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此次公布的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60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81项),本市郑玄与康成书院传说等11项入选省级非遗项目。本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至85项。
新入选的项目包括常规项目2项,为郑玄与康成书院传说、地瓜戏被公布;拓展项目9项,为东路大鼓(即墨大鼓)、木版年画(胶南年画)、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王哥庄大馒头制作技艺)、肉食传统制作技艺(郑庄脂渣制作技艺)、酒传统酿造技艺 (莱西张氏蟾公酒酿造技艺)、陶器烧制技艺 (胶州黑陶制作技艺)、传统香制作技艺(孙氏沉香制作技艺)、中医正骨法(郭氏秘传接骨)和民间礼俗 (崂山茶艺礼俗)。新入选项目涵盖了我市民间文学、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多个门类。
近年来,青岛市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以“非遗在社区”全国试点城市为契机,青岛市每年开展近1000场非遗节庆会展和传习实践活动,遍及我市社区、校园、商区、景区等全社会范围,形成了群众认识非遗、参与非遗、热爱非遗的良好社会氛围。全市目前有各级非遗项目926项,其中国家级16项,省级85项,市级207项;各级非遗传承人547名,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6名,省级38名,市级123名。全市建立省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8处,市级非遗传承体验基地24处,市级以上非遗工坊92处。
未来,青岛市立足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围绕推动构建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扩大非遗传播传习渠道,推动非遗与市场、与旅游融合等方面做好文章,;进一步发挥非遗服务当代,造福人民的作用,持续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充分发挥非遗在促进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治理、民生改善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让非遗成为推进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附件:
项目简介
1.郑玄与康成书院传说
“郑玄与康成书院传说”是根据东汉著名经学大师郑玄,因黄巾起义避难于不其山东麓,筑庐讲学,创建了“康成书院”,由此发生的故事为主要内容,通过文史记载和口头流传而形成的民间文学。郑玄是以历史名人传载入《后汉书》,建立的康成书院是青岛最古老的学校。1800年来,“郑玄与康成书院传说”影响面不断扩大,除了史志典籍记载外,在民间的影响不断发展深入,对研究当地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2.地瓜戏
地瓜戏是从胶莱河周边民间俗曲演变而来逐渐发展而成的。清朝末年,平度市明村镇孙正村老艺人耿思田等,根据外地乞讨人唱曲,加工改编后创立新曲派,因当时大多乞讨地瓜,故得名“地瓜戏”,在平度、昌邑沿胶莱河两岸一带广为流传。经百年传承,其服装、道具及唱腔自成一体,通常是过门加四大腔,还包括哭腔和花脸唱腔顶门帘,有快板也有慢板。曲调简单朴实、优美动听、灵活顺口、易学易唱。
3.东路大鼓(即墨大鼓)
即墨大鼓说唱艺术,是一种民间鼓曲艺术形式,形成于清代光绪年间,盛行于清末民初,有150年历史,主要流传于即墨及周边区市。由三到四人组成一个演出团队,一人掌鼓板说唱,一人弹三弦、一到二人拉坠琴伴奏,说唱、伴奏形式严格,分工明确,配合紧密。即墨大鼓集说、唱、演、奏、评、噱、学于一体,表现手法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木版年画(胶南年画)
“胶南年画”,是全国少有的一个以年画命名,借鉴吸收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创作特点和题材内容,有机融汇民间剪纸、农民画、水粉画、水彩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而形成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传统美术形式,是受潍坊木版年画艺术特点影响,后经不断演变而形成的新年画绘画作品。它发源于清朝,形成于建国初,兴盛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是原胶南区域的农民美术爱好者及专业美术工作者绘制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年画。
5.传统面食制作技艺(王哥庄大馒头制作技艺)
王哥庄大馒头制作技艺,是崂山地区民众长期以来持有并享用的面食文化瑰宝,具有500余年历史。王哥庄大馒头制作技艺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胶东地区民俗文化和崂山沿海渔家风情的鲜活载体。王哥庄大馒头经精选原料(专供粉+崂山水)、手工匠心(手工揉)、古法蒸制(木柴烧)、形态多样、寓意深远。成为崂山民众的人生仪礼、年岁节庆中重要的文化符号。
6.肉食传统制作技艺(郑庄脂渣制作技艺)
“郑庄脂渣”,俗称压缩肉,其取自猪腹肌肉,经去脂、压榨,辅以食盐调配而成,是一种制作简便,营养丰富,味道香浓的青岛特色名吃。其历经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末,先后经过吕锃顕(创始人)、吕可锋、吕继智、吕俊忠四代人的改良与创新,吸收了胶东地区民间食品传统技艺的精华,不仅可以单吃,更可以用来炒菜、炖品等,深受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的喜爱。
7.酒传统酿造技艺 (莱西张氏蟾公酒酿造技艺)
张氏蟾公酒选用黑龙江高寒地区高粱、大米、大麦、小麦、大黄米,加之光照充足的本地豌豆、绿豆为原料,经过精心糊化、糖化,进入蟾公酒专制泥窖,充分发酵90天,再采用“古法天锅”蒸馏、出甑、物理冷却,然后进入为期90天的再度发酵,酒味醇香。为推广其酒文化,保护单位自行建设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离地面高度2.6米的张氏蟾公酒地下博物馆。
8.陶器烧制技艺 (胶州黑陶制作技艺)
胶州黑陶制作技艺采用黄河沉积的细泥进行淘洗,经选料、晾晒、风冻、淘洗、揉泥、拉坯、晾干、修坯、雕刻、烧制等十几道工序制作而成。制作讲究,因其不含任何杂质,细度极高,具有较高的韧性和可塑性。其秉承“制作必实求其精匠工必良求其致”的理念,按照历代传承人心口相传的制陶技艺,经反复揉泥,来回数次的拔高和摁压,使泥料高度同心,拉出高质量的陶坯,而后经晾干、修坯、雕刻、烧制。
9.传统香制作技艺(孙氏沉香制作技艺)
孙氏沉香制作技艺从创制至今已四百余年,自明清数百年间传承谱系清晰。其工艺分为选料、勾香、清洗、磨粉、过筛、配伍、和泥、碾压、制香、整形、风干、切割、窖藏等十几道工序。严格按照工艺标准制作出的孙氏沉香线香,经手工使用生长5年香椿木面盆揉制,以保证香泥细腻饱和,不添加任何香料,经压制、整形、风干、窖藏,此时的线香,沉香味厚,质地细腻,香型饱满。
10.中医正骨疗法(郭氏秘传接骨)
郭氏秘传接骨最初作为家传医术在胶州市胶北街道办事处店子村郭氏家族内部传承,经几代人传承发展,目前郭氏骨科已成为山东半岛地区骨伤治疗的金字招牌。“郭氏秘传接骨”采用望、问、触诊为主,快速有效诊断病情;采用郭氏手法进行骨折、脱位的复位及独特夹板固定;服用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促进骨质增长的郭氏秘传接骨丹药,起到快速促进骨折愈合作用。
11.崂山茶艺礼俗
“崂山茶艺礼俗”是青岛崂山区域百姓在吸收先民野生茶的烹制、清末民初时期道家人物和隐逸人物于崂山停留游览时的烹茶、敬茶,以及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南茶北引”而传入的江浙烹茶、献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独具青岛崂山区域特色的一种茶艺礼敬仪式和习俗,属于一种群体传承的民俗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来源:大众新闻·半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