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的2024,对于山东工艺美术大师、齐鲁大工匠、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铁壶博物馆馆长戚平川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荣誉里,12月20日,他得知自己获评齐鲁大工匠并摘得山东省级铁器、铁壶制作技艺传承人桂冠喜讯;新品中,“腰缠万贯大师壶”首次跻身全国金融定制贵金属产品行列,铁陶杯独家拓宽健康消费新领域;传承上,淄博工艺美术大师、妻子刘凤跻身淄博工匠,两个儿子由爱好者变为传承者,“铁壶之家”实至名归。
“龙泉姓龙,铁壶属龙,2024年又是龙年,三龙聚首。壶靠水养,水行龙运,龙助壶生。”戚平川自信又自豪地说。
匠心铸精品
其实,这是戚平川历时32年磨砺、体悟、钻研的必然结果。他的祖爷爷、爷爷以铁匠为生,打造铁壶。那时的铁壶经受着柴禾、煤炭的烟火熏陶,是生活的必需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铁壶也逐渐增加了装饰、艺术和收藏的功能。
戚平川认为,铁壶“铸”日月,从设计到铸型,铁粉经过火的淬炼重生;铁壶“注”日月,将许许多多的文化元素、传统元素注入,装饰和艺术融为一体;铁壶“煮”日月,煮的不仅仅是水,还是日月之精华,从生水变成净水、活水、圣水,滋养身体,输送灵气。
市场跌跌宕宕,但戚平川始终痴心不改,一片冰心在“铁壶”。他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创新了多种工艺技法,让铁壶文化更加多元,满足了不同市场的需求。他独创的铁壶制作技艺、铁器制作技艺入选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列入山东省区域品牌,4款产品成为“山东手造”精品。
铁壶流雅韵,佳茗感芳华。手打铁壶,凝结了工匠千锤百炼的温情所在。戚平川介绍,一把铁壶的“出炉”,除前期的设计构思外,还需要26道工艺流程、66道工序、最快15天打造而成。这些看似不起眼的铁片,在一道道工序的雕琢下,脱胎换骨,变成一件件精美的手工艺品。这其中发生的神秘“化学反应”,正是“山东手造”的魅力之一。
向新获重生
在创新的道路上,戚平川从未停止脚步。淄博市铁壶文化艺术研究院落地龙泉铁壶博物馆。戚平川的作品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设计创新大赛、荷花杯设计大赛、黄河杯非遗产品设计创新大赛等国家及省级金奖27项、银奖16项,并获山东省工艺美术年度精品一等奖。其中,戚平川创作的《诸事如意》在2020第十二届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泰山桃木王”杯金奖。《秋实》系列铁壶作品获得“山东手造”文创非遗产品设计制作类唯一金奖。
向新而行、往高而攀,在手造事业中,戚平川重视制作工艺的传承与革新、产品研发与创新,先后取得了多项铁壶制作工艺技术的研发成功,2013年首创铁壶窑烧制坯法、2016成功研发原生态植物防锈处理工艺、2023年完成铁壶金银镶嵌工艺、2024年创新研发料成功完成了“铁陶”项目的材料配方和制作工艺,完成了规模化生产所需的所有技术支持,多项新技术更是同行业领先。
戚平川尝试将铁壶制作技艺与金银镶嵌工艺相结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终于摸索出了一种不用焊接、不用胶粘的嵌入工艺,将金银饰件与壶体牢固结合,在提升了铁壶美感和艺术性的同时,也有效缩短了制作周期。
品高雅生活
每一把铁壶,对于每一位釜师来说,都浸透着他的创作心血。戚平川充分借鉴国内外铁壶制作的先进技术,大胆创新,将传统技艺、本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设计制作了 《天方地圆》 《人生如意》等1000多种款式新颖、寓意深刻、造型独特的铁壶,既有传统的实用功能,又将锡、银、金等通过浇铸、裁剪、粗磨、雕刻、镶嵌、精磨6道工序,制作成各种图案,装饰在壶上,成为独具特色的艺术品,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为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戚平川在壶体、壶盖、壶提梁等细节设计上不断创新,反复推敲。在壶体上,设计了贴近当地实际的简洁浮雕图案;铜盖上,添加了表现聊斋元素、齐文化元素的图案,铁壶一下更多了“龙泉味儿”。壶摘尝试使用当地琉璃,铁壶档次大为提升。
“无论收藏还是亲手设计、制作铁壶,都能让我在心灵上获得一份享受与宁静。”戚平川感悟道。
(山东工人报记者 周琳华 通讯员 闫盛霆)
来源:中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