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五位来自河南开封的年轻女性,怀揣着激动和期待,前往以色列,期望通过“回归计划”获得以色列国籍。
她们自称“开封犹太后裔”,希望能够重新认同自己的犹太身份,回到祖国。
然而,让她们没想到的是,以色列政府并未承认她们的犹太身份,这让她们的“回归之梦”遭遇了严重的打击。
为什么她们的申请会被拒绝?她们的犹太身份是否符合回归以色列的条件?这一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犹太身份认同、文化归属的深刻反思。
开封犹太人的历史:千年历史的文化交汇
开封犹太人并非是一个普通的地方性群体,他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1世纪。
当时,来自波斯的犹太人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定居在当时的首都东京(即今开封)。
这些犹太人并非直接从欧洲或中东地区到达,而是先通过波斯地区进入中国。
波斯犹太人带来了犹太的文化和宗教,并与中国社会发生了文化交汇。
开封犹太人的存在最早为西方世界所知是在1605年。
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到达中国后,偶然结识了开封的犹太人艾田,并由此发现了开封犹太社群的存在。
这个偶然的发现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关注,并成为了长时间的学术研究热点。
开封的犹太人因宋代皇帝的特殊待遇,得以在中国享有自由的生活。
他们不仅能自由地居住、就业、就学,还能与汉族人通婚,甚至参与科举考试。
据史料记载,开封犹太人在宋代由17个大家族组成,其中赵、艾、李、张、石、金、高等姓氏源自犹太人的原姓氏,这些姓氏在汉化过程中,帮助犹太人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
虽然开封的犹太人保持了犹太的宗教和文化,但他们与中国社会的融合也让其宗教和文化逐渐与传统犹太文化产生差异。
进入明代后,开封犹太人的人数最多曾达到500户,约四五千人,直到清代,部分犹太人开始与汉族社会更加密切地交往。
犹太身份的认同:为何遭遇拒绝?
尽管开封犹太人有着显赫的历史背景,他们与波斯犹太人存在千年的联系,并在中国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但随着历史的变迁,许多后代的犹太身份逐渐模糊。
进入现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开封的犹太后裔由于与汉族的长期融合和文化习俗的变化,逐渐忘记了传统的犹太信仰和宗教仪式。
就像张兴旺所说,许多开封犹太后裔的文化认同已经大大淡化,许多人不再遵守犹太人的饮食习惯和宗教仪式。
尽管他们的血统可以追溯到犹太人,但他们的宗教认同却并未得到传承。
这些变化,使得以色列政府在处理这批“开封犹太后裔”的移民申请时产生了疑问。
根据以色列的“回归法”(Law of Return),只有犹太教的信徒才能获得入籍资格,并且必须能够证明自己与犹太文化和宗教有着深厚的联系。
虽然开封犹太后裔的祖先在历史上曾是犹太人,但由于他们对犹太文化的认同和实践已经非常薄弱,因此未能符合以色列政府对“犹太人”的标准。
根据报道,以色列政府拒绝了这五位开封犹太后裔的申请,并且未能承认她们的犹太身份。
以色列当局表示,仅凭血统并不足以作为认定犹太身份的依据,个人对犹太文化和宗教的认同,尤其是宗教信仰的实践,才是决定是否能够“回归”以色列的关键。
对于这些已经与犹太传统割裂的后裔来说,他们的申请面临着巨大的认同障碍。
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开封犹太后裔的困境
五位来自开封的年轻女性面临的困境,正是一个复杂的身份认同问题。
对于她们来说,犹太身份不仅仅是一种血统,更是一种文化和宗教的延续。
虽然她们的祖先曾是犹太人,但在漫长的岁月里,开封犹太人的宗教与文化逐渐与汉族社会融合,很多后代的犹太信仰和传统已经消失。
这一现象反映了犹太人在全球范围内面临的一个问题: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和传承宗教和文化认同?
在此背景下,开封犹太后裔的身份认同问题,实际上是犹太人全球身份认同危机的缩影。
对于这些“远离祖国”的犹太后裔,他们是否应该被视为真正的犹太人?他们是否应该能够回归到以色列这个犹太人心目中的“祖国”?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问题。
虽然五位年轻女性最终未能成功申请回归以色列,但她们的故事却激起了更多人对犹太身份认同的关注。
这不仅是对开封犹太后裔的身份探讨,也是对全球犹太身份认同的思考:在文化与宗教日渐交织与模糊的今天,身份认同的界限到底应该如何划定?
信息来源:
澎湃新闻《五位“开封犹太后裔”欲移民以色列 她们的祖先从哪来?》
21世纪环球报道《河南开封有群犹太后裔 想移民以色列身份受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