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推进基础教育普惠、公益、优质、均衡发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厅长笔谈

民小编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基点在基础教育”。这是对基础教育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的重大论断。建设教育强国,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基点作用,深化基础教育扩优提质。《人民教育》特别推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厅长笔谈”栏目,聚焦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在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指导下,邀请各省(区、市)教育厅厅长笔谈在系统谋划教育强国建设中如何进一步明确基础教育的战略定位、主攻方向和重点任务,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今天,一起来看吉林省如何推进基础教育普惠、公益、优质、均衡发展——

吉林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持普惠、公益、优质、均衡的发展方向,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推动基础教育发生了历史性、格局性变化,构建起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期盼。


一、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育新人


强化党建引领,铸魂育人见实效。吉林省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校党组织建设,已有2459所中小学校全面建立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完成率达99.6%。深入实施长白山“三色”研学实践活动,将吉林省冰雪、森林、红色历史等特色资源转化为鲜活的思政课教学素材。将“时事新闻课”纳入全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体系,推广展示学校优质教育成果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验。深入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和“三早”育苗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省市县分级开设“家庭教育”周末大讲堂,实施“万师访万家”等活动,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推进阅读行动,全面发展强体魄。实施12个专项读书行动,组建中小学读书社团9600余个,打造新时代阅读启智育人的“吉林模式”。高质量落实上下午各一次的大课间30分钟要求,实施“活力操场”项目,2025年义务教育学校将实现每天1节体育课,实行课间15分钟制度,布置体育作业,保证学生每天体育活动达到2小时。开展“百万青少年上冰雪”活动,全面落实冰雪运动进课程,将冰雪运动纳入中考体育测试选项,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常态化开展。


二、科学布局,教育优先谱新篇


优化资源配置,办学布局新突破。吉林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从供给侧改革入手,统筹优化资源配置。学前教育实施三年攻坚行动,完成424所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新增建设公办幼儿园160所,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园需求,三年毛入园率达95%。义务教育规划新建改扩建学校25所,新增学位3.6万个,23所“公参民”转公学校完成机构设置、编制核定、人员安置,增加优质公办学位6万余个。普通高中全面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逐步化解大规模学校问题;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招生计划,实验班招生比例由10%提升至15%。特殊教育体系健全完善,20万人口以上县(市、区)全部建有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县(市、区)全部设立特教班,招收特殊学生的幼儿园、高中和中职学校分别达458所、164所、42所。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推动吉林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科学编制规划,适应需求新变化。坚持稳中求进、先立后破的原则,各县(市、区)因地制宜、科学编制中小学布局规划。建立与学龄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布局调整机制、学位需求预警机制和学校布局结构监测体系。科学制定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学位配置标准,通过改扩建教学楼、建设分校区、合并薄弱学校等方式,促进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发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办好必要的小规模学校和农村教学点,国门学校、抵边学校坚持应留必留。同时,做好撤并学校教师安置、资产处置工作,确保教育资源高效利用。


三、扩优提质,民生实事惠万民


规划投入资金,硬件设施得到改善。“十四五”期间,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项目,进一步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规划投入总资金约49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面积约80万平方米。扎实推进新建改扩建学校、小火炉改造、教室光明改造、冰雪器材配备、“互联网+教育”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教育民生实事,累计投入资金108.4亿元。


改革办学体制,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吉林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打造松紧适度的集成办学机制,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学前教育实施“大园区”管理改革,通过手拉手行动,切实提升薄弱园质量。义务教育实施集团化办学改革,着力抓好“优质校+薄弱校、新建校、农村校”集团化办学,强化校长、教师交流,实现优质资源增速最大化,目前已组建197个教育集团,覆盖869所学校,2026年将实现集团化办学全覆盖。普通高中实施托管帮扶项目,加大师范类高校和城市优质高中托管帮扶力度,帮助87所县域薄弱高中提升办学水平,实现全覆盖。特殊教育实施联盟体建设,全省54所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高等院校、资源中心、康复中心等组建“1+N”联盟体,开展交流互动,推动区域融合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建强师资,事业发展奠基础


持续补充师资,教师队伍逐渐强大。以“特岗计划”为主渠道,每年招聘约3000人到农村乡镇及以下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任教,并重点对紧缺薄弱学科师资进行补充。深入推进省属师范生公费教育及“优师计划”,每年定向500名师范专业毕业生到省内县(市、区)中小学任教。深入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通过推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机制,实现优质师资由集团总校向集团分校、优质校向薄弱校、城镇学校向农村学校常态化流动。


加大培养力度,从教水平显著提升。实施“十百千万”校(园)长培养工程,构建“骨干校长—专家型校长—杰出校长—名校长”和“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名师”递进式专业发展阶梯。同时,建设100个省级新时代名师名校长工作室,打造集教学、科研、培训等职能于一体的教师、校长合作共同体。持续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实现年均培训校长教师4万人次,有效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和教师从教素养。


五、教学改革,课程水平展新貌


实施课程改革,课内课外协同发展。吉林省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所有普通高中实施选课走班模式。出台《吉林省教育厅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的指导意见》和《吉林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分学科制定教学基本要求,为实施新课改提供基本遵循。建成省级共享优质作业资源库,系统构建科学课程体系,确保学生课内“吃饱”。积极探索富有吉林特色的“静态服务+动态社团”“1+X”多维课后服务模式,开设科普、文艺等兴趣活动课程2万余门,学生参与率达93%以上,确保学生课后“吃好”。


注重数字建设,教学效率大幅提升。建成吉林省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带宽100M以上比例基本实现100%,构建省级主干网、市县分支网、校园毛细网“上下互通、全域联通”的教育网络格局。建设覆盖“三段一类”的全学科数字优课和精品课8000余节,推动优秀教师数字课程资源线上流转。打造省市县校网络教研平台、城乡学校互联网专递课堂、教学和作业辅导辅助系统,积极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数字教育环境。


六、更新观念,构建教育生态圈


树立科学观念,教育体系系统搭建。出台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办法,注重学生能力导向的综合评价,配套建设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构建德智体美劳评价体系。在教育体系上,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观,积极稳妥推进新一轮中考改革,优化考试方式和成绩呈现方式,在学生基础知识、学科兴趣、身体素质和思维品质上做“加法”,在机械性、重复性、低水平的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做“减法”。


加强教育治理,教育环境持续优化。持续整治中小学办学行为,严厉打击隐形变异违规培训,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9.3%;积极整治基础教育领域“数字留痕”问题,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实行“白名单”制度,切实为师生、家长减负。在教育环境上,全面推动义务教育“公民同招”改革,落实“教育入学一件事”,建设省级招生入学平台,报名材料仅保留户籍和房产2个信息,从2025年开始全面实施“长幼随学”;严格落实优质普通高中75%的指标到校政策,确保每个初中学生都有入读优质普通高中的机会。

(作者系吉林省教育厅总督学)

文章来源|《人民教育》2024年第24期
文章作者|刘青川
责任编辑|施久铭
微信编辑|陶玉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