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庆市人大常委会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中,守正创新,积极作为,开展市县两级跨区域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合作,有效提升了备案审查工作整体水平。
坚持问题导向,开辟新路径探索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强和完善备案审查工作。一方面,备案审查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备案审查文件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市级以下某一地或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审查力量相对比较薄弱,尤其是有关专业人才较少,专业领域覆盖有限,从工作实际看,本级或本地有关专业人才已基本参加了文件的制定过程。因此,人大常委会对有关专业问题的审查,难以依托本级或本地专业人才有效深入开展。安庆市人大常委会将突破备案审查专业人才匮乏问题作为法规室2024年度“创新”项目,打破原有的备案审查人员来源模式,围绕市县两级跨区域合作,开始了积极探索。
坚持深度谋划,构建全链条机制
市人大常委会法规室经认真调研,起草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合作协议》(征求意见稿),向各县(市、区)广泛征求意见。2024年9月,经过反复推敲,征求意见,形成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合作协议》,内容条款只有9条,但是构建了较为全面的合作审查制度框架,直面审查中的专业问题,强调合作中的简明实用,即合作参加原则为有关单位为自愿参加;合作审查范围为请求的具体专业问题,不对整个文件进行全面审查;合作审查程序为申请单位申请——市人大常委会法规室分配转交——接受单位组织专家审查——市人大常委会法规室接受反馈审查结果;合作审查结果供申请单位参考,不替代申请单位的审查主体责任权利、义务、纪律等有关内容;合作审查途径为通过共享办公系统或微信工作群进行资料传输。
坚持实践运用,实现跨市县联动
为切实减轻成员单位工作负担,成员单位签约的有关资料通过工作群发送,没有采取集中签约仪等形式。2024年9月25日,发出邀约,一周时间内,市本级及各县市区全部自愿加入成为合作成员单位。并同步组建了全部成员单位推荐的专家人才构成的备案审查专家库,首批在库人员72人,涵盖金融、农业、教育、公安等多达45个不同领域,为备案审查工作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专业支持和智力保障。10月29日,桐城市人大常委会、宿松县人大常委会根据安庆市人大常委会的推送,就针对《安庆市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办法》中有关条款是否涉及增加基层负担问题,积极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认真审议,提出了专业参考意见,并将该意见及时反馈,从申请到反馈整个过程为8天,高效地完成了合作审查任务,首次实现了在备案审查工作中,通过合作机制全市范围有关专业人才的统筹调配,较好地发挥了审查合作优势。(吴兴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