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圆满结束!来看大学生眼中的蚌埠……

图片

由安徽财经大学教务处主办,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与蚌埠日报社承办的2024年度安徽财经大学融媒体作品大赛于12月中旬圆满结束。本次大赛共分为图文与短视频两个赛道,共106支队伍参赛。


经过激烈角逐,本次大赛图文类共42篇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9名,二等奖17名,三等奖11名,优秀奖5名;短视频类共20个作品获奖,其中一等奖5名,二等奖10名,三等奖5名。

今天

蚌埠日报对部分优秀作品

进行展播

部分短视频作品

《寻禹记》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 李合欢



《蚌埠瑰宝:榴香溢怀城》
安徽财经大学文学院 岳焱婷


《蚌埠非遗古韵》
安徽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王科翔


《蚌埠印象》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刘远正


部分图文作品

(▼上下滑动查看)


蚌埠印象:四季流转,文化共鸣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张铭璇

珠城——蚌埠,这座淮河之畔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静静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这座小城,不仅以其现代化的面貌迎接着四方来客,更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人沉醉其中。二十年来,我用心记录着这座城市的温暖和活力,它的每一处细节,每一刻变迁。


春日的蚌埠,是桃花源的再现。当淮河的雾气在清晨的阳光下渐渐散去,桃花便在淮河两岸绽放,如同粉色的云霞,轻轻拂过城市的脸颊。桃花的香气与淮河的湿润气息交织在一起,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的世界。清晨,淮河两岸的早市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摆满了摊位,小贩们的叫卖声和顾客的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老人们在公园里打太极,孩子们在广场上放风筝,年轻人在河边跑步,每个人都在享受着春天的美好。春日的蚌埠,是生机勃勃的,是希望的开始。


图片


夏日的蚌埠,是龙子湖的碧波。阳光下的湖水波光粼粼,如同一块巨大的翡翠,镶嵌在城市的心脏。湖水与蓝天相映成趣,人们在湖边散步,享受着夏日的清凉,孩子们在沙滩上嬉戏,笑声如同湖面上的波纹,一圈圈扩散开来。傍晚时分,湖岸边的烧烤摊开始热闹起来,人们围坐在烤炉旁,品尝着各种美味的烤串,喝着冰镇的啤酒,谈笑风生。老城区的树荫下,老人们围坐着下棋,享受着悠闲的夏日生活,这些无不是蚌埠人对生活热情的体现。夏日的蚌埠,是热烈的,是活力的象征。


图片


秋风中的蚌埠,是涂山的红叶。当秋风起,树叶由绿转红,如同火焰在山间燃烧。涂山的红叶,如同大自然的调色板,将秋天的色彩渲染得淋漓尽致。人们在山间漫步,感受着秋天的宁静与深邃。在这个季节,蚌埠的人们会举办各种丰收节,庆祝一年的辛勤劳动和丰收的喜悦。市场上摆满了各种新鲜的农产品,怀远的石榴、五河的螃蟹、固镇的花生,昭示着蚌埠人民一年辛勤劳动的成果。秋季的螃蟹最是肥美,沱湖螃蟹更是以其鲜美的滋味吸引了各地食客的目光,他们纷纷驱车前往品尝。秋风中的蚌埠,是成熟的,是收获的季节。


图片

图片


冬雪覆盖的蚌埠,是古迹的静谧。当雪花飘落,覆盖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那些古老的建筑和遗迹便显得更加庄严肃穆。雪中的蚌埠,如同一幅水墨画,黑白之间,透露出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沉。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进蚌埠的大街小巷,雪园小吃店热气腾腾的四味元宵、三鲜馄饨,为人们提供了一天的能量。你若是咬上一口街边小贩摊位上挂满酱料的烧饼夹里脊,暖意便蔓延心底。冬日的蚌埠,是沉静的,是思考的时节。


图片

图片


方言俚语,是亲切与幽默的载体,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人们的性格和生活哲学。那些只有蚌埠人才懂的话语,如同城市的脉搏,跳动着独特的节奏。无论是街头巷尾的闲聊,还是家庭聚会的笑语,都蕴含着蚌埠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图片


在生活气息浓厚的珠城蚌埠的背后,是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沉淀。从古代的双墩文化到现代的花鼓灯,从禹会村遗址的大禹文化到今天的各种节日庆祝,蚌埠的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演变,但始终不变的是蚌埠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这些传统文化不仅是蚌埠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图片


蚌埠,这座淮河之畔的城市,用四季的变换,用方言的韵味,用历史的沉淀,编织着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这里,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故事,每一句话都蕴含着情感,每一处细节都值得被记录和珍惜。蚌埠,不仅仅是一个地点,更是一种生活,一种文化,一种精神的传承。


图片


淮水悠悠,山川岁月:

蚌埠文化的传承与辉煌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胡晓娜

蚌埠,这座坐落于淮河之畔的城市,千百年来,淮水悠悠,山川岁月的变迁见证了她的辉煌与传承。从古老的淮河文化到现代的城市风貌,蚌埠以其独特的历史积淀和人文底蕴,演绎着一段段动人的文化故事。本文将通过张公山公园的珍珠女雕像与城市的历史文化符号,探索这座城市如何在岁月的流转中不断传承和创新,展现蚌埠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魅力。

张公山:文化的象征与历史的见证

蚌埠市的张公山公园,是一片承载着城市历史与文化记忆的绿地。作为蚌埠最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珍珠女雕像屹立在山顶,俯瞰着蜿蜒的淮河,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城市的过往与未来。雕像的创作灵感来源于蚌埠深厚的珍珠文化,象征着这座城市的繁荣与智慧。


珍珠女雕像的手中捧着一颗硕大的珍珠,象征着母性、智慧与坚韧,这一形象寄托了蚌埠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蚌埠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重要的珍珠产地,珍珠的采集与加工历史悠久,而“珍珠女”的雕像不仅展现了这一历史背景,也传递了蚌埠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珍珠女雕像如同这座城市的守护神,她象征着蚌埠人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不懈奋斗的精神,正如这座城市悠久的历史一样,亘古不变地熠熠生辉。


图片

(图片为作者本人拍摄)

淮河文化:山川岁月的文化脉络

蚌埠的文化离不开淮河,这条母亲河滋养了这片土地,塑造了蚌埠独特的历史与文化面貌。淮河文化,是中原文化与江南文化的交汇地带,蚌埠正处于这条文化大河的心脏地带,历史上曾是南北交通要道,赋予了这座城市多元化的文化特质。


淮河流域的文化,源远流长,深深渗透在蚌埠的风俗与习惯中。无论是节令上的“蚌埠冬至大祭”传统,还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艺术,淮河文化都在蚌埠人的生活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蚌埠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快速发展相得益彰,城市的现代面貌与传统文化互相交织。无论是淮河沿岸的古老遗址,还是繁华的商业街区,蚌埠的每一处角落,都可以感受到这座城市独特的文化气息和历史韵味。


图片

(图片为作者本人拍摄)

  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

蚌埠的未来之路

走在现代蚌埠的街头,既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能见到未来的活力。从蚌埠大剧院的现代建筑到禹会村遗址的考古发掘,从张公山公园的休闲文化到商业街区的现代化发展,蚌埠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护历史。


近年来,蚌埠市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通过现代技术的手段,蚌埠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生活紧密结合,推出了诸如“蚌埠市文化旅游美食季”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也让更多人了解蚌埠的独特魅力。


现代化的蚌埠,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正在成为一座充满创新与活力的现代化城市。珍珠女雕像和淮河文化象征着蚌埠的过去,而现代城市的建设与文化活动则指引着蚌埠的未来。蚌埠通过这种历史与现代相交织的方式,不仅保存了传统,也勇敢地拥抱着未来。


老蚌埠

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 张书睿

在淮河之畔,有一座城市静静伫立,它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记载着岁月变迁中的诸多故事,那便是老蚌埠。当我漫步在如今已渐渐褪去昔日喧嚣的老街巷,那些沉淀在时光深处的人文风情,便如同一幅幅古朴的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


图片


清晨,第一缕阳光洒在青石板路上,那石板路经过无数人的踩踏,早已变得光滑而温润,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热闹。街边的早点铺子早早地升起了腾腾热气,油条在油锅里翻滚着,发出滋滋的声响,仿佛是老蚌埠一天生活的开场锣鼓。卖烧饼夹里脊的小摊前围满了人,那酥脆的烧饼,夹着鲜嫩多汁的里脊,再刷上一层特制的酱料,一口下去,满是市井生活的烟火味道。而一旁的老茶馆里,更是别有一番天地。老人们慢悠悠地走进茶馆,寻一个熟悉的位置坐下,要上一壶热茶,便开始了一天的悠闲时光。他们谈论着家长里短,说着昨日听闻的奇闻轶事,那带着蚌埠口音的话语,或高或低,在茶馆里回荡,仿佛是这座城市独特的背景音乐。


沿着街道前行,便能看到那些有着斑驳外墙的老房子。这些房子大多是民国时期或者更早留下来的,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倔强地挺立着。它们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徽派的婉约与北方的大气,飞檐翘角下,是一扇扇木制的门窗,有的窗棂上还雕刻着精美的花纹,虽已不再鲜亮,却依然能让人想象出当年的精致。走进老房子的院子里,偶尔还能遇到几位老人坐在藤椅上晒太阳,他们脸上的皱纹如同岁月镌刻的痕迹,每一道都藏着故事。或许他们曾见证过蚌埠作为交通枢纽时的车水马龙,目睹过淮河码头边装卸货物的繁忙景象,那些关于商贸往来、人群熙攘的记忆,早已深深地融入了他们的生命之中。


图片


说到蚌埠,就不能不提淮河。淮河,这条古老的河流,是老蚌埠的母亲河,它不仅滋养了这片土地,更孕育了独特的淮河文化。在淮河岸边,曾经有着热闹非凡的码头。一艘艘木船停靠在岸边,船工们光着膀子,喊着响亮的号子,搬运着货物。那号子声,此起彼伏,雄浑而有力,仿佛是淮河的脉搏在跳动。妇女们在河边洗衣洗菜,手中的棒槌有节奏地敲打着衣物,溅起的水花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而孩子们则在河滩上嬉笑玩耍,追逐着那些低飞的蜻蜓,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一般,在淮河上空飘荡。每到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淮河水面上,波光粼粼,宛如一条金色的绸带。此时,淮河两岸的人家开始升起袅袅炊烟,饭菜的香气混合着淮河的水汽,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受到一种浓浓的生活气息。


老蚌埠的人文风情,还体现在那些传统的手工艺上。在街头巷尾,偶尔能看到一位老师傅坐在小板凳上,专心致志地制作着糖画。他手中的小勺仿佛是一支神奇的画笔,将熬制好的糖液在石板上飞快地舞动着,不一会儿,一只栩栩如生的蝴蝶或者一条龙便出现在眼前,引得孩子们围在旁边目不转睛地看着,眼中满是惊叹与渴望。还有那捏面人的艺人,一团团彩色的面团在他的手中几经捏、搓、揉、压,便变成了一个个可爱的人物形象,或孙悟空,或猪八戒,活灵活现。这些传统手工艺,承载着老蚌埠人的智慧与创造力,它们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让后人能够在这些精巧的作品中,触摸到先辈们生活的温度。


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蚌埠的许多景象已渐渐消逝在岁月的长河中。那些曾经热闹的码头如今已不再有船只往来,老房子也在城市的改造中越来越少,传统的手工艺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然而,老蚌埠的人文风情却如同那深埋在地下的酒,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香醇。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蚌埠人的心中,成为了他们灵魂深处无法割舍的一部分。每当夜深人静,那些关于老蚌埠的记忆便会如潮水般涌来,让人沉浸在那旧时光里的温暖与美好之中。


图片


老蚌埠,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文化的城市,它的人文风情是岁月馈赠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在时代的步伐中,不忘这份曾经的美好,努力将这些珍贵的记忆与文化传承下去,让老蚌埠的故事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被人们传颂。


涂山秋韵记

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佴莉婷

蚌埠之地,淮水之畔,有山巍峨,名曰涂山,秋日之景,犹如仙境,美不胜收。余闻其名已久,心驰神往,今得亲临,心旷神怡,感慨万分,遂援笔而记之。


图片

(图片来源:安徽涂山)

涂山之下,稻田广袤无垠,秋风起时,金穗摇曳,波光粼粼,犹如黄金铺地,乃丰收之兆也。山间小径,蜿蜒曲折,枫叶如火,炽热而艳丽;银杏叶黄,璀璨而夺目,随风飘落,铺金缀红,宛如仙境,令人陶醉。登高而望,群山连绵,云雾缭绕,秋水共长天一色,心旷神怡,飘然若仙,仿佛置身于天地之间,与万物共呼吸。


山间溪流,清澈见底,游鱼戏水,欢跃其中,水声潺潺,犹如天籁之音。溪畔野花,虽不如春时繁盛,然亦别有风姿,或白或紫,或黄或红,点缀其间,更添秋意。秋风拂过,花香袭人,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忘却尘世烦恼。山间鸟鸣,声声入耳,如歌如泣,诉说着秋日之私语,又似在欢迎远方来客。


大禹治水,曾驻此山,披荆斩棘,开山辟石,留下千古佳话。今人登临,抚今思古,感慨万分,遥想当年大禹之英勇,不禁肃然起敬。涂山之巅,俯瞰蚌埠,城郭如画,烟火万家,夕阳西下,余晖洒落,金辉熠熠,美不胜收,仿佛一幅人间仙境图卷。


是时,秋风萧瑟,白露为霜,而涂山秋色,愈显斑斓。红叶如火,炽热而激情;黄叶如金,璀璨而辉煌;绿叶如玉,清新而雅致,三者交织,如同一幅绚丽多姿的秋日画卷,令人叹为观止。山间云雾,时隐时现,如诗如画,又似仙境,令人流连忘返,不知归路。


嗟乎!蚌埠涂山,秋日之美,非言语所能尽述。其山川之壮丽,草木之葱茏,云雾之缭绕,秋水之澄澈,皆令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余愿诸君,皆能亲临其地,领略其景,感受其韵,则此生无憾矣。愿吾辈珍惜自然之美,敬畏天地之德,共赏涂山秋韵之壮丽,以报天地之恩泽,以慰平生之愿也。


残荷生辉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李一沁

池塘之中,虽已是秋末冬初,大部分荷花早已凋零,只剩下干枯的茎秆与泛黄的荷叶在寒风中摇曳。然而,在这片看似寂寥的景色中,仍有几朵荷花傲然挺立,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正以最绚烂的姿态绽放着最后的美丽。这些顽强的生命力,仿佛是对过往岁月的一次深情回顾,也是对未来无限希望的一种坚定宣言。


图片

季节变换中的蚌埠

春夏之际,这里是桃花源般的仙境,万物复苏,生机勃勃;夏日里,龙子湖碧波荡漾,荷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清香。而此刻,虽然秋风已将大部分的绿意带走,但这些依旧灿烂的荷花却在提醒我们:即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也不要忘记保持内心的坚韧与美好。正如蚌埠这座城市一样,历经沧桑,却始终保持着那份独特的韵味与活力。


图片

从古老到现代

从禹会村遗址的古朴到蚌埠大剧院的现代,这座城市见证了许多历史的变迁。正如这汪池水中的荷花,它们见证了四季的更迭,见证了无数个日夜的交替,却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位置,默默绽放。这些荷花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景观,更是蚌埠人民精神风貌的真实写照——无论面对何种挑战,总有人愿意站出来,用实际行动守护这片土地上的美好。


图片

蚌埠的声音

当你漫步在这片池塘边,或许还能听到远处传来的蚌埠方言,那些亲切的话语、幽默的交谈,都是这座城市的灵魂所在。它们如同这池塘中的荷花一般,即使外面的世界再怎么喧嚣,也能在这里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每一声问候、每一句玩笑,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每一个路过这里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独特的归属感。


图片


《残荷生辉》不仅仅是一张照片,它记录了一个季节的故事,讲述了蚌埠这座城市的精神内涵。通过这些在逆境中依然绽放的荷花,我们看到了生命的顽强与美好,感受到了蚌埠人民面对困难时那份不屈不挠的勇气。这幅作品是对蚌埠自然美景与人文情怀的赞歌,它告诉我们:即使是在最寒冷的季节里,也总有那么几束光,能够照亮前方的道路,给予我们前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