中心,一趟水搞完。”雨花区人社局副局长李喜伶说,以前协调工作需要向各个部门打电话,如今便捷多了。
入驻雨花区综治中心的法官任佳表示,一天下来,保底也会接到4个案件,一年有差不多1000多件案子,效率高多了。
另外,雨花区今年推出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就是为了各用其强、以补其短,将三方化解基层矛盾纠纷的效力最大化、最强化。
圭塘派出所联动司法所、律所,召集矛盾各方进行调解。(图源:圭塘派出所)
社区“发现早化解小”治“未病”,街道“快处置靠前调”治“急病”、区级“破难题兜底解”治“难病”……如今,雨花区构建的分级化解矛盾纠纷体系,已成为当地基层治理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基层治理是各地都面临的“必答题”,也是一道难度系数在不断上涨的“压轴题”,雨花区的探索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钱并不能解决所有矛盾,关键要气顺。
在不少人的认知里,经济水平越高的地方往往社会矛盾越少,因为经济的增量某种程度上能够消解甚至覆盖一些矛盾。
说得通俗一些,那就是人民内部矛盾,可以用“人民币”来解决。
事实上,社会矛盾日益多元化,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如今,大多数人的物质生活已有稳定保障,引发矛盾的往往更多是情绪上的冲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那一口“气”。对社会有较大危害的戾气,本质上也是“气”。
其实,矛盾刚产生时,化解起来并不难,让人把气顺了,往往矛盾就解了。
这也是雨花区作为经济强区,花这么大精力来建立健全基层矛盾化解体系的重要原因。
雨花区综治中心,市民正在办理业务。(图源:雨花区委政法委)
善用新技术,提供综合型的解决思路。
在雨花区的综治体系中,有一项内容值得关注,那就是“智慧大脑”建设。
它不仅利用了现有的视频监控系统,提高了风险预警能力,还利用网格化作为辅助,建立了应急处置队伍,能实现对突发矛盾纠纷的快速反应。
与此同时,综治中心能整合社会治理资源,打通不同部门之间的联动,是一种有效的治理途径。
因此,建立适应数字社会、有技术含量的综合型矛盾纠纷解决机制,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大势所需。
干部主动下沉,矛盾才不至上升。
光靠技术也不行,基层矛盾大多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化解基层矛盾自然也要靠人。
而这里的人,一方面是基层干部的主动担当作为;另一方面则是要发动广大群众参与进来。
“枫桥经验”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另一个是,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
而这两点,在雨花区的做法中均有体现。干部主动沉下去,让问题浮出来,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
只有防早化小,才能将社会治理的成本压缩到最低;只有让广大群众参与进来,才能把社会治理的成效提升到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