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头村:一村三姓 风光迤逦
□唐丽萍
苏轼寓惠期间曾写下《惠州一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于是,世人皆知惠州的罗浮山四季如春,景色迷人,仙气缭绕,盛产美味佳果,却不知山脚下有近百座底蕴深厚富有魅力的古村落。这些古村落,犹如镶嵌在山水之间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静待时光过隙,岁月打磨,散发出奇异的光彩。湖头村,就是这些古村落中的佼佼者,坐落在罗浮山与东江相望的丘陵地带,距惠城区不足一个小时的车程。
湖头村,顾名思义,因湖而得名。据称,宋朝末年,一支由博罗县横河镇白土村分支迁移过来的族人,因落基时村头有一口大湖塘,故取名“湖头村”。不过,这里的“湖”,并非指水深域阔的大湖泊,而是由低洼处积水而形成的池塘。临水而居,说明族人骨子里对山水情有独钟,对美好生活充满无限期待。
湖头村处在一片青绿中,乡村历史文化保存较好,客家传统建筑古色古香,文明代代传承,拥有丰厚的文旅资源。2024年12月7日,受湖头村党委书记黄伟武的邀请,中国作协一级作家申平率广东省小小说“五进”活动创作团队来村里探访,穿村巷,看古树,探碉楼,搜民情,问村史,诵祖训,触摸苔藓丛生的青砖灰瓦,揭秘罗浮山下的古韵风情。
这里“一村三姓”,是指湖头村世居村民主要有黄、龚、梁三个姓氏,其中黄是大姓。他们的族人先后迁到此地定居,共享福祉,后来人丁兴旺,开枝散叶,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至于谁先来后到?先祖来自何方?村里没有族谱记载,无从考证,但这并不重要,不会影响该村的进步与发展。自古“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黄姓人口居多,是劳动生产的主力,也是村里的带头大哥。
同时,湖头村独特的地域环境、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自然形成多个奇特现象,通过民谣口口相传,念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耐人寻味,想起来记忆深刻。
一是:“东边落雨西边晒”。这是湖头村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这一带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影响,天气变化快,时而落雨时而出太阳,阴晴十里不同天。有时候,头顶上云雨飘落,稀里哗啦,不远处却阳光高照,光芒四射。该村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植被茂盛,物产丰富,空气清新,是妥妥的负离子天然氧吧,宜居、宜业、宜游、宜发展。
二是:“村委建在校门外”。湖头村人自古崇文尚德,非常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和教育。清朝时期,村里有一位先贤在广东罗定任文化官员,晚年回到湖光山色的老家定居,看到村里有73名秀才,个个才华横溢,出类拔萃。于是,把他们召集起来商议,在黄氏宗祠对开的湖边上修建一座文笔塔,里面供着一尊文昌公雕像,以激发后人发奋读书,追求上进。文笔塔“文革”时被毁,1993年村民集资在原址上重建,恢复原貌。现在的文笔塔,亦称文昌阁、文风塔,占地面积30平方米。塔高三层,每层正上方都有一块石刻的碑匾,第一层为“一笔穿云”,第二层为“二曜联辉”,第三层为“三跃龙津”。正门贴着楹联:“文章唤呼云汉,剑气凌若冰霜。”字里行间表达了湖头村人的美好心愿,以塔为笔,以湖为纸,以文化人,启智润心,培根铸魂。村里人每逢结婚、迎考、送学,都要来烧香祭拜,图个吉利。斜阳下,湖面如镜,微风轻拂,文笔塔的倒影在镜面上摇来摆去,仿佛有只无形的手握着一支笔,在白纸上写写划划,将湖头村的前世今生都记录下来,十分逼真。后来,村里的干部意识到,文笔塔代表了传统文化在精神上的寄托,而学校才是教书育人的摇篮。于是把村委会办公楼建在龚湖小学旁边,随时掌握学生动态,加强对教学的管理,创建一流的教学环境,为湖头村的未来培育人才。
三是:“和枝满树香气浓”。和枝,即怀枝,客家话把“怀”说成“和”,是荔枝中的一个优良品种。传说古时有个尚书路过岭南,乡亲们送了好多新鲜的荔枝,他尝过之后爱不释手,抱在怀里如获至宝,由此得名“怀枝”。湖头村盛产怀枝,有数百棵古怀枝树。每年七月上旬成熟以后,果大,肉厚,饱满,多汁,核坚,不容易爆浆,鲜吃软滑香甜,制成干品更便于运输与贮存。早年间,“湖头荔枝”这一品牌名气很大,在惠州、东莞、深圳等地是抢手货,村民家家户户种荔枝、卖荔枝,用传统方式烘荔枝干,产品供不应求。
四是:“百岁阿婆能种菜”。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头村山好、水好,民风淳朴,常住人口3600人,80岁以上的老人有78位。按说。老人长寿不奇怪,奇怪的是村里的老人一个个都身强体健,吃得香睡得香,上百岁的阿婆还能下地种菜。老人们豁达开朗,心地善良,用朴实勤劳的一生诠释“生命在于运动”这个道理,令人敬仰。
五是:“沉香思春招客来”。沉香树生长缓慢,一般一年能长3厘米左右,湖头村后面的小山岭上有十多棵祖上留下来的沉香树,经冬不落叶,四季常青,目测直径40-60厘米,树高10多米,村民视之为宝。曾经有人觊觎沉香的价值,带着工具悄悄潜入山里,想伐树取香,被村民发现当场制止。后来,县政府派林业专家来鉴定,发现树龄都有上百年,非常珍稀。于是,给每棵树都挂上名牌,建档备案,列为重点保护对象。不少游客慕名而来,一睹古沉香的风采,与之合影留念。
六是:“墙缝插针很无奈”。湖头村东面有一座集防(抵)御与居住于一体的古建筑——碉楼,与塘房相接,为大户人家所建造,有300多年历史,占地面积50平方米。碉楼高三层,砖木结构,角楼顶上有瞭望台,青砖墙上有炮眼。墙体设计与众不同,为双层卯榫结构,墙缝如线,密不透风,连钢针都插不进去,从而大大增强了房屋的保温效果。在寒冷的冬季,墙体双层保温,屋内温暖如春。酷热炎炎的夏季,墙砖阻隔热量侵入,室内凉爽宜人。听村民说,在砌墙的时候,每一块青砖,都经过精心挑选和耐心打磨,表面光滑,大小均匀,坚硬厚实,不但能抵御风吹雨打,抗击火枪土炮,还能经受岁月的侵蚀。站在碉楼下面,一堵墙,一块砖,尽显湖头村先人高超的建筑手艺和卓越的工匠精神。
七是:“碌鹅做成家常菜”。“碌”,是客家话,本意指滚来滚去的意思。“碌鹅”是一道不折不扣的客家特色菜,就是把宰杀后的大鹅经过酱汁淹浸之后,放进热锅里滚来滚去,直至鹅肉滚熟入味,然后热气腾腾地切块、装盘。碌鹅可不像“热锅上的蚂蚁”,加工时必须掌握好火候,边滚边翻边观察,耗时费力,特别考验人的耐心。碌鹅表皮金黄,肉质鲜嫩,味道醇厚。一口下去,还想再来一口,一边嚼一边咽,满嘴浓香,鲜美的汁水在唇齿间打着旋儿,顺着食道滑进胃里,有一种落袋为安的满足感。以往村民用它来招待尊贵的客人,如今生活富足,成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美味。
八是:祖训铭心唱出来。相传,湖头村黄氏先祖峭山公八十寿诞时,把全家人召集在一起安排后事,命令三个妻子各留一位长子侍奉膝下,其余18子带上家谱,骏马,远走他乡,各奔前程。临行前,他谆谆教诲:“骏马行行出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年深外境尤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晓夜莫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意思是,好男儿要胸怀大志走四方,不管身在何处,都要把祖宗的教导牢记于心,莫受儿女情长的牵绊,放开手脚开基创业,建立辉煌。黄氏后人把峭山公的教诲当作祖训,走到哪带到哪,一直带到湖头村,发扬光大。后来,又请专业人士谱曲,写成歌谣《黄氏祖训歌》装裱起来,镶在镜匾里,挂在黄氏宗祠大堂的醒目位置,教黄家子孙学唱。要求子孙后代都铭记在心,相互勉励,放眼天下,建功立业,为祖上增光添彩。
止步回眸,罗浮山画轴很长,湖头村这一卷不仅有山水,还有人文,内涵丰富,韵味无穷,真是让人流连忘返,爱不释手。真心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来这里深入挖掘,将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帮助村民们盘活资源,打通路径,推动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在深冬里遥望春天
□牛政玲
冬至那天,很久没有联系的好友梅子姐发来信息,她说:“冬至已至,春归有期。”同为教师的我,懂得她在数九寒天里对春天的期盼。
每一年的深冬时节,昼短夜长,寒气逼人,白天的时光早晚两头都像被黑夜掐去了一大截,短得稍不留神就过去了。早出晚归的学生和老师们,在深黑的夜色里顶着寒风匆匆而行,他们瑟缩的身影被街边的路灯拉长又扯近。每年冬至,走到冬天的最深处,我常会想起奶奶的话:“过了冬至,日子能长一中指。”这句话给了我无限的期待和暖意,似乎看到太阳每天开始缓缓回归,一点一点驱走黑夜和寒冷,温柔地唤醒蛰伏的春天。
那一年的深冬缺一场厚厚的大雪,空气寒冷干燥,流感乘机肆虐,教室里咳嗽声此起彼伏,老师和学生轮流感冒,班里每天都有生病的人,他们面容憔悴,虚弱疲惫,在寒风里强撑着,盼望尽快送走寒冬,迎来春暖花开。
冬日的早晨,天不亮就要起床非常痛苦,温暖的被窝有着难以抗拒的吸引力。我咬着牙将自己从床上硬生生地撕扯起来,拉开窗帘,看窗外天色如墨,小区里静悄悄的,附近的楼上仅亮起几家灯火,我想,那大概率是有学生要早起的人家吧。我开车驶出沉浸在梦乡和寒风里的小区,马路空旷而清晰,左右两排高悬的路灯,像两条平行流动的星河,闪闪烁烁,笔直伸向远方。马路两侧夜色无限延伸,整个城市都蜷在黑夜里睡意朦胧。
学校门口,似乎在一瞬之间,已是热闹非凡,车流和人流从各个方向纷纷涌来。十字路口,交警身着有反光条的马甲,沉稳地指挥送学生的车辆和过斑马线的学生。
教学楼从一楼到五楼都已灯火通明。走进教室,学生们乱哄哄地各自忙碌着,交作业的、搞卫生的、从书包里往外掏书的、吃早餐的……当早自习的预备铃响起,语文或英语课代表走上讲台领读,一阵忙乱过后,整齐响亮的读书声在明亮的白炽灯光下回旋、碰撞,将黑夜和严寒阻挡在玻璃窗外。
此时,窗户玻璃像一面镜子,清晰地映出教室里的黑板桌椅,一花一草,还有每个专注朗读的人。我望向窗外夜空中的月亮,静穆而温润,遥远而亲切,那一刻,我被这深冬夜空的明月和洋溢着青春朝气的读书声所感动。明月跨越时空,慰藉了无数个黎明与黑夜,慰藉了无数追寻梦想的学子。曙色未至,夜色中的读书声分外响亮、分外动听,以跳跃的节奏和满腔的热情迎接黎明,迎接朝阳冉冉升起。我似乎看见,他们正在为春天积蓄成长的力量。
站在深冬的早晨,我仿佛遥望到了春天破土而出的草芽,遥望到了春天繁花朵朵的枝条。那是一个温暖盎然而又充满希望的季节,穿过眼前的寒冬,必将如期抵达。所有的等待与坚持,都将在那一刻得到最美好的回报。春天的脚步虽然缓慢,但它从来不会缺席。
沐一缕冬阳
□宫凤华
冬日闲暇,沐一缕冬阳,沏一杯绿茶,读白居易《负冬日》“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闭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内心一片波光旖旎。
藤椅老旧,负暄而坐,掬一缕冬阳,指间缠绕浓酽的乡愁。天地简净,大地删繁就简,有如老庄哲学,乡愁空阔无边。冬树素描般简洁,鱼脊般爽利,贴于灰暗天幕,如乡野老翁手背上虬曲的青筋。
冬日黄昏,我徜徉村道。俯身采撷莹白芦花、枯黄的野草。芦花和草尖沐着阳光,光怪陆离,镶了一层云锦。土上有初雪痕迹,如甜蜜的吻。背后的村庄,涂满铜质的冬阳,如同古代清俊寒士,风神俊朗,高远而辽阔。
乡下古旧寒凉的小院里,阳光渲染,院角的碎陶片光彩熠熠。风声细微,清凉而贞静。屋檐下挂着玉米和雪里蕻,还有母亲新腌的腊肉。竹匾里晾晒着面粉,雪般晶莹温润。寒雀在瘦枝卿卿我我,犹如几逗淡墨在白宣上洇润开来,让人无比惬意、恬适。不禁轻吟起秦观的《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品咂清寒孤高的意韵。
老村身后是圮废的村小,有硕大的操场。园门里的雪松,守望一方风月。围墙斑驳,涂上岁月的风尘。村童倚着南墙挤暖和。吆喝声惊飞檐下麻雀,扑棱棱乱飞,搅碎一地阳光。窈窕村妇就着冬阳做女红。木桌上摆着花布、线脑。刘海整齐,长发束起,如古代仕女,人与花一样安静。冬阳包裹的村庄,民歌轻飏,民风清冽,田园牧歌,温婉风情。
大雪初霁,乡下阳光充沛,洗濯着负暄的老人和老茧般的时光。村庄像慵懒的少妇,长发披散,轻启朱唇,打着哈欠,推开柴门。冬阳暄软,如新摘的棉花,从天空一直铺到地上。村庄里那质朴、单纯的品性和时光,源于冬阳的洗涤。
皤然老翁,倚墙负暄,诉说陈年往事,微尘旋舞,花猫眯缝着眼,光阴缓慢流淌。阳光轻抚,有一种丝丝入扣的关怀,鹤发童颜,再现李颀《野老曝背》:“百岁老翁不种田,唯知曝背乐残年。有时扪虱独搔背首,目送归鸿篱下眠。”
春阳温煦,如怀春的二八佳人,你侬我侬,缠绵悱恻。夏阳炽烈,如热情火爆的吉普赛女郎。秋阳坦荡,如临盆的媳妇,有收获后的欣慰,有妆楼颙望的惆怅。冬阳甘醇,如出嫁的娇娘,娇羞难掩,一抹酡红,吉祥喜庆。冬阳流露出成熟和祥和,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不理会喧闹的微笑,一匹轻滑的江南丝绸。
“冬曦如村酿,奇温止须臾。”冬阳是牵肠挂肚的佳酿,漫溢着微醺的诗意。冬阳是《诗经》中的悠悠清韵,是宋词中的温婉小曲,是元曲里的叮咚山泉。冬日内敛节制,如人过中年,隐去喧嚣和浮躁,现出水墨气质。冬阳照在土墙上,有一种即将褪去的娇羞,清冷中的温暖,洇出一丝淡淡的惆怅和寂寞。
常常瞥见街巷一隅叫卖爆米花的老者,状如乡下炸炒米。炒米和蚕豆,最是暖老温贫之具。老人生意惨淡,神情笃定,如一幅宋画。一缕浓稠冬阳敷在他身上,古陶般厚重、熨帖。伫立凝眸,不禁生出一缕苍凉和乡愁,也生出一份现世安稳、冬日晴好的喟叹。我知道,春天就躲在冬阳的背后。
烟雨东江(十九)
□牟国志
(接上期)一天傍晚,天下着蒙蒙细雨,何浩天撑着一把油纸伞,独自一人去赴一位朋友的吃请。因下雨,天黑得早,路上已没有多少行人。行至一条背街时,突然从一个拐角处冲出几个人来,一条袋子飞来,将何浩天的头蒙住。接着那几个人拿出棍棒,一阵乱打,将何浩天打倒在地,其中一人掏出一把尖刀,往何浩天的后背猛扎了几刀。此时,有行人路过,大喊“杀人哪!杀人哪!”那几人才丢下何浩天,飞快地逃跑了……
待何浩天被街坊们抬回家时,他已经气息奄奄了。在宋灵燕的怀里,他只说了“有人……害我……”几个字,就气绝身亡了。
何浩天的死,在惠城引起轩然大波,市民纷纷到官府请愿,要求限期破案,缉拿凶手。惠州府衙十分重视,派出大批捕快侦缉凶手。不久,案件有了结果,是几个歹徒谋财害命,且为首者已被抓获,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
前后被抓获的几个歹徒被押赴刑场斩了首。何浩天被害案似乎可以尘埃落定了。本案的元凶王湛之暗自高兴,官府的这一招着实高明,现罪名已嫁祸给了几个真正的土匪,他则可以坐收渔利了。
在何浩天被害之时,王湛之表现得十分悲痛,跑前跑后,又是上门安慰宋灵燕,又是组织学子到官府请愿,要求缉拿凶手为何浩天报仇。在为何浩天发丧期间,王湛之更是事无巨细,大包大揽,从订棺材到请法师,从选墓地到出殡,更是忙得他后脚跟追着前脚跟。众人看在眼里,都称赞何浩天有这样的知心朋友,真是福分啊!
王湛之自以为事情做得天衣无缝,可以瞒天过海。下一步,他要频频进攻,慢慢俘获宋灵燕的芳心,抱得美人归。
宋灵燕相对王湛之,平素交往并不多,只因为他是何浩天的朋友,平常称兄道弟的,又同在一家学馆做事,所以有时候浩天请其来家一聚,她也是热情接待的。虽然她也对王湛之的一些做派看不惯,但碍于浩天的脸面,她也不会让人下不了台。浩天去世后,王湛之辛苦奔忙,又不时上门嘘寒问暖,着实让她十分感动,感叹浩天还算是交了一个厚道朋友。
然而,王湛之怎么也没有想到,他的丑恶面目,最终还是被一个人揭穿了。这正所谓人在做,天在看,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在惠州府衙的捕快中,有一个何浩天当年的学生,叫常明。这次何先生被害案,常明是参与办案的捕快之一。在此案的侦办过程中,常明发现了诸多疑点,首先,他们并没有抓到真正的凶手,但官府却说抓到了。后来,当把那几个“凶手”押赴刑场正法时,他却惊讶地看到,那几个哪里是什么“凶手”,而是他和一些捕快兄弟半年前抓到的几个真正的土匪!而在何先生遇害之前的一天,夜幕降临之时,常明正要离开府衙回家,突然瞥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左顾右盼地来到衙门口,竟有师爷来接。常明退回去看了一眼,看清楚了是学馆里的一位塾师王湛之。常明当时就有些疑惑,衙门是读书人躲之不及的地方,这王先生为何来此呢?况且他前后张望,行踪诡秘,来接他的人还是刑名师爷,难道有什么不可告人的目的,害怕被别人看到?
无独有偶,何浩天先生被害后不久,有一天,也是夜幕落下之时,常明一人在班房里值更,突然看见刑名师爷陪着一个人离开内衙往衙门口走去。常明细看那人,竟是塾师王湛之。常明悄悄跟了出去,看到在衙门口告别时,王先生拱手作揖后,又指指胸口,对师爷说:“待从祥泰出来,我再来回敬您老人家!”师爷打着哈哈,挥挥手,目送王湛之走了。常明回到班房,又生出一丝疑惑:王先生怎么又到府衙来了?临别时他对师爷说的话是什么意思?“祥泰”?“祥泰”?常明努力搜索着这个字眼,突然灵光一闪:“祥泰”不是一家钱庄的名字吗?从祥泰出来后再来回敬,那王先生胸前口袋里,一定是装着银票!那么,官府给一位私塾先生银票,这是为什么呢?
后来,在为何先生发丧的过程中,常明多次到何家凭吊缅怀老师,就暗中注意观察王湛之。常明发现王湛之虽然忙里忙外,十分辛苦劳碌的样子,但他并非真的悲痛,好像是做给别人看的。常明还发现,王湛之对何师母宋灵燕倒是十分殷勤,有一种异乎寻常的热情和关心。
这诸多的疑惑,曾经让常明十分痛苦,他不愿意把事情往坏处想。但几个辗转反侧的夜晚之后,常明还是决定把此事弄个水落石出,以告慰何先生的在天之灵。
常明是名捕快,他自然知道该如何着手。两天以后,常明请几个同事喝酒,也特意请了师爷。在大家都有七八分醉意的时候,常明悄悄按下了师爷那须臾不离身的钥匙的印模。
几天之后的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一个蒙面人悄无声息地打开了府衙中师爷房间的门。他熟练地打开了存放刑事档案的柜子,从中找到了何浩天案的卷宗。这个蒙面人就是常明。当常明打开卷宗细看时,不由得倒抽了一口凉气!那里面赫然存放着王湛之的密告信,还有收到官府一百两银票时王湛之写下的收据。
常明担心师母宋灵燕受到王湛之的蒙骗,就将那密信和收据偷了出来,送到何家给师母看了,又连夜送了回去。
宋灵燕看到王湛之那封密信和那张收据时,气得差点晕了过去。人心真是险恶,与夫君同在一馆的同事、称兄道弟的朋友,竟然是这样一个狼心狗肺的卑鄙小人! (待续)